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主流媒体引领优势 展现奥运健儿拼搏风采

2021-10-18新华社东京奥运会报道团

中国记者 2021年9期
关键词:浏览量新华社稿件

□ 新华社东京奥运会报道团

东京奥运会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举办的特殊体育盛会,全球关注。做好东京奥运会报道不仅是对新华社建设世界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一次重要检验,也是新华社成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后的首次亮相,职责重大、意义非凡。新华社社长何平同志、总编辑傅华同志高度重视,副总编辑周宗敏同志直接指挥,对做好报道提出明确要求。

新华社派出由133名采编、技术人员组成的前方报道团,创下海外采访最大规模,在东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搭建发稿中心,统筹播发各类稿件,以高度的政治站位、精湛的业务本领、过硬的工作作风,经受住了激烈新闻竞争和新冠疫情挑战的双重考验,取得新闻报道和疫情防控双胜利。

据统计,自7月17日前方发稿中心启用至8月8日奥运会闭幕,报道团共播发各类稿件4.5万余条,创历史纪录。其中,中英文文字2900余条,中英文图片3.9万张,新媒体原创报道近3000条,《“燃”在E空间》《追光:东京之路》《杨扬探“东”奥》等28个(组)产品浏览量过亿,报道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多声部的特点。奥运会闭幕之际,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人举行简朴仪式向新华社送交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感谢信,高度称赞新华社精心策划采写了大量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报道,为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是中国奥运军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探索新冠疫情特殊背景下做好奥运报道的有效做法

推迟一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是一届特殊的奥运会,报道团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挑战,探索出在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做好奥运报道的经验。

提前分组长期跟踪熟悉项目。新华社体育部等部门长期以来与国家体育总局各协会、项目中心保持采访联系,特别是围绕东京奥运会建立的项目报道组持续一年多时间,对我运动员训练备战进行跟踪采访,对各运动队状态水准等做到心中有数,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素材,使新华社报道更具思想深度、历史跨度、情感温度。报道和防疫工作同步部署。今年两会后,新华社总编室牵头全面启动东京奥运会报道筹备,召开多轮策划会,专题研究报道选题,将融合报道作为重中之重,形成专项报道方案。同步制订报道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与报道方案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行前,组织为期3天的培训会,周宗敏同志代表社党组对报道和防疫提出具体要求并检查筹备工作。创造性提出改进场馆采访申请方式。在国际奥委会举行的国际通讯社碰头会上,报道团就改进场馆采访申请工作流程提出建议,被东京奥组委采纳,使记者不必使用繁琐的场馆预约系统,通过在奥运注册卡上增加副卡方式直接入馆采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把牢导向,以我为主,全方位展现新时代中华体育健儿“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风采

新华社报道团始终站稳国家通讯社立场,把握体育赛事背后的政治因素,时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 2021年7月23日,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日本东京举行。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新华社记者 李明/摄)

浓墨重彩宣传我体育代表团精神风貌。准确及时播发党中央、国务院贺电,中央领导同志首金贺电,中国体育代表团声明等受权发布,最高采用超过4200家。抓住中国军团参赛重要节点、高光时刻、难忘瞬间,采写《首金!属于中国!》《为祖国争光,为奥运增辉》《让奥运之光凝聚团结力量》等一批重点报道,平均采用超过350家。温情生动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深入赛场内外,持续采写《奥运时刻,青春无敌》《东京奥运会演绎“老兵传奇”》等直抵人心的稿件,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被广泛转载。

深入做好北京冬奥会宣传。播发《梦想腾飞,北京再会》《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等稿件,反映北京冬奥会筹备进展和各界期待。有力有效加强热点引导。推出《站上奥运赛场就是英雄 他们同样应该获得掌声》《一块不简单的奥运铜牌》等言论、分析报道,引导树立正确的金牌观。针对女排失利、体操判罚争议等热点,精准把握时度效,播发《女排精神永流传》《当我们炮轰“打分不公”之后》等稿件,在众声喧哗中定基调、立主脑。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推出#中国红就是胜利的颜色#等热门话题,超过70条话题词登上微博热搜,11条话题词浏览量过亿。

三、深度融合,质量优先,将赛事报道的客场变为彰显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成果的主场

新华社报道团按照“四全媒体”要求,优化流程、盘活资源,策划制作了一大批能量密度大、表达方式新、传播效果佳的高质量融媒产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

