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021-10-17尤芳舟

外语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科日语思政

尤芳舟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提 要:随着新文科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我国高等外语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日语教育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的新要求、新格局做出积极响应和回应。 本文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下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求,以“高级综合日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例,尝试构建课前主题视频先导、思政教育先行;课中日语知识传授融入思政元素、内化价值引领;课后作业日语讲述中国故事、强化铸魂育人的教学模式,探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探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日语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1 引言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高等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也正处于深刻的根本性变革之中。 语言不仅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功能的多样性让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成为可能。 进入新时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的提出,赋予外语教育全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随着新文科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 新时代的日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是大文科中的日语教育,要对新形势下外语学科建设的新要求、新格局做出积极响应和回应,在突出强化新文科特色的基础上,探讨通过日语专业学习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本文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下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求,以“高级综合日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探索推动新时代日语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2 新文科背景下日语教育的时代内涵

2019 年是我国新文科建设启动元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提出新文科的建设思路和实施方案。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樊丽明2020:5)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结合各专业学科特点明确提出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育部2020 -05 -28)。 2020 年11 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公布了新文科建设的共识和任务,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宣言》强调,要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新文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为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节点,外语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 (吴岩2019:3) 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外语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语教育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105) 面对新文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格局,新时代的日语教育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旗帜鲜明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日语教育的根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日语教育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日语人才培养体系。

3 新文科背景下日语课程思政的建设重点

教学内容改革是新文科背景下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宣言》指出,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此夯实课程体系。 落实外语课程思政要转变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王文斌2021:4)。 现有外语教材难以充分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主要体现在: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服务的宗旨和内容不明确;反映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内容的比例严重不足;对培养与提升道德情操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形成以育人目标为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 (刘光正岳曼曼2020:23 -24) 而且,我国外语教育存在与新文科建设要求不符的问题,没有重视外语所附带的文化因素对学习者的冲击和渗透,在教材设计中对中国价值观的融入不够,在人才培育中对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教育不足。 (张天伟2021:17 -18) 另外,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和教材开发需要建设周期,而课程思政要只争朝夕。 现阶段要深入挖掘每门专业课程现行教材蕴含的思政元素,拓展其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其人文性,提升其价值引领性,结合实际开展课程思政。 (陈法春2020:13 -14)

从目前全国各高校使用的日语专业教材来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难以满足新文科建设要求(比如中国元素融入不足)的问题。 以现有各类高年级日语精读教材为例,其中收录课文基本选自日本名家名篇,内容涉及日本社会、经济、文化、文学、风俗习惯及科普知识等,鲜少涉及中国文化。 而“新文科”应该是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 (王学典2020) 外语人应参与构建并助力形成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方面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王俊菊2021:24) 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理应把作为面向国家、社会和人民需求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外语教育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杨金才2020:49) 因此,在以传统日语专业教材为依托的实际教学中,必须依靠教师有意识地优化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及时更新、改进教学形式,在输出日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国元素,增加中国文化比重,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反映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形成真正中国化的日语课程体系和教育理论。 切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在注重日语教育特殊性、专业性的基础上,构建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的日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

4 “高级综合日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高级综合日语”是日语专业高年级精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日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基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具体通过对文章内容分析、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和语言文化背景的把握实现中日间跨文化沟通交流,通过研讨式教学提高思维意识,通过对语言及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培养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日本和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大势,培养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127)以下将结合该课程对应教材《日语综合教程》(第七册)第一课“二つの川のほとりで”(两河今昔)(季林根2011:1 -12)的内容,对“高级综合日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进行具体阐释。

4.1 课前导入思政目标

“二つの川のほとりで”(两河今昔)的文本内容围绕日本片平川和麻生川河畔景观的今昔变化展开,介绍河畔生态环境污染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和影响,以此引发对盲目追求繁荣的日本现代社会的反思。 根据内容,可将“生态文明”确定为本课思政元素,以此作为专业教学融合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置课前任务。

传统的课前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内容,确保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仍然十分必要。 但仅靠让学生阅读教材显然无法充分满足新文科背景下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要求,无法实现将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目标。因此,须借助其他辅助思政教育资源来设置课前思政任务,在课前自主预习环节导入思政目标,实现思政教育先行,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比如,为学生推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主题纪录片(如《辉煌中国》系列纪录片第四集《绿色家园》),让学生在线观看并发表观后感。 通过这一任务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关注到课文内容与记录片的关联,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为课堂教学环节融入生态文明主题思政教育进行预热。

