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1-10-20田立茹王鹏琴张嘉敏

河北中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差值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田立茹 王鹏琴 邵 妍 杨 森 张嘉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卒中新发病例约为250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70%以上的患者会遗留下偏瘫或者痴呆等永久性残疾[1]。平衡功能障碍是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增加了跌倒事件发生的风险[2]。平衡功能作为步行能力的基础,其功能恢复的情况影响着整个康复过程,促进卒中后平衡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步行功能,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不仅是患者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而且对患者日后整体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对于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康复训练是降低致残率、促进功能恢复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卒中后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4]。眼针疗法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彭静山教授创制的一种微针疗法,具有调畅气血、通经活络的功效,在卒中及其后遗症治疗方面疗效显著[5]。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是将眼针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在眼针留针期间进行康复训练的一种综合疗法,既发挥了眼针的治疗作用,又加入了现代康复训练,前期研究已经表明两者相辅相成,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6]。为进一步验证眼针带针康复疗法的疗效,2019-12—2021-02,我们采用眼针带针康复疗法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48例,并与常规体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4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96例均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卒中的诊断标准分别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7]和《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8]中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平衡功能障碍参照《康复评定学》[9]中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关于中风的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80周岁,首次发病,病程<6个月;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无认知、理解能力障碍,能配合完成康复治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3 排除标准 排除因下肢骨折、骨关节疾病、前庭系统疾病等原因导致的平衡功能障碍者;存在本体感觉和触觉严重减退或消失者;患有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及理解障碍,无法配合研究;患有心、肝、肾严重功能不全者;有晕针史不能耐受针刺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营养神经等治疗,并针对原发病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对症治疗。

1.3.1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治疗参照《针灸学》[11]中中风的治疗方案,取患侧肩髃、手三里、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及解溪,均常规进针,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康复训练参照《康复评定学》[9]中相关内容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坐立位平衡训练、关节被动运动、步态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物理训练等,每次40 min,每周治疗5 d。

1.3.2 治疗组 予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即在眼针留针期间进行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训练。眼针取穴:双侧的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针具:采用改良后的眼针带针康复针具,规格为0.25 mm×8 mm的皮内针。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针刺部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采取平刺法距眶内缘2 mm处针刺相应的眼针穴区。左手拇指、示指固定眼针穴区皮肤,右手用镊子夹住针柄,由该穴区始点向终点方向将针刺入,针刺深度为8 mm,针刺后不需行针,针柄用圆形半透明胶布粘贴固定。留针期间进行上述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起针,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现皮下血肿或淤青。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

1.3.3 疗程 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比较2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恢复情况,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2]、Fugl-Meyer平衡量表(FM-B)[13]及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 POMA)[14]进行评价。BBS共包括14项内容,每项按0~4分5个等级评分,总分56分,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FM-B共包括7项内容,每项按0~2分3个等级评分,总分14分,分数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好;Tinetti POMA包含平衡和步态两部分,其中平衡测试9个项目,最高16分,步态测试8个项目,最高12分,总分28分,分数越高提示平衡功能越好,跌倒风险越低。②比较2组治疗前后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15]及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16]进行评价。ADL包括10项内容,分数越高代表独立生活能力越强;SS-QOL共包括49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5分5个等级评分,总分245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③分析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分别与ADL评分差值、SS-QOL评分差值的相关性。④比较2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FM-B评分及Tinetti POMA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FM-B评分及Tinetti POMA评分变化比较 分,

由表2可见,2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FM-B评分及Tinetti POMA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升高。治疗组BBS评分、FM-B评分及Tinetti POMA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及SS-QOL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及SS-QOL评分变化比较 分,

由表3可见,2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及SS-QOL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升高。治疗组ADL评分及SS-QOL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

2.3 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分别与ADL评分差值、SS-QOL评分差值的相关性分析 见图1、2。

图1 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与ADL评分差值的相关性

图2 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与SS-QOL评分差值的相关性

由图1、2可见,2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差值与ADL评分差值、SS-QOL评分差值均具有正相关性,说明随着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2.4 不良事件 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晕针、滞针、皮下血肿、淤血等针刺不良事件。

