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2021-10-20肖华芳
肖华芳
[摘 要]文章以《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为例,结合学生的疑惑,借助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适度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平板电脑;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64-0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8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较多,地位非常重要。罗斯福新政上启大危机,下启资本主义新变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下面,笔者结合学生的疑惑,围绕信息技术探讨本课的设计方案。
一、课堂导入的设计:两场危机,一代领袖
笔者在导入环节播放了自己制作的视频《走进罗斯福纪念公园》。该视频以罗斯福公园的图片为素材,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的流行歌曲“Brother, Can You Spare a Dime?”为背景音乐。学生通过视频可以感受到当时美国民众的情绪和焦虑。
【提问】通过观看视频文件,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对于美国的贡献。结合网上查阅到的资料,简单介绍罗斯福纪念公园。
【回答】罗斯福的贡献:以其大智大勇领导美国人民走出了大危机,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罗斯福纪念公园的相关介绍:它是华盛顿特区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是为纪念罗斯福领导美国人民度过艰难的经济大萧条及二战而建。罗斯福被誉为与华盛顿、林肯齐名的最杰出的美国总统。
教师由此得出结论“新政就是当时走出大萧条的智慧引领”,并导入本课主题。
二、主干知识的学习:倒转时光,寻找记忆
知识一:新政之因
通过课件展示与大危机有关的图片,如“胡佛村”“胡佛毯”,播放微视频《罗斯福的就职演说》,并同步展示罗斯福的竞选演讲内容:“要使经济组织适应于为民众服务”,“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要关心那些“压在金字塔底层的被遗忘的人”。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引导学生掌握学案的第一个知识“新政之因”。
知识二:新政之路
一、二、三、四组的学生以新政期间的立法为内容,画了一个时间轴。五、六、七、八组的学生写出以大危机、新政措施为内容的思维导图。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通过平板电脑上传到大屏,让学生评议。教师最后通过电子白板小结。时间轴如图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从中心主題“罗斯福新政”出发,立足关键词,明确知识间的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思维导图如图2:
知识三:新政之果
学生齐声朗读,并完成相关的选择题。
三、探究问题的开展: 全面干预,关注民生
1.重点探究:关注民生,熠熠生辉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理解、表述能力。
课件展示史料:社会保障新政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让联邦政府为个人和社会福利承担重要的责任。1935年制定的《社会保障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社会保障”命名的法律,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立法有广泛影响。
【提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今天我们记住了罗斯福而忽略了胡佛。
学生做题后,教师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回答,通过平板电脑上传到大屏,以供学生评议。最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答案供全班参考:因为罗斯福新政通过制度改革化解了人们对危机的恐慌,社会保障制度让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使社会趋向公平。胡佛的措施很大程度上保护垄断资本家和大农场主的利益。
2.难点探究:全面干预,制度创新
(1)播放微视频《蓝鹰运动》。
(2)展示材料: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竭力促使国会先后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律成为新政的左膀右臂。新政立法几乎涉及美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美国出现。
【提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政期间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特点,说说《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调整了什么关系,并予以简要评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答案:
特点:立法干预、国家担负调节职能、干预的领域广泛。
调整的关系:主要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但没有改变企业的私有性,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性的调整。
对于学生关于《全国工业复兴法》的评析,教师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回答,通过平板电脑上传到大屏,让学生评议, 最后教师点拨并展示参考答案。
评析:倡导文明竞争,防止企业因盲目竞争而引起生产进一步过剩;协调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但该法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提问】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学生可在回答前进行讨论)
【回答】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经济政策及时调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可以相互借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多种途径发展社会主义。
四、教材知识的拓展: 正反评论,众说纷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检测学生上网查阅《罗斯福新政的谎言》的效果。
材料如下:
正方:赞誉
材料一 新政实行不到一年,《文摘》杂志欢呼说:“股票债券大涨,小麦、玉米和其他产品价格都回升了。”
——《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从来没有哪一位总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叫人觉得满怀希望。
——《纽约时报》
反方:质疑
材料一 部分资本家的回应: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竿”,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材料二 1933 年,罗斯福上台时的失业率是24.9%,至1940 年失业率仍有14.6%,1941年美国全面卷入二战后,失业率才下降到10%以下。这样罗斯福他赶上了二战,美国有1200万人去参军,这也是当时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而二战期间,美国成为一个兵工厂,向欧洲战场销售大量武器,GDP自然增长了。
【提问】新政是否改变了私有制?
【答案】私有制不变,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提问】新政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
【回答】新政就是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经验,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提问】新政是否违背三权分立?
【回答】新政仅仅是三权分立体制下权力分配比重的变化,即权力中心从国会转向总统。
以上材料及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结合起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探讨。其中,电子白板、手机移动端、平板电脑用得较多。现代信息技术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借助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