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部委的汽车“双碳”工作清单

2021-10-18

汽车纵横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双碳新能源能源

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是一场正在进行的全球范围的系统性社会大变革。汽车产业作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主管部委将如何部署相关工作?如何做好顶层设计?

工信部:提高关键资源保障力,编制低碳发展路线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

1-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16.6万辆和165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9%和13.7%。汽车企业出口118.9万辆,同比增长1.3倍。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3万辆和179.9万辆,同比均增长1.9倍,累计销量的渗透率接近11%。L2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占比达到20%。汽车及相关技术创新也取得新进展,快充技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超过160Wh/kg,并取得产业化突破。

为确保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成效,见到新气象,工信部将做好以下5方面重点工作:

坚定发展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发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研究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系列政策举措,保持相关支持政策连续稳定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锂钴镍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

强化融合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立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同步推动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和标准法规完善,协同推进单车智能、智慧道路、通讯网络、云控技术发展。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组织行业机构编制发布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补齐产业短板,提升全产业链水平。实施强链补链行动,围绕补短板、锻长板,从供需两侧发力,贯通技术攻关、平台支撑和示范应用环节,加快车用芯片、操作系统等研发和产业化,引导企业优化供应链布局,提高产业链稳定安全水平和竞争力。

坚守安全底线,优化发展环境。研究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推动企业健全安全运行监测体系,加大产品一致性检查力度。组织企业开展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等方面自查。加强软件升级备案管理,研究编制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技术规范。

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坚持全球化发展共识,共同维护汽车供应链稳定和通畅。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贸易投资、技术标准等领域务实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科技部:系统部署零碳降碳技术,完善创新管理办法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相里斌

当前,汽车行业面临低碳转型的巨大压力,以汽车为主体的道路交通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0%左右。大力推动汽车产业碳减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9.4%,保有量已超过600万辆,加速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市场”驱动转型。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理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思路,深化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恰逢其时。

以系统思维、协同方式推动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节能减排。汽车产业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能源、工业、交通、信息等众多领域,以及开发、制造、使用、回收等多个环节,实现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不仅需要本身的技术突破,还需要其他相关技术,如轻量化材料、自主式交通等共同进步。科技部也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针对智能制造、可再生能源、先进储能与智能电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绿色回收和再利用、智能交通等降碳、零碳技术进行了系统部署,协同推进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形成支撑汽车产业碳减排的强大技术合力。

把大力发展动力电池技术作为实现车能协同的主攻方向。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纯电动汽车的储能潜力将会越来越大,对于平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出力带来的波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科技部历来高度重视动力电池技术的研发,动力电池比能量由2010年的不足100 Wh/kg提升到300Wh/kg,成本下降了80%。“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将持续支持新体系及全固态动力电池等前沿技术,无钴动力电池及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热扩散安全、宽温适应性等瓶颈技术的研发。我们还将重点支持车网互动技术研发和示范,突破车桩云协同感知、智能充放电技术,助力能源互联网的建设。

以燃料电池发展带动绿色氢能应用与能源变革。氢能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理想媒介,也是实现交通领域特别是重型商用车深度脱碳的重要方向。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的重要应用载体,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对碳减排有重大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实现了千辆级的应用,未来还将实现万辆级应用。下一步科技部将针对行业痛点,开展大功率、长寿命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突破燃料电池产业化面临的寿命、成本、可靠性等难题,协同开展氢能全链条技术攻关,着力解决绿氢制取、储存和远距离运输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在有关省份开展了“氢进万家”的试点。

坚持智能化方向不动摇。“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依托相关专项,全面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技术的支持力度,重点突破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加强汽车智能化技术开发验证和仿真测试,充分结合实际道路和政策法规等情况,研究制定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标准和技术方案,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和安全高效运行。

今年以来,为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科技部积极探索改革举措,针对新能源汽车低温充电慢、高温安全性差的突出问题,发布了“揭榜挂帅”项目,不设门槛地向社会公开遴选技术攻关团队。从目前的申报情况来看,竞争十分激烈,但是效果也十分显著。后续科技部将进一步完善赛马制等创新管理办法,希望各有关方面积极参与,共同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新贡献。

交通运输部:研究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志清

交通运输行业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领域。截至2020年底,国内推广新能源公交车47万辆,占城市公交车总量的66%,推广新能源巡游出租汽车13万辆,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车辆43万辆,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时期的既定目标。目前全国已有3000多个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置了充电和换电设施,约占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总数的45%,累计建设充电桩约12600多个。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时期,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时期,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继续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发展。

加强部门协同。研究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城市公交、出租、城市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运营补助的政策,营造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到2025年,力争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分别达到72%、35%和20%。

深化技术研发。会同科技部实施“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围绕智能驾驶、车网融合等技术方向,推动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舒适性。探索开展新能源道路运输车辆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研究,为交通运输行业减碳核算提供技术支撑。

构建产业生态。持续推进绿色出行“续航工程”,加大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的建设。完善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大力推进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停车和充电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到2025年,重点区域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快充站覆盖率要力争达到80%以上。

