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国际舆论环境下的全红婵夺冠报道

2021-10-18周欣

中国记者 2021年9期
关键词:新华社游泳英文

当14岁的全红婵从10米台上旋转翻飞而下,仿佛轻盈的银针直插入水,不带起一点水花,5个动作3个满分,最终以破纪录的高分赢得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台冠军,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在看台上为她喝彩。然而当跳水池恢复平静后,纯真质朴的全红婵一定想象不到,她迅速成为热点人物,并激发一波又一波的舆论乱象。作为新华社记者,尤其是游泳跳水专项记者,我们在全红婵夺冠后就迅速判断她有可能引发争议,希望在中英文稿件中及时并且正面解读全红婵,展示她的刻苦奋斗精神,传播中国体育的正能量,占据舆论主战场的主动权。

全红婵夺冠后,国内外爆出了一些不和谐的舆论声音,西方媒体恶意诋毁攻击她,包括澳大利亚、德国等媒体批判全红婵这样的年龄不应该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全然忘记了在奥运会上还活跃着一些年龄比全红婵还要小的外国选手。还有外媒“老调重弹”,说全红婵在比赛中“面无表情”,指责“中国体制没有人性,把运动员当‘童工’,变成‘金牌机器’”。事实却是全红婵在比赛过程中始终专注于自己的动作要领,全身心投入比赛,只有在完成最后一个动作被教练举高庆祝时,她才意识到胜利,露出灿烂的笑容。国内一些自媒体则挖苦她“跳水只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识字”“不爱学习”等。

对于西方媒体再次暴露出的一贯双标的“邪恶本色”,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就时有发生:只要是中国运动员威胁或者影响到了他们国家运动员的名次时,他们就会攻击和质疑中国运动员;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金牌榜上领先时,他们说奖牌不等于文化力量;当中国最终位居奖牌榜第二时,他们把胜利归结于该国的制度优势、价值观和梦想的力量。外媒甚至把全红婵来自农村的背景、想为妈妈治病的朴素愿望“妖魔化”,演绎成她的努力就是为了挣钱,以及对中国农村现状的质疑。

对于外媒的“傲慢与偏见”,负责本届奥运会游泳大项(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水球、马拉松游泳)的新华社文字记者三人组早有准备。实际上自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以来,报道游泳大项的中英文记者阵容越来越庞大。可惜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最终出现在本届奥运会的游泳组文字记者只有三人:我是长期跟踪项目的专项记者,还有曾经与我合作过多次的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夏亮和山东分社记者吴书光。我们人少但是分工明确,业务精通,发挥出专家型记者集团军的优势:夏亮写中文稿件,吴书光写英文稿件,我负责在混采区和新闻发布会采访运动员,为同伴提供运动员的引语,并同时写中英文稿件。

一、在全红婵夺冠的英文稿件时效上,新华社全面领先于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

东京水上运动中心场馆宽敞空荡,媒体混采区却小得可怜,还分成电视媒体、国际通讯社和东道主媒体三个区域,按照防疫要求,采访时要和运动员保持两米的间隔,比赛时混采区站满了记者,这还是每家媒体只限一人在场的情况下,在采访各国运动员的时候人声嘈杂,此起彼伏,经常听不清楚运动员讲话内容。

全红婵的出色表现和超一流的压水花技术,让外国运动员、教练员都惊呆了,纷纷向她祝贺。我和其他三家通讯社记者以及日本媒体挤在混采区房间里,希望早点等到全红婵,然而她却因为要先接受电视采访而姗姗来迟。等她走过来时,我率先祝贺她并且抢着发问:“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紧张吗?和全国比赛有什么不一样?教练赛前怎样布置的?自己满意吗?……”我身边的外国记者都围了过来,不管是否听得懂,纷纷把手机和录音笔递给了志愿者,摆了满满几个大托盘的手机放在全红婵眼前。

第一次在中外记者的热切目光下听到这么多的问题,个子小小的全红婵有点发懵,我问了几句后她就说出:“这么多问题,我现在脑子基本都是空白的,跟不上。这比我参加比赛还要紧张。”于是我弯下腰来,眼睛和她平视,放慢了语速继续问她,慢慢地她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回答我的采访,说出了很多简单而又朴实的话。不过她毕竟年纪小,首次参加奥运会,操着一口粤语普通话,声音很轻,显得十分腼腆。

▲ 新华社游泳项目文字记者三人组在奥运会开赛前探馆,从左至右依次为吴书光、周欣、夏亮。

▲ 本文作者周欣在国际泳联官网上发表的全红婵夺冠英文报道。

采访完全红婵我立刻把录音转发给同伴,吴书光迅速滚动发出英文稿件。而外国媒体需要通过现场语言志愿者的翻译后,才能了解到全红婵的大概意思。事后经过和另外三家国际通讯社对比发现,新华社在对全红婵夺冠英文报道的快讯、简讯和详讯发稿时效上全面领先,在和外媒稿件的比拼中先拔头筹。

