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

2021-10-16魏妮茜项国鹏

茶叶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长三角耦合茶叶

魏妮茜,项国鹏

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

魏妮茜1,2,项国鹏3*

1.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经济管理分院,浙江 绍兴 312000;3.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201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三角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果进行测度,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均持续提升,但两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茶产业发展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平衡问题突出,旅游产业区域协同效应显著。长三角各省域内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同步性特征较为显著,产业融合趋势明显。但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缓慢,整体上促进长三角茶旅产业系统的良性互动和高质量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最后,提出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茶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长三角

茶叶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农业产业和传承文化的重要经济作物,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和效益均显著提升,产业供给链条不断延伸和拓展。2016年,农业部出台《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新型业态,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深度融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通过拓展农业功能、发掘乡村价值、创新业态类型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在产业融合大背景下,茶产业抓住历史契机,与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融合不断提档升级,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涌现,已然成为农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学术界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多聚焦于茶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Jolliffe[1]认为茶文化旅游是综合生态、农业和文化领域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Keunuk[2]提出茶文化旅游是融合了旅游与现代化农业的一种旅游新业态;王京传等[3]将茶文化旅游定义为旅游业的新兴文化旅游产品及茶产业的重要产品。在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的关系研究方面,林朝赐等[4]指出茶文化旅游可以延长茶产业价值链、提升茶产品品质、带动茶事业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之后有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模式开发[5-7]及价值挖掘[8]。在茶旅产业互动发展研究方面,庞娇等[9]从市场、资源、政策以及电商环境和互联网经济的影响4个层面阐述了茶旅产业融合的动因;覃丽等[10]从价值链与旅游要素互动的视角分析了茶旅一体化的发展路径;王建荣[11]基于茶旅产业的背景和现状,总结了我国茶旅产业融合的典型实践案例。在定量研究方面,学者们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了茶文化资源[12],利用回归模型探究茶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13],以及通过耦合函数模型分析某特定省份的茶旅产业融合情况[14-16],王公为[17]首次利用耦合函数模型对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了跨区域融合研究。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在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及作用、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茶旅产业融合的动因、存在的问题及策略选等方面均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在研究方法上多集中于定性研究,虽有少数学者用不同的方法对茶旅产业融合进行了计量分析,但研究对象多聚焦于某一特定省份,跨区域层面的茶旅产业协同研究仍较为薄弱。鉴于此,本研究选取长三角为研究对象,基于横跨茶产业“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的2011—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系统的融合水平,进而进行跨区域茶旅产业融合的分析与比较,以期为长三角地区调整优化茶产业结构、盘活茶产业经济、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和茶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 长三角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理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通过交叉、渗透或重组形成新型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8]。技术进步和管制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19],可融合的产业间往往具备产品和技术的可替代性[20]或一定程度的关联性[21]。产业融合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22],其结果是原有产业的企业间竞合关系发生了改变,并使产业边界变得模糊甚至重新划分产业界限[18,23]。茶产业是横跨一二三产的特殊农业产业,具有极强的产业链延伸潜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包容性和关联性,茶产业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和物质基础,旅游产业通过提供服务和客源为茶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业态和市场。两大产业在科技创新、消费需求升级、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资源供给等多种因素的协同联动下呈现出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和资源融合等多角度的交叉融合态势,其融合机理如图1所示。

1.1 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带来的产业营商环境改善是茶旅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科技创新在长三角地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中产生了强大的渗出和扩展效应。近年来,新材料、分子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在茶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推动茶叶科技的提质增效,同时也加速推进茶叶一产、二产(茶饮料、速溶茶、抹茶等茶叶深加工产业)和三产(茶文化、茶旅游等)间的融合[24-25],使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原有的产品与服务得到优化,经营模式和运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为两大产业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加速推进茶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1.2 资源融合

