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
2021-10-16郭艳彪
郭艳彪
摘要:这是一个“小孩不好过,家长更为难”的时代,从名人家长到普通老百姓家长,不同程度地都面临着孩子学习适应、人际沟通、情绪调节、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家庭教育困扰,如何做好家长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高中专职心理教师的角度,在总结分析学校校园心理漫画作品和一次对部分高中生及家长的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家长提出几点建议:要给孩子适度的自主权;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学会科学地赞扬和鼓励孩子;要做孩子的积极榜样。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子沟通;自主权;榜样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77-03
2021年春晚,有一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相声节目《如此家长》,它生动展现了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带着孩子穿梭在各种补习班、培训班之间,既苦了孩子,也苦了家长。确实,这是一个“小孩不好过,家长更为难”的时代,从名人家长到普通老百姓家长,不同程度地都面临着孩子学习适应、人际沟通、情绪调节、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家庭教育困扰。家长如果在家庭教育上处理不好,后续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相关的实证调查也表明,儿童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缺失或不良有着密切关系。在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也发现,不少学生表现出外显的问题行为,其实具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凸显的社会问题。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国家有关部门目前也正在着手起草《家庭教育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高中专职心理教师,我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也会充分利用平时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会,通过个体心理辅导约见家长、开展家长讲座、举行特色心理活动等多种方式,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本文以高中专职心理教师的角度,在总结分析学校校园心理漫画作品和一次对部分高中生及家长的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家长提出几点建议。
一、家长在高中生心目中的形象——来自高中生的心理漫画作品分析
校园心理漫画是学生表达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心理感悟等心理活动的漫画,即用漫画的形式表达内在心理。学校曾经举办过两届校园心理漫画活动。在第一届校园心理漫画大赛中,我们对主题没有严格的限定。本次大赛共收到有效作品121份,统计后发现,学生表达家庭教育主题的有29份,占了约四分之一。在第二届校园心理漫画大赛中,我们则将主题直接限定为“关注家庭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本次大赛共收到作品75份。对这些作品,我们按照性质划分为积极形象的家长和消极形象的家长。所谓积极形象的家长,就是无条件地关心接纳孩子,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消极形象的家长,就是有条件地关心接纳孩子,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甚至批评打骂孩子。统计发现,在两届校园心理漫画活动中,分别有72.4%和77.3%的学生投射出消极的家长形象。
在校园心理漫画活动结束以后,我们还举行了校园心理漫画的分享会。分享会中,我借用一个游戏——再换我的父母,升华了分享会。具体做法是:假如现在你有机会换掉自己的父母,你会选择谁呢?因为这只是一个游戏,所以选择父母的范围不需要考虑现实因素,他们可以是当代人物,也可以是历史人物;他们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也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拟人物。我们预期绝大多数学生应该会选择换掉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在心理漫画中已经投射出对父母的负面形象。但是,结果令我们感到意外,只有19名学生愿意换掉自己的父母,67名学生不愿意换掉,还有6名学生放弃参与本游戏。从心理漫画和游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父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们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反感父母爱自己的方式。
二、家长负面形象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来自高中生及其家长的调查和访谈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的最重要他人。但是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漫画作品我们遗憾地发现,家长在多数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消极的。我们不禁要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于是,在心理漫画大赛结束以后,我借鉴高岚教授在一次亲子沟通主题讲座中提供的对孩子了解程度的家长自测题目,设计了亲子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学生卷和家长卷,各10道题目。这10道题目设计相互对应,比如在学生卷中问题是“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在家长卷中对应的问题是“您孩子最大的优点是什么”。通过对学生和家长双方的调查与访谈,我们可以从结果的对比中寻找到一些深层次原因,具体如下。
(一)家长缺乏对孩子选择自由的尊重
在亲子调查中发现,家长很少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学生卷有两道题目分别是“你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你最不喜欢的事情是什么”,有一些学生写道:最不喜欢的事情是被逼着干讨厌的事情,被安排;最喜欢的事情就是Freedom。进一步对这些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他们觉得父母对自己的限制太多,小到穿什么样的衣服、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大到交什么样的朋友、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这些让他们觉得有一种不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进一步与家长沟通发现,家长并不觉得这些是限制,而是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隔阂由此产生。
(二)家长缺乏对孩子的了解与沟通
在亲子调查中还发现,家长缺乏对孩子的了解。不少家长绞尽脑汁,不知道如何填写问卷,他们不清楚自己孩子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不知道孩子最信任和最崇拜的人是谁,也不知道孩子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更不知道孩子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即使有些家長认真填写了,并且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填写的与孩子一致,但是当与孩子共同分享答案时才吃惊地发现,他们并不了解孩子。例如,一个学生最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生日礼物是钱,而家长认为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植物的种子;还有一个学生最希望全家出去玩一次,而家长认为是一部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