二、在中文稿件的内容和引语引用方面,新华社中文稿件敏锐抓住了她的性格特点

我第一时间主笔的《东京奥运会·东京之星全红婵:“吃点好吃的,辣条!”》有90家传统媒体采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达到152万,259家微信公众号转发。全红婵“吃点好吃的,辣条”这句话迅速成为全网热点话题。在新华社中文稿件中,我们突出了全红婵纯真上进的性格特点,并非外媒笔下刻意扭曲的“没有表情,金牌机器”。

而全红婵所说“跳水可以不学习”“我不爱学习”“我喜欢玩游戏”“不知道妈妈得病的全称是什么”之类的话,果然被一些外国媒体放大,炒作发酵。我的前后方同事们在多篇稿件中正面报道全红婵,树立起了她年纪虽小但奋斗拼搏的顽强形象,例如广东分社体育记者王浩明“遥相呼应”,采访全红婵启蒙教练和家人所写的《水花的赞叹》《妙语连珠》《奥运时评:这是青春的模样!》《许基仁:奥运时刻,青春无敌》《中国新一代体育偶像正在“破圈”》《“后浪”翻腾新星闪耀——盘点东京奥运会十大新人》《当运动员开始“凡尔赛”我们从中听到了什么?》等稿件,都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注重新媒体报道,但严格遵守规定

新华社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包括没有违规在奥运区域内视频拍摄运动员和比赛等。因此对于全红婵的报道不仅仅是我们游泳组记者的事情,更是新华社报道团的群策群力,在新媒体报道中对她进行多次传播:编辑部当晚发出的《东京晚自习》视频节目就出现了全红婵的身影,次日的《东京早知道》中体育部主任许基仁在采访中提到全红婵,多个新媒体稿件中都有全红婵的身影。

我在全红婵夺冠的当天夜里将近12点的时候,接到了来自新媒体中心肖磊涛的邀约,希望我做一期《奥运“问记者”|在现场看全红婵跳水是什么感受》,于是我紧急录制视频。此稿在客户端上有近164万的浏览量,并和其他两期《奥运“问记者”》一起获得新华社总编室表扬稿,把前方记者的现场优势和后方策划能力完美结合,通过回答网友的提问,打通赛场内外,弥补“空场”奥运会情境下网友无法现场观看的遗憾,为网友带来现场的观赛体验、专业的体育分析和独家的幕后故事。

四、在国际组织平台上发表全红婵的英文专访稿件,体现出新华社记者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讲好“中国故事”

全红婵是颗新星,奥运会是她首次参加的国际大赛,外界对她完全不了解,再加上外媒的故意扭曲,我作为国际泳联新闻委员会委员在第一时间和国际泳联沟通,完成了对全红婵的英文专访,并发表在国际泳联官网和相关社交媒体上,随后播发了新华社英文稿件,希望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真实的全红婵。我详细介绍了她怎样从农村遇到伯乐、怎样开启跳水生涯,热爱跳水并心无旁骛地训练,通过拼搏奋进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奥运参赛资格并最终登上冠军领奖台;提到了她练习跳水、树立要拿冠军的梦想后,母亲遭遇车祸等时间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表达了她要为母亲治病的孝心、善良,而并非外媒和一些国内自媒体曲解的“她是童工、机器,跳水的初衷就是为了救治母亲”。

□ 上表由本文作者周欣制作。

然而,当全红婵简单表达自己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之后,却成为网友、网红、商家所谓献爱心的“工具”。很多网友到全红婵家排队打卡,网红在她家门口从早到晚地直播影响她家人休息,商家纷纷公开表示“送大礼”等,新华每日电讯和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联手采写了《全红婵家一天被2000多人打卡,无底线蹭流量的“网红”分明是“网黑”》,及时善意提醒“不要过度关注、刺探私隐、借机炒作、干扰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全红婵还莫名遭遇被恶意注册“全红婵”商标的事件,日前新华社发稿《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法驳回“杨倩”“陈梦”“全红婵”等109件商标注册申请》……

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初衷是为了促进体育运动的全民推广普及,弘扬运动员勇敢、拼搏、激情的运动精神。作为新华社体育记者就要发挥专家型记者的优势,尽可能地预判和捕获容易触发复杂舆论环境的热点和焦点话题,精心准备布局,通过中英文报道和解读,引发更多国人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向国外读者展示中国运动员克服困难、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传播中国体育人的“正能量”“好故事”,体现新华社的国际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猜你喜欢

新华社游泳英文
英文摘要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英文摘要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