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治疗失眠中成药的用药规律※

2021-10-20党娇娇雷洪涛袁霭凤

河北中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远志酸枣仁药典

党娇娇 于 艺 雷洪涛 袁霭凤 宋 军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北京 100700)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忙于各种事情而分配给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加上生活、工作等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失眠人数越来越多。西药治疗失眠具有副作用大、成瘾性及影响日间功能等缺点,中药汤剂治疗存在费时费力、口感不易被接受的问题,而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消除了中药煎剂服用时特有的异味和不良刺激,省去煎剂煎煮过程,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剂成品,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精华,具有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随身携带等优点,成为大多数失眠患者的最佳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以下简称《中国药典》)[1]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下编写,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药典标准的最新科研成果。本研究从《中国药典》中收录的治疗失眠的中成药出发,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以下简称“辅助平台”),通过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对治疗失眠的中成药进行组方规律分析,以期为中医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及筛选 处方来源于《中国药典》中成方制剂与单味制剂,根据其功能、主治进行筛选,剔除药物记载不全及加入西药的处方后分为2类:第1类是功能中明确记载“安神”且主治中记载有“失眠、多梦、少寐、夜眠不宁、不寐、难寐”中的至少1项,共41首;第2类是功能中不含有“安神”而主治中明确记载了“失眠、多梦、少寐、夜眠不宁、不寐、难寐”中的至少1项,共24首。

1.2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将筛选好的处方经辅助平台所提供的“方剂管理”板块录入“其他”方中,方剂名称按《中国药典》记载的名称输入,处方医师根据前文输入“第1类”或“第2类”,方剂明细中依次输入中药名称和用量,再由双人交叉核对,以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为便于统计,录入过程中将处方中的药名进行统一,如酒黄精、 黄精(制)统一输入为黄精,诃子、诃子肉、诃子(煨)统一输入为诃子,栀子、炒栀子、栀子(姜炙)统一输入为栀子等。

1.3 数据分析

1.3.1 基本信息统计 登入辅助平台“统计报表”板块,在处方医师中输入“第1类”或“第2类”可分别选择2类处方,在“基本信息统计”可对所选处方的证候、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情况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可用Excel表格格式导出。

1.3.3 新方分析 基于“熵聚类”和“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数据分析, 聚类算法的本质在于进行探索性分析,所得结果往往能对潜藏规律进行有效的挖掘[2]。根据辅助平台的“新方分析”板块,设置适宜的相关度(药材之间的关联度)和惩罚度(减少负面数据信息干扰的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系统默认相关度为5(即选择排名1~4的药物和药物之间的相关性),惩罚度为2(即只取至少2个药物在方剂中同时出现)[3]。

2 结 果

2.1 证候统计

2.1.1 第1类 录入处方41首,包含26个证型,累计49频次(见图1)。其中肝阳上亢证出现最多,其次是心脾两虚证、心血不足证、心气虚证、肾精亏虚证。按虚实分类,统计后得到虚证18个,频次为37次;实证8个,频次为12次。

图1 第1类处方证候统计

2.1.2 第2类 录入处方24首,包含21个证型,累计35频次(见图2)。其中气血两虚证出现最多,其次是肝肾亏虚证。按虚实分类,统计后得到虚证11个,频次为23次;实证7个,频次为9次;虚实夹杂证3个,频次为3次。

图2 第2类处方证候统计

2.2 用药频次分析

2.2.1 第1类 录入处方41首,包含中药145味,共计用药频次405次,其中五味子与酸枣仁并列第一,累计用药频次均为14次;第二是茯苓,累计用药频次13次;第三为远志,累计用药频次11次。用药频次≥5次的中药26味(见图3),使用频次共194次,频率达47.9%,说明这26味中药是治疗失眠第1类处方的核心药物。根据药物功效对中药进行分类,共计涉及17种中药类别(见表1),补虚类药物居于首位,包含中药36味,使用频次达141次,占药物使用总频次的34. 82%,其中尤以补气药居多,频率为13.09%;安神类药物位于第二,包含中药13味,频次为58次,频率为14. 32%。

表1 第1类处方中药类别使用情况

图3 第1类处方用药频次统计

2.2.2 第2类 录入处方24首,包含中药92味,共计用药频次181次,其中黄芪与人参并列第一,累计用药频次均为8次;第二是川芎与熟地黄,用药频次均为7次;第三为白芍与何首乌,用药频次均6次。用药频次≥5次的中药8味(见图4),使用频次共52次,频率为28.73%;用药频次≥3次的中药21味,使用频次共95次,频率达52.49%,说明这21味中药是治疗失眠第2类处方的核心药物。根据药物功效对中药进行分类,共计涉及18种中药类别(见表2),补虚类药物居于首位,包含中药31味,使用频次达82次,占药物使用总频次的45.31%,其中尤以补气药与补血药居多,频率均为14.37%;活血类药物包含中药8味,清热类药物包含中药11味,二者使用频次均为18次,频率均为9.94%,位于第二;安神类药物与收涩类药物均包含中药5味,频次为10次,频率为5.52%,居于第三。

