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云环:静默的里程碑

2021-10-18王其冰

中国记者 2021年9期
关键词:参考消息新华社

□ 王其冰

(作者单位:参考消息报社。本文刊登于《新闻业务》2011年第43期)

□ 邵云环生前在办公室里。(新华社/发)

曾有这样的经历,在算不上特殊的场合,会有陌生人望着我,若有所思,接着猛然醒悟:“我见过你……在电视上,新华社记者邵云环,那个牺牲的记者,美国轰炸咱大使馆的时候,你上过电视……”

我当然记得,在12年前那个震惊和悲愤的日子及之后,全中国人民都迫切地需要解释和表达,于是,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涌向新华社、涌向参考消息报社那张两个多月前还属于邵云环的办公桌。话筒、摄像头、目光,还有等待填满的采访本,都对这间老旧的办公室、对同样陷于震惊和悲愤的邵云环的同事,充满着期待:说些什么吧,告诉读者或观众些什么吧……

现在,用百度搜索一下,抢先入眼的邵云环词条下收录的内容,就是当时语境下的阐释和表达。语气匆匆,情绪急迫。

12年过去了,在邵云环的出生地黑龙江佳木斯和在贵州息烽的两所云环小学建成已有十年;在贝尔格莱德,邵云环化身为纪念碑,在她血染过的土地上伫立了两年。时代迁延,塞尔维亚战地被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地“覆盖”,被利比亚“覆盖”。在无序转移的冲突战场上,中国记者的身影一遍又一遍“更新”。但是,邵云环,是永远的不可“删除”项。在中国新闻史的书写中,在中国与世界双向交汇的道路上,她是一座里程碑——她静置于21世纪的入口处,等待时间的解读。

邵云环(1951.6.19—1999.5.8)

1951 年6 月,邵云环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个工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到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当过工人。1971 年,她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塞尔维亚文。1975 年,她被分配到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工作,长期从事有关南斯拉夫和巴尔干问题的研究和报道。

1990 年9 月至1993 年10 月,她奉派到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1993 年10 月回国后,她担任参编部东欧编辑室副主任。1996 年9 月任《参考消息》报第二编辑室副主任。

1999 年3 月,正当南斯拉夫局势极其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之际,邵云环同志再次勇敢地奔赴报道第一线。在随后炮火纷飞的险恶环境中,她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持深入现场采访,及时、准确地发回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她为传播真相、忠实履行新闻记者的光荣职责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我初识邵云环是在1996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这种世界格局的重组,其影响竟会蔓延至身旁。随时代风向之变,素有“大参考”之称的《参考资料》减版,原新华社参编部强势的东欧语文组因而“解体”,包括塞尔维亚语的东欧各小语种翻译人才,似乎成了“多余的人”或“边缘人”。人员不得不分到各室,从事20年塞尔维亚语翻译的邵云环被分到参考消息报社时事版。

邵云环静静地坐在编辑室入门处比较边缘的一张办公桌前,这是在我记忆中她留下的最初印象。当时,《参考消息》从编辑到印刷出版尚处于前数字时代的尾声,作为编辑,依然需要严格地掌控编辑字数,严格地规划版面细节。当了五年编辑的我,一定给作为编辑新人的她讲过如何画版,如何向印厂发稿——这些都是我事后合理推断的记忆。清晰的记忆是,邵云环在我眼中很快从“边缘人”转变成为专家。我向她请教波黑冲突,请教塞尔维亚族与阿尔巴尼亚族的关系,请教南斯拉夫复杂的组成结构。在互联网搜索引擎诞生之前,一位专家就是一个知识库。靠自己20年的职业积累,邵云环成为一个公共知识库。20世纪90年代中期,波黑问题仍是世界共同关注,每当编辑稿件遇到疑点时,同事们自然会说:“问问邵云环吧!”

邵云环与当时多数编辑同事不同的是,在转换为《参考消息》编辑的角色之后,她仍然是一位东欧时事的跟踪者和观察者。她的桌上永远有塞尔维亚文报纸,她常常说:“哎呀,今天的塞文报纸还没看呢!”于是,便放弃了原本计划的工余项目,着手处理她的第二份工作——阅报。

□ 1999年5月8日早上5时24分(贝尔格莱德时间5月7日23时45分),以美国为首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造成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妻子朱颖3人牺牲、多人重伤和使馆馆舍严重毁坏。(新华社/发)

她总是有报刊资料需要整理,总是有调研报告等待完成,当时在我看来,全是出自某种严肃的使命,只是我不清楚这种使命的力量来自何处。直到1999年,当世界热点再次聚焦在南斯拉夫这块土地上时,邵云环报名成为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我才隐约看到了答案。