丰富的茶叶和旅游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长三角地区茶旅产业资源融合的基石。首先,自然资源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空间载体和物质基础[26],如江苏省的洞庭碧螺春、浙江省的西湖龙井,安徽省的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等名优茶多集中在旅游风景名胜区,具有天然的资源融合优势。其次,具备强大渗透性的文化资源是茶旅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苏浙皖悠久的种茶产茶历史和精致典雅的吴越文化及其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辅相成,更是助推长三角茶旅产业融合的内涵式发展。

1.3 市场融合

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使得茶旅产业的关联度不断增强,有效拉动茶旅产业的市场融合。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茶叶爱好者越来越倾向于走进茶园和参加各类茶事茶艺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茶的文化和情趣。旅游爱好者对浅层次的同质化旅游产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消费倦怠,而对高度细分的异质性旅游商品与体验给予了更多期待和关注,进而形成茶叶市场对旅游的借势以及旅游市场对茶产品的需求,两者优势互补,释放出强大的茶旅消费潜力,为茶旅产业的融合培育新动能。

1.4 业态融合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有效驱动茶旅产业的业态融合。随着茶叶产能过剩问题的进一步凸显,茶企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而传统的旅游企业同样面临打价格战、利润空间持续被压缩的困境。消费需求的升级加快了茶旅企业间的要素流动,茶企主动选择旅游供应商,旅游企业积极探索茶叶市场,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各茶产区纷纷在传统茶园基础上打造各具特色的茶主题旅游综合体,将茶叶品鉴、茶园观光、茶事活动、茶俗体验、茶旅研学等多种业态融为一体,有效推动茶旅产业供给链条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进而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图1 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图

2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长三角包括沪苏浙皖一市三省,但由于上海市的绝对大都市特性,其乡村占比微乎其微,没有自有茶园,故将其做剔除处理,因此,本研究最终选取了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作为研究对象。苏浙皖三省是我国重点传统产茶区和名优绿茶的集中原产地,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资源极其丰富。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地区占据了全国24个茶叶百强县和22个茶叶百强企业。产区内的茶园面积为42.22万hm2,茶叶产量为31.35万t,农业产值为300.5亿元,茶叶出口量为22万t,分别占全国的13.6%、11.3%、16.2%和60%。同时,长三角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2019年苏浙皖三省接待游客总人数245 087.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4 548.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9.8%和52.4%。可见,长三角具有天然的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优势,但当前地区间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并不平衡,跨区域产业合作进程有待提高。

2.2 研究方法

2.2.1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指标数据的实际评价中,由于各指标计量单位不同,首先用极差标准值法对元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式中:x表示某地第年第个指标的原始数据,x代表该指标的最小值,x代表该指标的最大值。同时为避免无量纲化处理时出现计算无意义情况,统一加上0.01。

2.2.2指标权重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及科学性,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式中:s是第年第项指标的比重,h是第项指标的熵值,α是第项指标的差异系数,w是第项指标的权重。

2.2.3 茶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函数

式中:M为茶产业第年第个指标的标准化值,a为该指标权重,1为茶产业综合发展水平(Development level of tea industry),得出的结果越大说明茶产业的状况越好,结果越小则说明茶产业的状况越差。

2.2.4 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函数

式中:N为旅游产业第年第个指标的标准化值,b为该指标权重,2为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Development level of tourism industry),得出的结果越大说明旅游产业的状况越好,结果越小则说明旅游产业的状况越差。

2.2.5建立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Coupling)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通过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27]。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机理与耦合原理相拟合,茶产业系统与旅游产业系统中科技创新、消费需求升级、资源供给以及企业等各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因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28],本研究将茶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两个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系统,构建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模型进而对两大产业的耦合效果进行测度。

式中:为耦合度(Coupling level);为耦合协调度(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为综合协调指数(Coordination degree),反映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或水平;和为待定系数,在两系统融合发展中,茶产业处于主导地位,旅游产业处于从属地位,参考已有研究[29],将和分别赋值为0.6和0.4。

为清晰反映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参考廖重斌[30]的研究,采取均匀分布函数法对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等级进行划分(表1)。

