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去标签污名化路径的探索

2021-10-19李怡然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3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摘要:我国大部分的留守少年儿童在社会网络上都会被进行信息传播和形象的建构,无论是由于传统的逐渐倾向于正面网络形象或者还是传统的逐渐倾向于负面网络形象的建构,在”社会问题”的议程下,建构了一个具有边缘化和个体性的负面形象倾向,呈现的主要是边缘化人群的”核心弱者”形象。[1]进一步地带给了留守儿童很大的却又很难引起人们注意的”二次心理形象再现”的隐形心理损害,其他任何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解码行为都会直接造成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心理和社会认知的严重性负面影响,所以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为留守儿童去污名化,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留守儿童  标签化   去污名化探索

一、问题提出背景

“问题”标签下对留守儿童的相關研究和媒体的相关报道,都将留守儿童塑造成了一个负面的形象,认为留守儿童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2]一些媒体经常对留守儿童中发生的极端恶性事件的报道,如打架斗殴、自杀等,使其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让人们对留守儿童的认识戴上了有色眼镜。还有一些学者片面夸大”留守”的消极作用,并以经验性的认识推导出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的过程,由此来证明自己的研究假设。这往往基于一个趋同的假设,即父母外出势必会造成亲子教育的缺位和家庭支持的不足,从而给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发展、道德行为和社会交往等带来消极影响,也给留守儿童的父母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背上了骂名。[3]

作者在亲身实践中时,在留守儿童的活动室中,孩子们对作者说:”我们是留守儿童嘛,所以他们(活动策划者)要过来帮助我们,给我们捐东西””我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所以我是留守儿童了”,这些话语很触动作者,为什么孩子们对自己留守儿童的身份会有如此的认识?当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印象又是什么呢?后期作者带着这些疑问随机采访了五位身份不同的群众对留守儿童身份的看法,分别包括专业一线社工、超市老板、社会学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大学生等,综合他们所说的,普遍群众对留守儿童的看法并不乐观,所以作者对这一方面提出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成因以及现状

留守家庭子女抚养是一般意义泛指已经外出工作务工连续三个工龄月及以上的家庭,由其父、母系亲戚单方或者其他直系亲戚本人监护而尚未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留守子女。[4]改革开放以来,吸引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但是受到当前政策、自身经济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没有办法将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看,导致目前我国大陆的部分大型乡镇农村地区已经涌现了许多的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典型社会弱势群体。但在给予这些儿童关注的同时,许多学者、专家和媒体却把重心放在了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上,将其等同于问题儿童,为其贴上”问题”的标签,声称这些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种做法强烈地伤害了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得他们原本就脆弱的心灵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负担。在当今社会中,如何理性地对待留守儿童,在给予他们恰当关怀的同时,又不将其污名化,使其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

(一)社会标签理论

“标签”一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一般的标签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好坏之分,主要指一种分类的方式,而标签的延伸意是指某些人给另一些人所施加的符号或固定性看法,这种语境下的标签就带有很大的贬义词性,譬如问题少年和问题少女等此类的称号。[5]本研究中的标签主要指它的外延意思,集中探讨问题标签下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被贴上标签后的越轨者会在无意识中修正自我形象,渐渐地接受并认同这些不良的社会评价,确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走向堕落,最终迷失自我。[6]

(二)留守儿童标签污名化的问题

“污名化”,就是人们以部分认知来确定一个群体的素质和好坏,并将这个判断强加给了这个群体。[7]就比如我们上文中所提到的,现在我国社会人民大众对于这些留守少年儿童这个标签的基本认识已经进行了高度污名化,甚至把这些留守少年儿童这个标签视为等同于其他具有问题性的留守少年儿童。经过仔细检索和查阅我国所有的研究资料后发现,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大致可以总体认为:学习成绩比较差、个人性格缺乏、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低落等问题。

(三)对留守儿童污名化所带来的影响

“留守儿童”这个标签已经被广泛地贴在了那些由于父母去外出务工独留在农村的孩子身上,他们的各种行为观念、生活方式等也都被外人冠以”留守儿童”的称呼,我们只要一回头去联想留守儿童,就马上会联系到其学习较差、个别观念缺陷和内向、自卑等负面的社会心理特征。[7]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种”标准”,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与其他留守儿童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减少人际交往,甚至对此产生一定的排斥和偏见。这种情况会使得该群体遭受别人的冷遇,使得人心灰意懒、放弃了希望,最后就是放弃了个人本身原有的自我和形象,接受原先不肯理解和接受的自我。对于留守儿童父母而言,也面临着很大的舆论压力,会被指责说不对孩子家庭负责,导致其压力过大。

(四)社会工作者对去留守儿童标签污名化的探索

首先,一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在大众眼中的形象以及固化,并且很多情况下已经对孩子们造成了二次伤害,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新闻传播媒介上如何对一个我国现有的对留守少年儿童文化和社会形象的彻底瓦解,非常需要从新闻传播媒介的运作模式上深入地对其进行不断反思,同时还非常需要从新闻传播媒体对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在手段、方法上深入地对其进行反复探索和不断改进。[8][9]

其次,社会工作者要在活动形式上进行改进,并且要注意活动中对留守儿童灌输留守儿童并不是不好的标签,在关爱留守儿童时要采用恰当的方式,不能将他们与非留守儿童进行区别对待,更不能为其人为地贴上”问题”的标签,要注意保护这些儿童的脆弱心灵,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社会工作者要与留守儿童教师联系,作为教师也要对学生加强引导,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10]

此外,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报道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媒体去改变大家对留守儿童等同问题儿童的这一看法,也是值得去考究的。

最后,用全面发展的视角研究留守儿童是非常必要的。”留守”是客观的外部条件,个体主观能动性也是儿童成长中重要的因素,不可将外部条件夸大,而忽视内在因素。

在留守儿童标签去污名化上,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并不完善,怎样既给孩子们良好的帮助也不为他们冠上污名,这条道路依旧在不断摸索中。

参考文献

[1]任运昌.莫为留守儿童贴上———污名———标签[ J].中国农村教育,2008,(4):35- 36.

[2]张宝山,俞国良.污名现象及其心理效应[ J].心理科学进展,2008,(15):993- 1001.

[3]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1- 154.7u

[4]张智.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J].中国临床康复,2005,(9):

[5]勿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赵 玮

[6]田杰;方瑞芬.“问题儿童”标签下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7(452):150-154.

[7]唐建忠;姜凤华.“污名化”标签——留守儿童不能承受之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100):53-55+59.

[8]张燕.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7,1(011):226.

[9]陈国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认知[J].西北人口,2010,31(135):84-89.

[10]何松.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电脑迷,2018(100):181.

简介:李怡然, 1997年,女,满族,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在读,   社区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及优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