如今,12年前吸引全世界目光的科索沃战争已向视野边缘滑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事件已成为国际政治学者研究的历史课题。并不遥远的是,北约仍然不断寻找新的轰炸目标——2011年,锁定为利比亚,或许接下来是叙利亚。通过电视、报刊和互联网,活跃在世界各个战地的中国记者,把现场带给中国媒体受众,把中国的声音发出去。中国人因此习惯了中国战地记者如媒体明星般的存在,熟知了他们的名字:周轶君、吕丘露薇、邱永峥……这一切的起点,似乎都绕不开停止于1999年5月9日的邵云环。

准备赴任贝尔格莱德的邵云环满怀期待。我们曾在国会街院落里绕行散步,她兴奋地谈起即将到来的远行,谈起6年前的驻外记者生涯。她第一次任驻外记者是在1990年至1993年期间,正值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走向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即波黑)、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其中,分裂或独立在波黑引发了三个民族的流血战争。可以理解,动荡的政治局势如何搅动着记者的职业神经。邵云环的采访足迹深入到前南各个共和国: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和黑山,对于成为记者禁地的波黑,她只能从外围观察。时隔数年,科索沃战争一触即发,她意识到与真相再次贴近的机会就在眼前。1999年3月,她与编辑的角色告别,再次成为战地记者。

48岁的邵云环第二次赴任驻外记者。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给自己一篇小说起名为《带上她的眼睛》,讲述一位科考人员接受另一位女科学家的请求,带上她的眼睛,引领她观看从未目睹的世间万象。邵云环只身一人,带上了数亿中国人的眼睛。她是敏锐的介质,把她所看到的世界,与中国读者无缝联结起来。在影像多为静止、视频尚未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末,像邵云环这样优秀的记者更多是靠文字来向世人呈现其所见,而其所见必定由其敏锐的心所引导。于是,中国读者看到了北约以人道干预为名对南联盟发射的无情炮火,看到了遭受打击的平民承受着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看到渴望和平的多瑙河畔。在她用过的办公桌前,我编辑着她从遥远之地发回的文字,看到了她带我看的一切景象。她带上了我的眼睛。

邵云环如果在今日,也许会被打造成媒体明星。干练兼具优雅、感性附着知性。但是在1990年代之前,成为专家型的记者是当时新华社内很多新闻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她的专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十多年前令我仰慕,十多年后使我感悟。所谓厚积薄发,使得她一到前方,便出手不凡。她向国内发回的战地通讯,打破了西方媒体对战事报道的垄断语境,也给中国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国际新闻作品平行进入中国的大众阅读领域。

1999年发生的南联盟冲突,把中国记者的名字首次嵌入世界战地记者死亡名单。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公众普遍认为,美国轰炸中国使馆事件之所以产生惊世影响,是因为中国记者的牺牲。邵云环牺牲后,流传关于轰炸原因的各种说法,一说是与邵云环“有倾向性”的报道有所关联。当时这是我最不肯采信的说法之一。许多年后,各种经验叠加起来,我开始对这个说法将信将疑。肇事方声称坐标出错导致误炸也好,研究者所说是对中国实力及态度的试探也好,但中国记者必然是早已锁定的牺牲者。事实上,邵云环的牺牲,使中国新闻业的国际报道领域跨入一个新的空间。中国记者对国际热点新闻的贴近式报道和大众化传播,从邵云环这个原点爆炸、扩散。

□ 邵云环和丈夫曹荣飞。(摄于1995年8月)。

在信息传播历经21世纪头十年的数字技术革命之后,在世界格局历经十年的“中国影响”之后,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发生于1999年5月8日的事件,重新审视中国记者邵云环,也许会发现,这是一座寓意深刻的里程碑。

两年之后,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大楼遭到袭击,全球性战争系统重新启动。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出现更多战场的同时,更多的现场报道也向全世界、向中国公众传递,因为有更多的中国目击者在现场注视、更多的中国声音从现场发出。仅仅在我工作的五米半径内,身边的同事一个接一个地从办公室“白领”转换成战地记者的角色:孙闻、徐群、温新年先后奔赴阿富汗,孙闻还带回了他给阿富汗新领导人卡尔扎伊拍摄的就职标准照;洪漫两年间辗转科威特;高山在巴格达再次经历中国使馆被炸……

出现在世界热点地区的中国国家通讯社记者,从那里发出声音、发出文字、发出影像,他们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显示了中国的存在。而公众也终将认识到,这种存在感,对于中国以及对于世界是多么重要。公众也将认识到,对于今天的中国与世界,邵云环的存在与离去有多么重要。

猜你喜欢

参考消息新华社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