2.3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在指标选取时遵循相关性、科学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同时借鉴相关文献[14,31-32]对研究对象进行指标构建。在具体指标选择上,茶产业系统内选取茶园面积(千公顷)、茶叶产量(t)、茶叶农业产值(亿元)、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亿元)和全国百强茶企数共5项指标来反映茶产业发展水平;在旅游产业系统内选取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入境旅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百万美元)、旅行社数量、星级饭店数量、旅游景区数、旅行社从业人员数、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数及旅游景区从业人员数共10项指标来反映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表2)。茶叶农业产值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来源于历年《中国茶叶年鉴》,全国百强茶企数来源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等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数、旅行社从业人数、星级饭店从业人数和旅游景区从业人数等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并以各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作为补充,个别缺失数据采用平均值法来替代。江苏省旅游入境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的统计口径在2013年进行了调整,为尽可能采取统一发布体系中的数据,以体现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公允性,参考逯进等[33]的处理方法,对2013年以后的江苏省旅游入境人数和旅游外汇人数的相关数据采集处理参考了与其具有较为相似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的浙江省的数据变化规律。

3 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测度

根据上文中的公式,计算得到长三角2011—2019年间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数1、2,耦合度、综合协调指数及耦合协调度(表3)。

表1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及类型

表2 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评价指标及权重

3.1 长三角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3.1.1茶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总体上,长三角地区茶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茶产业发展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平衡问题突出(图2)。“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长三角茶产业整体表现较好,茶叶优势区域建设大力推进,规模茶场和茶园管理进一步加强,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均创历史新高。中间2013年受春寒、干旱等灾害天气、政策调整及产销形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长三角茶产业发展水平出现了短暂回落。“十三五”规划期间(2016—2019年),随着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长三角各茶区规模化扩张有所放缓,整体茶园面积增幅下降,茶叶产量产值持续双增加,产品结构优化,茶叶精深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使得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提质增效明显。区域性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江苏省的茶产业综合发展指数在2011年的起点明显高于安徽省和浙江省,但发展水平在9年间呈现较大程度的波动,整体上升趋势缓慢。江苏是茶叶的大销区小产区,也是我国名优绿茶的集中产地,在茶树栽培技术、茶园建设与管理、绿茶加工技艺和产品品质等方面均处于全国一流水平。但产品结构和营销模式长期较为单一,在高档礼品茶消费滞缓的新经济格局下,江苏茶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正在经历关键转型期。作为国内传统重点产茶大省的浙江省和安徽省虽然起点相对较低,却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浙江省的茶产业综合指数从2011年的0.269 3小幅震动上升至2019年的0.758 9,增长为原来的2.8倍;安徽省的茶产业综合指数从2011年的0.139 3上升至2019年的0.816 1,增长为原来的5.9倍,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两省均实现高位增长。

3.1.2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总体上,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呈平稳上升态势(图3)。自2011年以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文化旅游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层面和长三角区域层面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的落地,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9年间旅游产业发展指数不断上涨。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后,星级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行业增长逐渐放缓,而新型旅游模式和旅游目的地不断涌现以及旅游消费的升级带动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进入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从区域层面看,江苏、浙江和安徽3个旅游大省的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均从2011年的0.2附近稳步增长至2019年的0.7左右,各地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区域协同程度较高。可见长三角地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和方便快捷的交通出行,旅游产业发展已逐步进入到以区域资源整合、联合开发市场和品牌运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产业区域协同效应突显。

表3 2011—2019年长三角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

图2 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茶产业发展水平趋势

3.2 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分析

3.2.1 耦合协调度类型分析

依据各年份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差异,将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划分为3种类型:12,旅游发展滞后型;12,茶叶与旅游发展同步型;12,茶叶发展滞后型。据此,根据长三角各地茶叶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可以得到各省茶叶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类型(图4),进而呈现两产业发展之间的同步性水平。经济系统之间的同步性是指不同区域在可观测的经济指标上具有大致相似的增长趋势和波动周期,也是检验两个经济系统之间协同的重要指标[32]。

