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友“下单” 记者“接单” 线上线下引爆热点
——新华社《奥运“问记者”》系列报道“大火”背后

2021-10-18岳冉冉,肖磊涛

中国记者 2021年9期
关键词:栏目组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客户端打造的“问记者”栏目,在东京奥运会期间推出奥运特别报道《奥运“问记者”》双语互动系列。该组融合报道以“网友‘下单’提问,记者‘接单’回答”的设计,打通线上线下,实现网友和记者双向互动,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自7月17日《我们到东京了,快来问吧!》开篇,到8月8日《我们要离开东京了,还有啥要问的吗?》收官,23天时间里,该系列共收到网友提问1500余条,播发互动稿件17篇,全网浏览量超过6000万次,微博热搜双榜浏览量超过1.5亿次。《奥运“问记者”》双语互动系列报道“大火”的背后,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树立互动思维 满足网友需求

东京奥运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举办的一届特殊的奥运会,除了延期一年外,观众无法现场观赛也成为其特殊之处。因此,记者就成为这届奥运会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现场报道的作用被空前凸显。作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新华社这次派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133人前方报道团,分布在各项目场馆。在疫情与“空场”双重背景下,记者成为网友的“五官”,替大家去观赛。

赛事开始前,网友提问聚焦防疫和记者吃住行。《奥运“问记者”》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稿件是在新华社东京奥运会报道团启程之际,征集记者出发的Vlog,很快来自新华社总社及海内外分社的十余名记者从世界各地出发飞往东京的Vlog汇聚到“问记者”栏目组。稿件《我们到东京了,快来问吧!》发出后,提问区被挤爆了,“日本的疫情防控做得怎么样?”“记者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记者住在哪里?需要隔离吗?”“‘空场’比赛运动员情绪会不会受影响?”……

收到这些提问,记者迅速“接单”,推出了《东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初体验》《东京的防疫怎么样?记者小姐姐测给你看……》《记者在东京,怎么吃住行?》《记者进入比赛场馆,总共分几步?》等互动系列视频,以体验式报道回应网友关切,让网友身临其境了解东京奥运会的筹备、防疫及记者生活工作状态。

网友也表达了他们的惊喜“没想到真的有回应!就算亲自到现场也不一定看见这些场景,记者真是宠我们。”

比赛开始后,中国奥运代表团掀起“夺金”狂潮,网友的关注点自然而然聚焦到转播看不到的故事,尤其是中国的夺金项目和明星运动员身上,关于马龙、苏炳添、吕小军、巩立姣等的提问占到了近六成,这反映出网友对中国健儿的热切关注。

有些网友看过文字稿件,知道哪位记者采访哪个项目,就会直接@记者提问;有些网友不知道问谁,就由“问记者”栏目组搜集问题后,分门别类“派单”给相关记者,推出了《马龙为什么被称为“六边形战士”?》《苏炳添这些动作是啥意思?》《吕小军为啥被粉丝称为“军神”?》《巩立姣如何做到“上班10秒就下班”?》等。

其中,新华网微博根据《吕小军为啥被粉丝称为“军神”?》提炼的话题“吕小军被叫绝世美人”登上当日微博热搜双榜,浏览量超过1.5亿。

用活优势资源 做出特色表达

新华社很多体育记者都是专家型记者,是新华社的独特优势与宝贵财富,是新华社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他们既会传统报道,又懂新媒体报道,通过新华社客户端“问记者”功能,与网友积极互动,实现“你问我答”的双向交流,而非“我说你听”的单向输出,拉近了与网友的距离。

比如新华社记者周欣,被外媒称为“中国游泳的代言人”,她参与游泳、跳水赛事报道24年,采访了5届奥运会,是最早入选国际泳联新闻委员会的亚洲委员。

8月5日,当14岁小将全红婵以五跳三满分的成绩夺得女子10米跳台决赛冠军后,“问记者”栏目组收到了很多网友关于全红婵的提问,“在现场看全红婵跳水是什么感受?”“现场观众是什么反应?”……

“问记者”栏目组迅速研判,联系在前方的记者周欣,当时已是东京凌晨,周欣在完成“规定动作”的报道后,开始录制视频,回答网友提问。她从介绍自己在现场观看这场“史诗级”比赛的感受开始,全方位点评全红婵“从第一个动作起就特别沉稳,有大将风度,像银针、利刃一样插入水中,技术高超。”她还引用了专业术语,讲述了对裁判打分的细致观察,描述了自己对全红婵的评价“又难、又稳、又准、轻、飘,是美的享受、教科书级的示范”。此外,她还讲了小姑娘赛后的懵懂表现及泳池边与教练的互动等诸多趣事,语言既专业又生动。稿件《在现场看全红婵跳水是什么感受?》推出后,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浏览量超过160万次,网友直呼“简直云解说!爱了爱了”“原来新华社记者这么接地气,像与朋友聊天一样过瘾”“我的提问被pick了”……