3 讨论

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主要是因脑神经受损后,发生运动和感觉通路障碍,引起肌力、肌张力异常,导致偏侧肢体瘫痪,运动功能失常,临床表现为坐立位姿势维持困难、步态不稳,向偏瘫侧倾倒等[17]。平衡功能可为身体主动运动或被动活动提供稳定的支持,平衡机制一旦被破坏,身体的协调水平就会显著降低,对运动产生阻碍,降低患者生活能力及社会参与水平,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的信心,同时平衡功能恢复的情况也可直接影响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水平[18]。康复训练是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一些系列综合、协调的功能锻炼,以促进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变其生活状态。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的介入可以增强脑神经的可塑性,改善神经功能的损害,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19-20]。

中医学一般将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则之为骨繇,《灵枢·根结》中记载:“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认为其发病主要是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或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或肝气不畅,气机失调,气滞血瘀,上扰清窍,导致脑络不通,或迫血妄行,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则发生卒中。卒中后机体阴阳失衡,加之经脉气血不畅,精血津液亏虚,以致筋脉肌肉失养,不能束骨而利关节,故平衡控制能力明显减退。故治疗应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补肝益肾为主。传统针刺取穴中肩髃、手三里、合谷均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主治上肢不遂,有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环跳、风市、阳陵泉均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下肢不遂,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功效;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腧穴,有健脾利水、通利三焦的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功效;解溪为足阳明胃经腧穴,解即散的意思,可疏散上焦郁热,通络去火。众多研究表明,针刺对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具有很好的疗效[21-22]。

眼针疗法是由彭静山教授受《证治准绳》中记载华佗观眼识病的启发,并结合《内经》关于眼与脑、脏腑、经络的联系的论述,基于五轮八廓理论首创的一种针刺疗法,其核心理论为“八区十三穴络脑通脏腑”[23]。中医学认为,眼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处,肝主藏血,开窍于目;心主血脉,诸脉皆属于目;脾主肌肉,眼睑属脾,脾气升清则目窍通利;肺主气,肺气旺则精气可顺达于目;肾藏精,肾精充足则目视睛明,人体脏腑经络都直接或间接与眼相联系。眼针疗法将眼与脏腑相对应,把眼晴周围分区划穴,其中肺与大肠、肾与膀胱、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五对脏腑各占一区,上焦、中焦、下焦各占一区,共八区十三穴,每穴的位置都距离眼眶边缘2 mm,通过针刺相应穴区可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24]。眼针的上焦区与下焦区分别位于目外眦、目内眦处,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阴跷脉、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与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阴跷脉相会合于目内眦。此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均交汇于目内眦,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交汇于目外眦,且根据眼针病位取穴原则,上焦穴区、下焦穴区分主上、下肢体关节,针刺选择上焦区和下焦区能够通利肢体经气,还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为神不主形,形神失调,心主神明,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而心、脑均位于上焦,《灵枢·大惑论》中记载“目者心之使也”,因此针刺上焦区能够运转神机,使形有所主。肝藏血,肝主筋脉,肾藏精,主骨生髓,选择肝区、肾区可以补益肝肾,充髓填精。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在眼针持续刺激下,叠加康复训练,对穴位进行持续的刺激,激发经气,不仅可以上传至大脑,同时还能下传到肢体,调畅气血,从而促进肌力提高,激发患肢残余功能,增加肢体协调性,改善患者的功能,充分体现了针刺与现代康复同步治疗的整体康复理念。相关研究证实,眼针治疗期间同时要求大鼠在跑步机上进行活动训练,能够明显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脑血流情况,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25-26]。

BBS、FM-B及Tinetti POMA都是临床上评定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情况的常用量表[27],ADL是综合评定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最大限度的自理能力[28],SS-QOL则是专门用于评估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量表[2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BBS评分、FM-B评分、Tinetti POMA评分、ADL评分及SS-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BS评分的提高与ADL评分、SS-QOL评分改善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提示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可明显促进患者平衡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差值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数字日照计和暗筒式日照计资料对比分析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