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社的东京奥运会新技术、新体验

2021-10-18王靖云

中国记者 2021年9期
关键词:杨倩演播室全景

东京奥运会是新华社成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后,首次参加的奥运报道。此次,国社应用了哪些新技术?带给观众哪些新体验?

一、CAVE系统带来“穿越”高科技

从北京到东京,从新华社大院到奥运会主新闻中心,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采访。一步跨出,时空变换,奥运冠军就在记者身边。

这一科幻感十足的场景,出自新华社的奥运报道《“燃”在E空间 | 穿越时空遇见你》。视频中,“洋记者”庄弟(Jonty)在北京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借助CAVE沉浸式技术,一步“穿越”到东京,由奥运记者高尚带领,观杨倩击落奥运首金,并和杨倩同框比心,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国访谈。

而“穿越”大剧的背后,是多重技术的支撑。新华社新立方演播室的CAVE系统(洞穴状自动虚拟系统)是实现沉浸式异国同屏效果的核心技术,该系统由5面使用最新显示技术的LED屏作为投影墙,组成沉浸式虚拟演示环境,并利用PBR(基于物理的光照渲染)技术优化成像效果,使合成后的三维场景光照和质感更真实细腻。

由此,访谈得以“突破”时空壁垒和疫情阻碍,将杨倩本人及射击馆、新闻发布厅等场景等比例“搬”到北京演播室,两个真实空间,被虚拟交错呈现出来。

对于身处演播室的记者庄弟,眼前景象亦真亦幻,时而“站”在东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时而“走”进射击场,时而又“来”到奥运新闻发布厅。而杨倩似乎就在身边,眼神、表情、动作的互动就像真实面对面交流一样自然。

而在红外光学捕捉系统加持下,融合了虚拟摄像和实时渲染功能,演播室摄像机所拍摄到的画面,时刻保持着正确的透视和拼接,确保视效最佳呈现,使“穿越”效果无懈可击。

逼真的显示画面、三维的视觉效果和沉浸式的互动,给视频观众营造出一种“所见即所得”的真实体验。不少观众惊呼,“科技创新体验!”“别开生面!”连杨倩也在录制时不由感慨“挺奇特”。

对此,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技术项目部主任何强说,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打造的异地同屏节目,打破了空间限制,为新闻报道注入新活力。从今年开始,新华社多次将沉浸式异地同屏访谈应用于不同主题报道,用新技术形式赋能新闻生产,进一步拓展了报道的想象力。

二、机器人拍出“完美”照片

新华社摄影记者、机器人相机的安装和使用者之一陈益宸介绍说:“机器人相机英文俗称Robotic Camera。东京奥运会上,新华社共在12个场馆安装使用了14套这样的相机,这也是新华社在国际大赛当中第一次安装、使用机器人相机。”

从结构上讲,一套机器人相机大体由一台普通相机和一套可以转动的机械结构有机组成。与其他遥控相机相比,机器人相机灵活度更高,可以随着摄影师的指令左右旋转、俯仰旋转、变焦取景,以满足受众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 《“燃”在E空间|穿越时空遇见你》产品海报。

尽管技术已相对成熟,使用机器人相机的工作压力并不小。不必说前期关于网络、电力覆盖、场馆桁架、临建搭设的技术准备,更有来自同行媒体的竞争。在东京,所有IOPP(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都安装了机器人相机,而主场作战的日本媒体共同社、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也使用了相关设备。

作为IOPP的新晋成员,新华社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相机是地位的象征,也是技术潮流发展的必然。奥运期间,由机器人相机拍摄的作品发稿超过1000张。其中,就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奥运瞬间。

在陈益宸眼中,同事杨磊在举重女子59公斤级决赛现场拍摄的机器人相机作品是他的最爱。画面中,中国台北队选手郭婞淳在举重女子59公斤级决赛中倒地庆祝,仰天大笑。

“这张照片完美地符合了我事先对遥控照片的构想:情绪饱满、地面机位无法拍摄到、看得出人物和项目及赛事的关系、背景干净。”他说。

对于未来,陈益宸认为,“机器人相机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向自动跟踪、自动拍摄等智能化方向发展。”有了机器人相助,赛场上要拍出精彩照片似乎越来越容易。但同时,对摄影记者的考验越来越大,“摄影和技术融合越来越紧密,摄影记者也有必要掌握与网络、技术相关的知识。”他说。

三、VR全景拍摄技术让观众“亲临”赛场

赛场中激战正酣,摄影区“长枪短炮”,记者席凝神观战,DJ台热火朝天。一张全景照片,将三对三篮球赛场的每个角落尽收其中,观众即使无法到场,也能通过照片眼观六路,细细体味三对三篮球赛的“街头味”。

这是新华社将VR全景拍摄技术运用在奥运报道中的初体验。对于因疫情而空场比赛的东京奥运会,全景报道显得尤为珍贵。

从三对三篮球赛场,到乒乓球馆,再到主场馆新国立竞技场,通过将360度摄像头拍摄的赛场影像和VR再现空间相结合,让观众像“坐在”场边一样观看比赛,弥补无法亲临奥运赛场的遗憾。

而随着VR全景技术智能化水平的发展,近年来,一键拍摄技术不断升级,省去了此前多张照片拼接“缝合”环节,让快速发稿成为可能。

VR作品拍摄者、新媒体中心记者焦旭锋说:“VR技术非常适合展现具体的场景,在奥运报道当中,这种现场细节和氛围的沉浸式重现,对用户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这是其他报道形式所体现不了的。”

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盛宴,也是媒体的赛场,全世界的新闻机构各显神通,只为将人类挑战极限的故事更快、更准、更丰富、更真实地传递到这个星球的每一个角落。谁能在这十数天饱和式的报道中抓住用户的眼球,谁就是这个赛场的强者。

不断采用、升级新兴的先进技术来报道奥运会,是媒体竞争的必要手段,也是媒体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而通过技术上的推陈出新,穷尽办法,用新角度、新媒介、新的感官体验将用户“带”到赛场,融入历史的瞬间,感受运动带来的激情和悲欢,不也正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呼应?

这些新技术,放在奥运报道的历史长河中,也许只是前进了一小步,但只要坚持前进,有一天回过头,会发现,我们已经走了很远。

猜你喜欢

杨倩演播室全景
太tài阳yánɡ感ɡǎn冒mào了le
戴上耳机,享受全景声 JVC EXOFIELD XP-EXT1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How can we use the perspective of praxeology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neighbors in the public space of the community?
全景敞视主义与侦探小说中的“看”
从5.1到全景声就这么简单 FOCAL SIB EVO DOLBY ATMOS
全景搜索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广泛应用
小“管家婆”进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