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尊三维”综合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2021-10-18王怀玉
王怀玉
*本文系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四尊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ybzz150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尊重”是人类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伦理和最起码的道德共识。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从小学会遵守基本行为准则,养成公德意识,是时代赋予学校德育的新任务。这也意味着教育工作者需要自觉更新教育方法和内容,探索更为有效的实施方略。笔者构建的小学“四尊三维”综合融通育人模式正是针对这个问题所展开的探索。
一、构建“四尊三维”综合融通育人模式的梯级目标体系
我们以“尊重”为起点,以“个人品德养成”为重点,从尊己、尊人、尊物、尊规四个方面,按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做人、做事和交往为目标,制定出“四尊三维”日常行为规范总目标(见表1),再分年段制定出二、三级目标。该梯级目标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强化行为指导。
“四尊三维”梯级成长目标根据学生认知及行为特点,按“什么是应该做的”正向行为指导、“什么是不该做的”错误行为禁令以及“什么是需要自控的”适切行为分寸要求,提出具体行为要求。在此基础上,将“四尊三维”总目标按学生年段特点,分为低、中、高年段梯级目标。以“尊己”为例,我们围绕自尊、自信、自律三方面展开,引导学生从小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尊重自我、珍爱生命(见表2)。
表2 分年段“尊己”行为目标细则一览表
2.凸显价值引领。
2013年项目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笔者对“四尊三维”梯级目标进行了修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爱国、诚信、友善”和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准则与学生认知特点结合起来,对应分解出梯级要求。以“诚信、友善”为例,在小学低年级强调诚实、不撒谎,中年级侧重说话算话、与他人友好相处,高年级则侧重守信用、宽以待人等。以这种“分解”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不同年段、不同生活场域的具体要求中,努力凸显价值引领。
3.注重循序渐进。
项目组指导班主任在班级实际操作中根据年段梯级目标,结合本班学生成长需求,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班级阶段性养成重点和个人习惯养成重点,定期实行“自我—小组—师长”综合评价。在班级落实阶段性行为养成重点的同时,班主任在每个学期开学初通过家长会和“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指导家长制定出相应的“家庭生活规约”,循序渐进地实现育人目标。
二、建立多渠道、多主体的家校社共育机制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以小学生基础性品行养成为目标,以家校协同共育为手段,以班级主题活动为载体,探索出“班级文化浸润、学科教学渗透、班本课程拓展、特色活动濡染、生活实践体验”等一系列实施策略,具体运行策略如下:
1.建立家校共育机制。
“四尊三维”综合融通育人模式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和资源整合为着力点,目的是解决家校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等、教育观念不一致而产生的问题。项目组从建立共育机制入手,以班级为圆心,健全“双边性家校共育机制”。该机制强调家长的实质性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协商确定教育目标。包括班级发展规划和家庭教育阶段性目标的确定,在通过问卷星征询全班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班主任组织核心家委会讨论确定,形成决议;每学期家委会结合班级发展规划拟定出家委会活动计划。其次,畅通双边信息反馈渠道。我们将日常家校沟通渠道制度化,如定期向家长群发布班级要闻、定期向家长单独反馈孩子的个别问题。同时,家长也要定期主动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反馈学生在家庭及社区的表现。
2.加强校内育人共同体建设。
班主任作为共同体建设第一责任人,应以班级特色活动为突破口,主动争取任课教师联合进行学科特色活动与班级建设的融合;定期开展班级特色主题教育活动,邀请学校安保人员、校医等多方教育力量参与活动设计,承担相应职责;开展平行班级间的联谊活动,促进交往、共同进步;利用节假日,引导学生向学校各类工作人员表达关心和感谢,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利用家长社群推动假期特色项目学习。
一方面,班主任和核心家委应全面了解当地社会、自然、人文教育资源,主动与当地社区、文化场馆建立联系,共同开发特色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另一方面,班主任要推动家长社群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立社区俱乐部,定期策划并组织活动,如假期研学或岗位体验活动。
三、打造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从根本上讲,小学“四尊三维”综合融通育人模式就是探索如何将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化为有效的行动。实践中,我们借助两项省级课题开展了持续性研究,最终完成了“四尊三维”梯级目标的拟定与家校社共育机制的构建两项内容。
1.借由“四尊三维”梯级成长目标拟定与实施,实现家校共育目标和内容的一致性。
我们基于“四尊三维”中“尊己、尊人、尊物、尊规”的总目标,拟定了对应的年段二级目标,在此基础上按“学校、家庭、社会”不同场域提炼出三级目标,然后各班主任再根据本班学生整体情况和个体差异,确立阶段性教育重点。通过阶段性教育目标确定,班主任和家长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分析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工作中通过细则内容引领,明确学校教会学生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需要自控的;以公德行为养成为重点,出台对应的学生在家、在社会的基本品行教育指导手册,引导家长根据家庭生活特点和孩子实际情况,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和健全人格教育工作,让家校教育目标趋向一致,为家校协同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认知基础,也为学生品行养成找到切入点。
2.以班级特色活动为基础,完善家校社共育综合融通教育机制。
我们鼓励班主任以家长社群建设为突破口,激发核心家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班级品牌活动纵深发展推进,创造机会与当地社区、文化场馆建立持久联系,促进综合融通教育主体间的联动。我们杜绝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不管哪一类活动,我们都力图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长,重视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体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当前,项目研究主要依托班级,依靠班主任的领导力推动,参与人员以城市高知家长群体为主,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要想更好地推动此项工作,接下来我们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工作室成员遍布广东省不同区域的优势,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长群体中发掘当地的社会教育力量进行协同育人,创生更为普适化的经验,从而探索出更为系统的家校社共育的新策略、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