长三角区域间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同步性特征较为显著,茶旅产业融合趋势明显。江苏省在2011—2015年长期处于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状态,2016年之后则进入茶产业发展滞后状态,且在发展势头一路向好的旅游产业的引领下,茶产业出现了极为相似的增长趋势,茶旅产业的同步性特征凸显,产业间的互补联动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浙江省除了2013年受自然和市场因素影响,茶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有所下滑,呈茶产业发展滞后状态外,基本长期处于旅游产业发滞后状态,但两产业的发展趋势一直较为接近,同步性水平较高。可见,浙江省的茶产业长期引领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安徽省在经历了短时期的茶产业滞后发展状态后,从2012年开始转入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状态,但茶旅产业同步性水平一直较为显著,除2016年以外,两产业基本实现高度融合,可见安徽省的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作用显著。

3.2.2 耦合协调等级分析

长三角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是各省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叠加的结果。从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呈曲折上升态势,茶旅产业融合水平整体向好(图5)。2011年开始的前5年,长三角各地的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快,但耦合协调等级总体不高,除江苏省和安徽省在2015年分别上升至0.530 7和0.526 9以外,各省都长期处于0.5以下的失调状态。说明这一时期长三角茶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相互作用不强,尚未形成良好的融合发展态势。进入2016年以后,长三角各地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均突破0.5的临界点,茶旅产业进入协调发展状态,两产业融合互动有了质的提升。但之后耦合协调度上升趋缓,截至2019年,各省耦合协调度一直在0.6附近徘徊,未能有更大的突破,实现茶旅产业系统的良性互动和高质量融合发展任重而道远。

图3 2011—2019年三角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趋势

图4 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茶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类型分析

从省际差异来看,江苏省的耦合协调等级起点相对较高,呈轻微波动上升态势。2011—2013年走势呈倒U型,耦合协调度从轻度失调跨越至勉强协调又跌落至濒临失调。之后耦合协调度再次缓慢回升,但并未维持起初的发展优势,逐渐被浙江、安徽两省反超。浙江和安徽两省的融合发展水平走势总体较为接近,波动较小,发展较快,耦合协调度等级均从2011年的中度失调升级到2019年的初级协调,9年跨越4个等级。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在2019年超过江苏省和浙江省,进入了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在产业融合理论和耦合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三角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效果进行测度,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长三角地区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均持续提升,但两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茶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阶段性和区域性不平衡问题突出,茶产业区域协同性较差。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平稳上升态势,苏浙皖三地旅游产业协同程度较好,区域协同效应突显。

第二,长三角各省域内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同步性特征较为显著,茶旅产业融合趋势明显。江苏省处于茶产业发展滞后状态,浙江省和安徽省基本长期处于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状态,但各省内部茶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均具有较为相似的增长趋势,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作用显著。

第三,长三角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效果是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叠加的结果。长三角地区的茶旅产业耦合协调度呈曲折上升态势,茶旅产业融合水平整体向好,但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缓慢,整体上促进长三角茶旅产业系统的良性互动和高质量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

4.2 政策建议

第一,整合资源,打造跨区域优势茶产业集群。积极引导长三角茶叶龙头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促进茶产业集群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茶叶龙头企业为主体,鼓励支持大企业以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组建跨区域大型产销集团,形成区域合力,辐射带动长三角茶产业发展。同时,加强区域间技术和人才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健全政策支撑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形成长三角苏浙皖地区间茶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第二,因地制宜,挖掘地方茶旅产业融合特色。通过区域间的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地推进茶旅产业融合。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江苏省,应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大特色茶主题旅游项目的开发,把优势旅游资源高效转化为茶产业资源。茶旅产业同步性水平较高的浙江省,应坚定不移地走“绿茶强省”之路,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和做大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提升产业能级。“后起之秀”安徽省,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持之以恒地推进品牌推介活动,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做好长三角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生力军。

第三,延链增值,推动长三角茶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着力延长茶产业链条,创新消费业态,提高茶产业链附加值,释放长三角茶产业倍增效应。深入挖掘三次产业的全部形态,将一产的茶园种植与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第二产业的茶叶、茶具生产加工与工业旅游相结合,第三产业的茶艺演艺、会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并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品牌打造为抓手,以挖掘文化内涵为核心,不断创造茶旅产业融合的科技附加值、品牌附加值和文化附加值,全方位推动长三角茶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1] Jolliffe L. Tea and tourism: tourists, 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M]. Bristol: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007: 1-24.