开展试点示范。依托绿色出行、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等示范工程的创建,加快新能源车辆规模化应用。在港口、机场、物流园区等封闭作业场景,组织开展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发展。到2025年,港口集装箱运输车辆电动化的占比力争达到50%以上。

国家能源局:推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协同发展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郭 智

车能融合发展不仅是汽车产业碳中和的重要保障,也有力地支撑能源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当前汽车的碳排放主要在燃油的使用环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推广,汽车的碳排放将逐渐向上游转移,上游能源的清洁化将是汽车生命周期低碳的重要保障。从能源低碳转型的角度来看,汽车是最重要的石油消耗部门,其汽油的消耗占比将近90%,柴油消耗占60%。随着汽车动力系统的清洁化,也将大大推动车用能源体系从传统能源转向电力、氢等清洁能源。

提升终端能源电气化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部分。我们持续提升终端用能的电气化,加快推进重点耗能和碳排放行业的电气化转型,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动汽车及充电设施的产业发展。一是充电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截至2021年7月,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到了201.5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95万台,私人充电桩106.5万台,新增公共充电设施多数是以120千瓦以上直流快速充电设备为主,私人领域以7千瓦的慢充桩为标准,专用汽车领域实现了直流快充方式的规模应用。二是高性能充电系统关键设施研究。开展了静态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和小批量示范运行,开展了移动式无线充电示范,大功率充电、小功率直流充电、自动充电连接和有序充电的技术逐步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三是支撑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在国家省市各个层面,建立了充电服务监测平台,发挥了充电引导、安全监测的作用。建立了基于车、桩、云端数据的动力电池不一致性评估和安全预测方法,预警准确率接近70%。整体服务能力和接入规模全球领先。

商业模式逐步创新。联合国内多家知名主机厂商,共同推进了多种服务配套套餐产品,形成了主机厂与客户之间的新商业模式。特别是多个城市启动了V2G运营示范,通过设置放电打卡、达标奖励、设置高中低档运行补贴价格等运营补贴模式,有效激发了车主的参与意愿,推动了试点项目的运营,取得明显成效,为电动汽车大规模参与电力系统的调节做了有益探索。

关于下一步如何推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协同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应用也提出几点考虑:

做好顶层设计。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能源生产与消费各个行业的共同行动。就汽车行业和能源行业而言,需要以综合性长远的视角来统筹谋划,系统评估不同汽车技术路线的减碳潜力和能源需求,系统部署行业交叉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落地,明确面向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汽车和能源系统协同的主要方向、重点目标和任务。

提升充电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国家能源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充电设施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围绕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安装,提升城乡充电保障能力,加强充电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网络服务,做好配套电网设施和供用电服务,不断优化机制,优化布局,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质量和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支持前沿技术的融合示范。鼓励行业机构和企业开展有序充电、V2G等技术应用示范,加快柔性充电、无线充电、自动充电等先进技术的研发,推进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能源融合发展,鼓励汽车企业研发具有车网互动功能的新能源汽车,支持运营企业双向充放电桩建设,实现各个环节的融合衔接。

生态环境部:加强汽车全生命周期降碳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

2021年7月,重型车国6排放标准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汽车国6排放标准全面实施,短短20年的时间,我国汽车排放标准从无到有,并快速跟上全球的第一梯队水平,与国1排放相比,我们单车污染物排放量下降90%以上,标准提升有力促进汽车高质量发展。我们出台政策推进高排放车辆提前淘汰,“十三五”期间提前淘汰高排放车辆超过1400万辆,国5和国6车辆占比从2015年不足2%,提升到目前的45%左右。高排放老旧车辆淘汰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也为机动车和内燃机产业发展打开巨大的空间。

“十三五”期间车用油品质量三连升,全国全面实施国六汽柴油标准,硫含量低于10个ppm,全面实现车用燃料的低硫化。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乙醇汽油标准的修订工作,推动出台更加精准的蒸气压要求,降低夏季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

全国还有三分之一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臭氧浓度和超标频率逐年上升。据测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交通运输领域污染物及碳排放比重将会持续上升,是实现碳中和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的重点和难点,“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部继续深入打好空气防治攻坚战,构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优化和调整车队清洁化水平,加强煤炭、石油、矿石、建材等大宗货物中长途运输,以铁路、水路、管道为主,短途货物运输采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的运输格局,推进多式联运,推动新能源汽车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应用。

强化监管要求,严格实施国6标准。严格实施汽车国6排放标准,推动因设计生产缺陷或者不符合耐久性要求的车辆进行排放召回,大力推进老旧机动车提前更新淘汰,积极推动机动车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

加强汽车行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减污降碳,以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为重点,加强汽车产业链、零部件制造、内饰、整车制造、汽修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减污降碳,合力推动行业源头替代,进一步提高大中型客车、货车以及零部件等环节低VOC含量的涂料替代比例。加强无组织排放管控,优化涂装工艺,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VOC治理全过程、全环节的精细化管控,发挥行业自律,开展VOC和二氧化碳自主减排。

猜你喜欢

双碳新能源能源
“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排放治理路径研究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