施行栏目化运作。组建跨部门、跨媒介、跨平台的融合报道小组,推出独具特色的品牌和产品:北京冬奥会组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国际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杨扬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与报道团合作推出《杨扬探“东”奥》13期节目,累计浏览量9亿;“约大牌”栏目邀请郎平、杨倩等20位知名人士做客新闻中心专访,全网浏览量14亿;“奥运早知道”“东京晚自习”等表达鲜活的栏目,在B站等社交平台浏览量达720万。推出微视频《追光:东京之路》《奥运之光》等重磅视频产品,制作精良、用心用情,被全网置顶,总浏览量超过3亿。做好整合加工。对前方记者采集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海量素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立体传播,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奥运专题页面总浏览量超过22亿,组织450分钟开幕式独家图文直播,全网浏览量超过4000万;制作500多张“东京这一刻”“闪耀东京”等夺冠、赛事海报,推出近200张手绘创意漫画,形式新颖,浏览量过亿。突出社交互动。推出“奥运‘问记者’”互动报道,网友提出1500余条问题,前方资深记者出镜,挑选有代表性提问生动解答,实现网上网下联动,浏览量超过7000万。强化技术赋能。《“燃”在E空间|穿越时空遇见你》运用先进的CAVE沉浸式技术,后方“洋记者”穿越时空,与奥运冠军杨倩跨国、跨屏同框,全网浏览量1.5亿。H5《东京奥运会赛程表》被网友称为“奥运最实用的工具”,浏览量超过1700万。

四、讲活故事,精准传播,积极履行奥林匹克国际通讯社职责

新华社以奥林匹克国际通讯社新身份,首次与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同台竞技,对339个小项半决赛以后表现均进行报道,创造新业绩,报道时效、广度、深度、可读性等方面优势明显。

□ 左图为2021年7月24日,杨倩在颁奖仪式上。当日,在东京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杨倩夺冠,赢得东京奥运会首枚金牌。(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 上图为7月30日,马龙(右)和樊振东在比赛后共展国旗。当日,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中,中国选手马龙战胜队友樊振东,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徐子鉴/摄)

高标准完成规定任务。新华社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向国际奥委会供图超过3万张,日均供图1700多张,远超框架协议要求,并历史性地在主新闻中心设立大屏,滚动展示千余张新华社精彩图片。播发英文稿件1900条,采用家次超过100家的英文稿件40余条,创历史纪录,在开闭幕式、破世界纪录、奥林匹克格言修改等重要节点及重要赛事中,新华社英文报道时效领先世界三大通讯社。讲好讲活中国故事。全程聚焦中国体育健儿奥运历程,推出《马龙:冠军的心》《中国年轻一代告别“金牌至上”心态》等稿件,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组织《疫情逆境中,东京奥运会何以能让世界团结在一起》等外文稿件,关注难民代表团,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弱小国家和地区运动员,推出《从热带雨林的贫民窟到奥运赛场》等报道,引发海外共鸣。积极创新话语方式。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播发的奥运相关报道,总浏览量超过3亿,新华体育脸谱账号平均点赞量远超同期法新社和美联社;发挥外宣“网红”优势,推出“高导的奥运Vlog”“商洋身在东京心在奥运”等系列英文视频,总浏览量超过4亿;日本专线推出《中国代表团奥运期间未感染新冠》等各类稿件1500余条,受到日本用户好评。

五、严格防疫,顶住压力,彰显新华社记者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的过硬作风

新华社党组高度重视报道团疫情防控工作,多次就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报道团成员均须完成疫苗接种。因工作安排、防疫需要等原因压减40名成员。报道团成立临时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切实担起防疫政治责任。还专门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将报道团分为11组,每组设置防疫负责人;对外设立5名与国际奥委会、东京奥组委对接的防疫联络官。与我驻日使馆、东京奥组委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报道团一旦发生病例可及时入院治疗。配备70套防护服,以及数量充足的防疫物资。奥运期间,报道团认真执行每日疫情零报告、高危地区采访请示报告等制度,随时通报东京疫情情况,并配合组委会妥善处置、排除疑似密接等险情。

面对疫情反复、发稿量激增、酷热天气等考验,前方报道团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一些同志出现失眠、焦虑等不同症状,个别同志病倒在赛场并送医治疗。报道团不得不对少数同志下达强制休息的要求。截至回国,前方报道团全体同志身体状况良好,血清抗体、核酸检测等均为阴性,在圆满完成奥运会报道的同时,也圆满完成了做好自身防疫工作的任务。

猜你喜欢

浏览量新华社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再创新高
热议李子柒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游记表述与游客关注度的关系研究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江南Style》浏览量超2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