[2] Keunuk L. A study on agriculture tourism of Gudeuljangnon terraced rice paddies and Jeju batdam agricultural system [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Korean Photo-Geographers, 2015, 25(2): 37-49.

[3] 王京传, 赵修华. 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 中国茶叶, 2005, 27(6): 22-23.

Wang J C, Zhao X H.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ourism in China [J]. China Tea, 2005, 27(6): 22-23.

[4] 林朝赐, 张文文, 刘玉芳, 等. 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2): 385-388.

Lin C C, Zhang W W, Liu Y F, et al. Tea culture tourism and tea industry economical development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8, 24(2): 385-388.

[5] 朱海燕, 朱桅帆, 刘蓉, 等. 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模式探研[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3): 426-430.

Zhu H Y, Zhu W F, Liu R, et al. Study on the resources and exploiture pattern of dark tea culture tourism in Anhua County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0, 26(13): 426-430.

[6] 朱世桂, 房婉萍, 张彩丽. 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7(3): 36-41.

Zhu S G, Fang W P, Zhang C L. A study on the feature,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ing ideas of Chinese tea culture tourism [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8, 17(3): 36-41.

[7] 宗敏丽, 祁黄雄, 吴健生, 等. 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 以浙江顾渚村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3): 315-320.

Zong M L, Qi H X, Wu J S, et al. The study of tea-culture tourism model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 case of Guzhu Village, Zhejiang Province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2, 28(3): 315-320.

[8] 朱学同, 刘锐. 茶文化旅游体验价值创新策略研究[J]. 茶叶通讯, 2019, 46(4): 495-523.

Zhu X T, Liu R.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of tea culture tourism experience value [J]. 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 2019, 46(4): 495-523.

[9] 庞娇, 魏来. 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11): 1577-1581.

Pang J, Wei L.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Sichuan Province [J]. 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8, 34(11): 1577-1581.

[10] 覃丽, 缪有成, 牛丽, 等. 茶主题价值链指导下的茶旅一体化研究[J]. 茶叶通讯, 2018, 45(4): 36-41.

Qin L, Miu Y C, Niu L, et al. Study on tea travel integ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ea theme value chain [J]. 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 2018, 45(4): 36-41.

[11] 王建荣. 我国茶旅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茶叶加工, 2018(2): 5-9.

Wang J R.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 and travel in China[J]. China Tea Processing, 2018(2): 5-9.

[12] 冯卫英, 朱世桂, 黎星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以江苏宜兴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3(1): 127-134.

Feng W Y, Zhu S G, Li X H. Evaluation of the tea tourism resources applied the AHP method: a case study of Yangxian tea exposition in Yixing [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3, 13(1): 127-134.

[13] 陈智慧. 河南信阳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广州: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5.

Chen Z H.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ea tourism industry in Xinyang, Henan Province [D]. Guangzhou: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2015.

[14] 易开刚, 李解语. 茶旅融合与互动发展: 模型建构与效果测度——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 茶叶科学, 2017, 37(5): 532-540.

Yi K G, Li J Y.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tea tourism: model construction and effect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in Zhejiang Province [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17, 37(5): 532-540.

[15] 吴海中, 姚振中, 田晓四. 安徽省茶旅融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分析[J]. 茶业通讯, 2019, 46(3): 345-350.

Wu H Z, Yao Z Z, Tian X S. Measurement and path analysi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ea tourism integration in Anhui Province [J]. 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 2019, 46(3): 345-350.

[16] 王克岭, 普源镭, 唐丽艳. 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 茶叶通讯, 2020, 47(3): 526-532.

