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感,是孩子成长的桥梁
2021-10-16易利民
易利民
人与人的任何关系,包括亲子关系,都需要一个“度”,这个“度”就是界限感。对于个体来说,在这个界限之内才会觉得安全,而一旦有人越过边界,强行进入自己的领地,就很容易激起内心的强烈反击。就像下面两个例子:
一个16岁的高中男孩子,妈妈总在他洗澡时毫不顾忌地走进浴室。这个男孩子跟妈妈说了好几次,但是妈妈并没有放在心上。有一次他正在浴室洗澡,浴室门又被母亲推开,恼火的男孩子让妈妈出去,妈妈却觉得无所谓。气急之下,男孩子一脚踹向浴室的隔断玻璃,碎裂的玻璃掉下来,砸在男孩子的右脚上,鲜血流满了浴室地面,男孩随即被父母送到医院就诊。
一个14岁的初中男孩子,一天早上8点左右,母亲到其卧室叫他起床,连喊了几声,看他没动静,于是就把被子掀开。男孩一气之下,站在11楼的阳台外准备跳楼自杀。母亲及时发现,报警后,男孩被消防人员救下。
这两个惊心动魄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点:孩子已经慢慢长大(不仅有身体的也有心理的),但家长(妈妈)却视而不见,或许是不愿意接受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还在按照自己心中的想法对待逐渐长大的孩子。当孩子觉得自己的界限受到了侵犯,不但导致反感、羞辱等一系列情绪,而且还会引发亲子间的情感危机。更重要的是,当事人有时会不惜生命,来建立或明确自己的界限。
按照个体发展的规律,从弱小到长大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长大,也会出现一些与之相匹配的行为。比如个体自我意识慢慢萌发,会慢慢在意和关心自己的空间及边界,当面对外人(哪怕是家人)入侵自己的空间时,会采取保卫自己领地和空间的行为。虽然可能有些过激,有一种“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味道,但是这种过激行为的背后是生命的内在本能反应。一个自我界限感很强的个体,都会有类似的反应,就像一个国家守卫自己的领土一样,没有余地可言,寸土必保。这就让不少家长难以理解:孩子是我生的,有啥事是我不能知道的?从孩子的成长发展来说,孩子需要依靠家庭,但在依靠的同时,也需要慢慢“独立”。因为孩子除了是我们的孩子之外,还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独立的人。这一点纪伯伦先生在《论孩子》中写得很清楚: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上述案例中,两个孩子的生命力在噴薄欲出,本能地用行为来保护自己的空间和界限,不允许任何人侵犯。从这个角度讲,家长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才对。因为如果一个人缺乏或没有建立界限感,常常会不知不觉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将别人的意见和看法等同于自己的特质,把别人的需求和期待当成自己的责任,因此在生活中很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和摩擦,要么易被别人的一句话、一句评价激怒,要么对别人言听计从。可想而知,这样的个体一生很难有幸福感。
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中应该知道,不越界也是一种保护。当家长经常这样对待孩子,孩子就慢慢建立了“界限意识”,就会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在哪里,然后学会守住它。当别人越过这个界限的时候,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侵犯:当自己让别人越过自己的界限时,意识到这样是软弱。
当父母的爱有边界感,孩子心中也自有分寸。如果发现孩子已经有了界限感,真的应该为孩子高兴;如果没有,家长就需要帮助其建立,因为这就是长大的桥梁和标志。通过这个桥梁,孩子会慢慢长大,他们会懂得自己生命的底线,也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活得既独立又有尊严,能更好地掌握人生。
编辑/张国宪终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