图4 第2类处方用药频次统计

表2 第2类处方中药类别使用情况

2.3 中药性味及归经统计

村庄中的Ⅰ类风貌建筑保护良好,多划归为保护文物,售票观览。这样的保护模式带来了一些问题,所谓的保护文物脱离了原生环境变得死寂,甚至不被原生村民接纳,游客进入后会听到“没什么可看的”的介绍;管理人员缺乏文物保护知识也是弊端之一,当村民成为一座文物建筑的售票员后,自身的局限决定了他并不会成为该项目的推广者,游客见到的更多的是防止不买票的人员接近古建筑的守卫。如此,生于此长于此,本应“活得”热热闹闹的古建筑逐渐寂寥。

2.3.1 第1类 对第1类处方145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四气所占比例依次为:温(37.33%)、寒(28.34%)、平(26.7%)、凉(6.27%)、热(1.36%);五味所占比例依次为:甘(45.09%)、苦(23.86%)、辛(15.79%)、酸(8.95%)、咸(4.38%)、涩(1.93%);归经显示第1类处方药物主要入肝、心经。见图5。

图5 第1类处方药物归经频次统计

2.3.2 第2类 对第2类处方92味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情况分别统计,结果显示四气所占比例依次为:温(49.13%)、寒(23.7%)、平(21.97%)、凉(5.2%),五味所占比例依次为:甘(40.34%)、苦(26.21%)、辛(16.9%)、酸(9.66%)、咸(3.79%)、涩(3.1%);归经显示第2类处方药物主要归肝、肾经。见图6。

图6 第2类处方药物归经频次统计

2.4 组方规律分析 运用关联规则对处方药物配伍进行规则分析与网络展示,设置不同支持度以及置信度对数据进行预读,设置支持度个数为录入处方数目的20 %,置信度为0.80,能较好地反映中药之间的配伍规律。

2.4.1 第1类 设置支持度个数为8,置信度为0.8,共得到常用中药组合8个(见表3),常用中药关联规则4条(见表4)及药物间相互关系网络图(见图7)。

从表3可见,第1类处方中常用的8个中药组合包含6味中药,其中当归补血调经,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宁心定志,丹参除烦安神,五味子补肾宁心,茯苓健脾宁心,可知功能中记载安神且主治明确针对失眠的药物以安神、宁心为主。结合表3及图7可知,第1类常用中药以酸枣仁为核心,当归、远志、茯苓、五味子使用较多。由表4可见,当归出现后,酸枣仁出现的几率为0.9;酸枣仁和远志同时出现后,当归出现的几率为0.89;当归和酸枣仁出现后,远志出现的几率为0.89;远志出现后,酸枣仁出现的几率为0.82,说明当归、酸枣仁、远志3味药的关联度高,构成了第1类处方的常用药物组合。

表3 第1类处方常用中药组合

表4 第1类处方常用中药关联规则

图7 第1类处方药物间相互关系网络图

2.4.2 第2类 设置支持度个数为4,置信度为0.8,共得到常用中药组合5个(见表5),常用中药关联规则2条(见表6)及药物间相互关系网络图(见图8)。

由表5可见,第2类处方中常用的5个中药组合包含7味中药,其中6味(黄芪、白芍、何首乌、淫羊藿、当归、熟地黄)均为补虚药,另外1味川芎为活血药,可见功能中没有记载安神而主治中明确能治疗失眠的药物以补虚、活血为主。结合表5及图8可知,第2类常用中药以黄芪、当归为核心,白芍、何首乌、淫羊藿、川芎、熟地黄使用较多。由表6可见,当归出现后,川芎与熟地黄出现的几率均为0.8,说明当归、川芎、熟地黄3味药的关联度高,构成了第2类处方的常用药物组合。

表5 第2类处方常用中药组合

表6 第2类处方常用中药关联规则

图8 第2类处方药物间相互关系网络图

2.5 基于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2.5.1 药对关联分析 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分别对2类处方进行2味药材组合的聚类分析,点击辅助平台中的“药对系数”得到两两中药之间的关联系数,并提取出关联系数>0.07的中药组合,第1类13对(见表7),第2类29对(见表8)。