Wang K L, Pu Y L, Tang L Y. Study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Yunnan Province [J]. 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 2020, 47(3): 526-532.

[17] 王公为. 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研究——以“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8省区为例[J]. 茶叶科学, 2020, 40(4): 555-564.

Wang G W.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8 provinces and regions along the Chinese Section of “Tea Road” [J]. Journal of Tea Science, 2020, 40(4): 555-564.

[18] 厉无畏, 王振. 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Li W W, Wang Z. Frontier issues in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3.

[19] 植草益. 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 中国工业经济, 2001(2): 24-27.

Zhi C 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dustry [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1(2): 24-27.

[20] Gaines B R. The learning curves underlying convergence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998(57): 7-34.

[21] Tunzelmann F V N. Industry specific competencies and converging technological systems: evidence from patents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1(12): 141-171.

[22] Alfonso G., Salvatore T. Does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J]. Research Policy, 1998(27): 445-463.

[23] Yofee D B.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8(4): 31-53.

[24] 陈宗懋, 刘仲华, 杨亚军, 等. 2019年中国茶叶科技进展[J]. 中国茶叶, 2020, 24(5): 1-12.

Chen Z M, Liu Z H, Yang Y J, et al. Progress of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in 2019 [J]. China Tea, 2020, 24(5): 1-12.

[25] 陈宗懋. 新时代中国茶产业的创新与发展[J]. 农学学报, 2018, 8(1): 80-84.

Chen Z M.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tea industry in new era [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18, 8(1): 80-84.

[26] 赵书虹, 陈婷婷. 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动力解析及机理研究[J]. 旅游学刊, 2020, 35(8): 81-93.

Zhao S H, Chen T T. Dynamic analysis and mechanism research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ethnic areas [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8): 81-93.

[27] Vefie L. The penguin directionary of phys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6.

[28] 生延超, 钟志平.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J]. 旅游学刊, 2009, 24(8): 23-29.

Sheng Y C, Zhong Z P. Study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gree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Hunan Province [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8): 23-29.

[29] 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J]. 旅游学刊, 2013, 28(1): 62-68.

Gao N, Ma Y F, Li T S, et 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Xi′an [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1): 62-68.

[30]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分类体系: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 1999, 19(2): 171-177.

Liao C B. Quantitative judgement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the city group in the Pearl River Dela [J]. Tropical Geography, 1999, 19(2): 171-177.

[31] 黄睿, 王坤, 黄震方, 等. 绩效视角下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时空动态及耦合关系: 以泛长江三角洲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5): 995-1008.

Huang R, Wang K, Huang Z F, et al.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formance: a case study of Pan-Yangtze River Delt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5): 995-1008.

[32] 张琰飞, 朱海英. 西南地区文化演艺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7): 182-187.

Zhang Y F, Zhu H Y.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cultural performance and tourist flow in southwest China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7): 182-187.

[33] 逯进, 周惠民. 中国省城人力资本与经务增长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9): 3-19.

Lu J, Zhou H M.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ese Provinces [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3(9): 3-19.

Study on the Effect Measurement of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WEI Nixi1,2, XIANG Guopeng3*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2. Economic Management Branch, Shaoxing University Yuanpei College, Shaoxing 312000, China; 3. School of Tourism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11 to 2019, the integration effect of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as measured b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d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bu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dustries. The staged and regional imbalance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was prominent, while the regional synergy effect of tourism industry was significant. The synchronous characteristics of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ere obvious, and the trend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was obvious. However, the rising trend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was slow. As a whole, there was a long way to go to promot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and high-qualit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ea tourism industry system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were put forward.

tea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industrial convergence,Yangtze River Delta

S571;F746.12

A

1000-369X(2021)05-731-12

2021-01-20

2021-04-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772161)、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145070)、绍兴文化产业实践与研究重点创新团队(绍市委人领【2020】8号)

魏妮茜,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创业管理、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65395759@qq.com。*通信作者:xgp75@sina.com

(责任编辑:赵锋)

猜你喜欢

长三角耦合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