4.2 课中内化价值引领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在文本细读中内化和嵌入价值引领。 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片平川和麻生川河畔的今昔变化,让其自主发现思政元素。 比如,穿插课堂实时任务,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曾经生机勃勃的河畔美景和如今污染严重的生态环境的段落,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在逐一确认、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恶果。

在此基础上,设置课堂小组讨论话题,结合课文内容和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情况,引导学生反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本课思政元素。 比如:造成日本片平川和麻生川河畔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日本片平川和麻生川河畔生态环境的恶化源于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违背自然的人工改造,而这一切的源头是对经济繁荣的盲目追求。 在讨论的后半程,教师可以结合课前纪录片中讲述的陕西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浙江安吉余村美丽乡村建设等实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与辉煌成就,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充分了解中国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深入认识“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总结环节,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再次突出价值引领:第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第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4.3 课后强化铸魂育人

课后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确认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思政元素、拓展延伸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 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日语词汇量,掌握基本的日语语法句型结构,具备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 因此可以结合本课思政元素,为学生布置日语口述、作文以及外宣翻译等多种形式的课后作业。 在第一课课后,我们让学生用日语(口语或书面)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尤其鼓励学生用身边发生的具体实例(比如校园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美丽家乡美丽社区的建设情况等)来说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从学生提交的作业中选出优秀样本,在下次面授时请学生课堂发表,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思政心得。

除了课后作业,我们还向学生发放问卷或进行访谈,以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对日语+思政教学模式的实际接受情况。 问卷或访谈从课程收获、接受程度、教学评价、改进建议等角度设置问题。 比如,通过本课的学习,在思想政治方面有哪些认识和体会;如何评价日语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是否有必要继续这样的学习,为什么;对于本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有何改进建议;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真实心声,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效和不足,认真思考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案,不断改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以确保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4.4 课程思政效能分析

从教学设计的具体育人功能来看,课前确定思政元素并推送与之契合的主题视频,有助于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先行导入思政教育,进而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思政元素。 课中通过日语课文细读内化价值引领,充分融入中国元素,嵌入互动问答、小组讨论等课堂任务,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思政元素,激发学习热情,培养思辨能力,厚植爱国情怀。 课后作业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既有助于提高日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够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作为日语课程思政的拓展教学环节,问卷和访谈有助于了解学生对日语课程思政的接受、理解和消化程度,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意见反馈,以便根据具体教学评价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育人实效。

从具体教学特色来看,日语+思政教学模式兼顾日语专业知识输出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最大化;此外,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联动紧密、相辅相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导向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度最大化。

值得思考的是,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不变的前提下,将思政教育融入日语教学,课程信息量翻倍的同时,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必然随之增加,对教师和学生都充满挑战。 另外,课前、课后自主学习环节需要学生在课堂之外独立完成,由于学情差异,思政任务点完成率不能保证100%,在课前、课中、课后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教学模式下,如果任一环节有所疏漏,可能就会影响育人实效。

有鉴于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优化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能的可行途径:第一,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基准,随时检视教学行为,酌情调整教学节奏,按需更新教学计划;第二,建立课外学习相互监督机制,监督内容包括预习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等,以此确保教学各环节顺利、有效地进行;第三,开启学生讲思政模式,教师定期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立足日语专业特点讲述思政感悟、分享思政心得,激发学生开展德育自省和德育互助,通过自我教育和朋辈教育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

5 结束语

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日语专业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日语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日语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要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举措,找出新办法,在加强新文科建设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中国特色日语教育创新发展。 作为新时期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方向,首先,要不断提高日语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对思政元素的敏锐度;在教书育人中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党和国家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品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要持续加强日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增加中国文化比重,注重中国元素渗透,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充分展现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成就,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在此基础上,要努力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和专业育人共同体,立足学生本位,加强师生联动,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之间互学相长;突出日语专业特色,实现专业育人力量互联互通、优势育人资源深度整合,促进专业教师之间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共促提高,共谋发展。

猜你喜欢

文科日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思政课“需求侧”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