表7 第1类处方关联系数>0.07的药对

表8 第2类处方关联系数>0.07的药对

2.5.2 新方分析 通过点击辅助平台里的“新方分析”,可进行“熵聚类”数据分析,从而得到新方组合。第1类处方得到新方4个(见表9),第2类处方得到新方1个(见表10)。

表9 第1类处方新方组合

表10 第2类新方组合

3 讨论

失眠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成人失眠的患病率在9%~36%[4-6],现代医学治疗失眠会产生跌倒、呼吸抑制及反跳性失眠等不良反应[7],存在较多局限。中医治疗失眠疗效显著[8-10],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中成药更是因其现成可用、服用方便等优点而受到多数失眠患者的青睐。辅助平台具有独特深入的数据挖掘、直观的统计图表等功能,为广大学者分析繁杂的中医药处方数据提供了极大便利[11]。本研究运用辅助平台分析《中国药典》记载的中成药中,功能记载有安神并且主治明确针对失眠的处方,治疗证候以虚证为主,病位主要在心、脾、肾;常用单味药为五味子、酸枣仁、茯苓、远志等,以补虚药和安神药为主,性味以甘、温为主,主要入肝、心经;常用药物组合为“当归-酸枣仁”“ 酸枣仁-远志”等,以安神、宁心为主。功能未记载安神但主治中明确能治疗失眠的处方,治疗证候虚证比实证稍多,虚证病位以肝、肾为主,实证病位主要在肝;常用单味药为黄芪、人参、川芎、熟地黄、白芍、何首乌等,以补虚药、活血药及清热药为主,性味以甘、温为主,主要入肝、肾经;常用药对为“黄芪-白芍”“ 黄芪-何首乌”等,以补虚、活血为主。

《中国药典》中治疗失眠的2类中成药治疗证候均以虚证为主,病位主要在心、脾、肝、肾,正如黄硕等[12]认为“虽当今社会经济与生活水平已得到发展与提高,但人们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造成体虚者亦不少见,心、脾、肝、肾等脏腑亏虚故导致失眠”。2类处方均以补虚药为主,所用中药性味均以甘、温为主,因《本草备要》载“甘者能补, 能和, 能缓”,现代研究证明甘味药含糖类、氨基酸等营养素, 能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改善人体生理功能[13],有补益作用,且甘温相伍能培中理虚[14],适宜虚证的治疗。临床上失眠虚证多因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或阴虚生内热而致热扰心神,治以补养气血、滋阴清热、安神为主。《中国药典》中记载第1类中成药辨证以虚证为主,且药物频次分析的结果显示补气药频率为13.09%,补血药频率为6.91%,补阴药频率为9.63%,安神药频率为14.32%,清热药频率为8.64%,合计用药频率达52.59%,说明《中国药典》记载的中成药中,功能记载有安神并且主治明确针对失眠的处方用药思路与临床一致。

《中国药典》中功能未记载安神但主治中明确能治疗失眠的处方,常用药以补虚药、活血药及清热药为主,而安神药的使用并不多。廖远生等[15]对知网1996—2016年收录的失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失眠应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中不含安神药。江淮名医蔡永亮治疗失眠常用的8个对药中,仅2味药是安神药。

辅助平台不仅能总结某一疾病治疗方剂的用药规律,其亮点还在于能运用聚类等方法挖掘关联药物的隐形信息和发现新组方,为临床进一步筛选提供处方参考和指导[16]。药对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过程中由相对固定的2味中药配伍使用的常用组合,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是中药配伍应用的基本形式,所以辅助平台“新方分析”板块也有药对关联性分析。《中国药典》第1类处方关联度较高的药对以当归为主,配伍白术、山药或益智等一起使用,主要治疗气血不足致心失所养类型的失眠。第2类处方关联度较高的药对中,除淫羊藿外,其余7味药(酸枣仁、麦冬、牛膝、远志、五味子、茯苓、枸杞子)分别与朱砂组合成药对使用,说明辅助平台能发现功能未记载安神但主治中明确能治疗失眠的处方中的潜在规律,自动组合出具有安神功效的药对。第1类处方通过新方分析得到的4个处方,或可用于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阴两虚、心脾两虚的治疗,第2类处方分析得到1个新方,可用于血瘀型失眠的治疗。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药典》中收录的治疗失眠的中成药进行探究,从失眠的证候分类、常用单味药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及常用药物组合频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客观呈现出《中国药典》中关于失眠的用药规律,获得的新方对临床治疗失眠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远志酸枣仁药典
基于化学成分变化对炆远志“减毒”效应研究
2020年版《中国药典》山楂叶项下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商榷
酸枣仁复配制剂改善小鼠睡眠功能的研究
穿山甲药典除名
毛远志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酸枣仁行情出现上扬
毛远志
夏季睡不好,喝酸枣仁饮
善用酸枣仁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