此外,举重项目记者刘阳、乒乓球项目记者张寒、体操项目记者卢羽晨、田径项目记者朱翃、跆拳道项目记者周畅……都在各自专业领域有多年的报道经验,他们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及时准确、突显专业,深入浅出、真诚以待,旁征博引、语言生动,既有共情、还有观点。

这些记者不仅让网友看到了更加立体丰满的奥运会,也提高了自身知名度,突出了个性,打造了标签,擦亮了“新华社记者”这块金字招牌。

创新融合模式 实现信息“解馋”

《奥运“问记者”》系列报道,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即“文字报道+网友问+记者答”模式。

众所周知,文字报道是新华社的“拳头产品”之一,特别是深度报道,是经过记者扎实采访、深度思考、抽象思维、精心提炼、文字打磨后呈现的稿件。网友在看了比赛直播、读了文字稿后,还想了解画面和文字背后的故事和心中疑问,都可以通过“问记者”功能向记者提问,实现信息“解馋”。“问记者”栏目组再经过筛选,精挑出共性的提问,分发给记者解答。

在收到网友“订单”时,记者大多会第一时间作答,他们有的在新闻中心或比赛现场,有的在场馆路上或酒店房间,不管身处何地,他们身后的环境与背景,他们聊报道、讲故事、叙述采访过程带出的信息量,都是文字报道无法比拟的。之后再经过“问记者”栏目组精心剪辑,加快语速,配上音乐,在三分钟内呈现出一期《奥运“问记者”》稿件,既节奏紧凑,又干货十足。在一问一答中,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得以延长,网友与记者的情感得到共鸣。

网友的提问,让文字报道的信息量得以延伸。比如网友对第一次亮相奥运会的滑板比赛项目很感兴趣,新华社记者王梦在录制《滑板比赛为啥出现那么多0分?》时,就形容高级玩家组装滑板“像攒电脑”“滑板上面那层黑色的是砂纸,为的是增加鞋与板的摩擦力”“滑板打分并没有最高分,极限运动没有极限”。王梦自己也表示“通过网友提问,可以了解大家想知道什么,能梳理出新的新闻线索,报道会更有针对性。”

网友的提问,让记者有了共情表达的机会。比如在回答网友提问“在没有观众的现场看球赛是什么感觉?”时,新华社记者岳冉冉说:“非常感动!当人类在巨大疫情面前充满无奈、哭泣、心碎时,奥运会让人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赛场内人类拼搏、合作、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扑面而来。”

“问记者”与常规报道关联,形成阅读闭环。《奥运“问记者”》系列报道发出后,“问记者”栏目组将某个话题的“问记者”视频报道和常规文字报道融合呈现,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极大地满足了网友的阅读体验和观看感受。比如《吕小军为啥被粉丝称为“军神”?》稿件中链接了《“军神”不老 巴黎再见——记中国举重两届奥运会冠军吕小军》,《苏炳添这些动作是啥意思?》稿件中链接了《百米赛场,苏炳添的三个神秘姿势》。

双语立体传播 扩大报道影响

《奥运“问记者”》系列还同步推出了英语版本。将互动视频配以英文字幕后在新华社英文客户端(Xinhua News App)播发,发挥新华社多语种报道优势,吸引英语网友关注,打破语言限制,扩大报道范围,将影响力延伸至海外。

此外,《奥运“问记者”》系列同步在新华社客户端青春版展示,青春版编辑对稿件进行了更适合青年网友喜好的改造,在标题等部分灵活运用网络热梗,巧借“Z世代”喜闻乐见的风格吸引目标群体,扩大了该系列在年轻受众中的传播。

最后,《奥运“问记者”》系列还制作了海报,配在每条稿件中,适合在朋友圈分享,吸引网友扫码进入,形成“文字+视频+海报”的立体传播模式,有效提升网友的参与感和报道的影响力。

可见,新华社客户端“问记者”功能是新闻报道互动领域的创新之举,而《奥运“问记者”》双语互动系列则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的内容创新、应用创新、实践创新,这种线上线下互动、网友记者贴近、文字视频融合,让新闻变得既好看又“好聊”的方式,助推这个系列在奥运期间得以“大火”。

猜你喜欢

栏目组新华社客户端
再创新高
拯救大山里的水蜜桃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春晖社区《生活大参考》栏目组走进社区送美食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基于Vanconnect的智能家居瘦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小喇叭”栏目组儿童广播剧团概况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