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背景下精准思政的逻辑与策略

2021-10-14倪亚丽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职扩招思政教育

[摘要]文章分析了百万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精准思政的特点,认为目前的高职思政教育存在定位、体系、导向与实施四方面的不精准,指出实现精准思政应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铸魂育人为核心,守正创新为主线、与时俱进为原则,精准识别为前提、精准制定为主旨,精准滴灌为硬核、精准评估为旨归的逻辑。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下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强化意识,营造工作新生态;创新转型新范式,拓建新平台;筑牢基石,加强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扩招;精准思政;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倪亚丽(1986- ),女,湖北荆州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华商职业学院2020年校级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高职扩招专项)“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扩招生源的德育路径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GZKZ011)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9-0104-04

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发展,高标准、精准化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①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以来,随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推进,更多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与认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迎来了新的考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引入和借鉴精准思维,打造精准思政这一应时代需求的崭新思政教育模式,意义重大。

一、百万扩招背景下精准思政的特点分析

百万扩招给高职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样也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百万扩招政策将高职院校生源由原来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类(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生,扩展到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群体。扩招后的生源学习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学习质量、综合素养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从教育实践出发,针对生源多样性的特点,在贯彻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體系的同时,开展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教育改革,严标准多规格发展。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想要真正提高思政建设的时效性,就必须要提针对性,从工作实际出发,多层面全力推进精准思政。精准思政是指基于精准思维理念,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育人,包括精准定位教育目标、精准获取教育信息、精准制定教育内容、精准实施教育过程、精准管理教学活动、精准解决教育问题、精准评价教学成果等。系统的精准思政涵盖以信息挖掘为执行前提,以智慧学习为任务核心,以管理控制为运行保障,不仅具有系统性、理论性、政治性等传统思政教育的一般特征,也因前沿技术介入而具有智能性、针对性、高效性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反思

思政教育是立足学校思想文化教育、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然而,百万扩招政策下高职院校招生领域扩大、多层次化,使得生源结构极为复杂,与传统招生教育对象相比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实现“精准视域”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目前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定位不精准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学生存在既是受教对象又是受教主体的双重特性。但实际工作中,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主体性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群体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思政教育笼统概括、泛泛而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理念贯彻不到位,缺乏精准定位、区别对待,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领导性、实效性、权威性体现不足。

(二)体系不精准

思政教育是一个多维有机整体,包括教育主体、对象、内容、环境、媒体、手段、方式等多要素。各要素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有序运转成一个工作系统,因此思政教育具有体系化的特征。但对照精准要求来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性不强,实际工作中存在忽视思政教育各子系统联动机制的问题,有待于构建系统化的、适应高标准工作要求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三)导向不精准

高职院校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政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亦应将教育目标精准定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多采取传统授课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解事物,虽然可以提高知识能力,但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认知,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为人处事的态度,这有悖于学生内在教学需求与思政教育导向。对照精准要求,思政教育必须既要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又要立足党的教育政策,教育导向针对性有待提高。

(四)实施不精准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坚持的基本原则,思想政治具有时代性特点,其教育内容应根据时代特点及变化不断更新完善。对照精准思政教育要求,立足于时代背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着眼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等社会活动的具体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际的问题,缺乏实际依托,开拓力度不足,发展面临困境,亦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不利于精准评估教育效果。

三、精准思政的逻辑理路

(一)精准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铸魂育人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对于精准思政而言,精准主要针对的是教育方法和理念,根本任务与核心主题依然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密切结合社会热点与高职学生精神生活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以恰当的媒介呈现,在精彩内容的提供和传播过程中,避免同质化、低端化和脱离实际等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育人着眼点。这是党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背景提出的,符合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响应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号召,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人才培养目标,更是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二)精准思政以守正创新为主线,以与时俱进为原则

守正指坚守事物内部正确的规律,恪守正道;创新即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进行整体或部分变革,以目标为导向促进发展,两者辩证统一。思政是基础,指思政课程需要坚持的根本属性与客观规律,包括贯彻落实“四个服务”明确要求的政治属性,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属性,追求真理、锤炼品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属性,以及教学育人规律、发展规律等客观规律。而创新是活力的源泉,它以守正为前提,是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精准思政的创新一方面体现在教育内容要坚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体现在采用与现代社会最为契合的新媒体等教育手段,与信息技术革新协同前进。

(三)精准思政以精准识别为前提,以精准制定为主旨

现代社会充斥着海量信息,这些海量信息包围着思政工作者与受教育学生。信息数据化的出现给传统教育造成了冲击,使给定式认识变成了迫切性需求。当前接受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学生多为“00后”,他们拥有不同于前人的生活体验和阅历,认知与处事方式也有所不同,拥有渴望认可的身份重构需求。思政教育应当据此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满足学生的情感认同。这要求精准思政需先依据信息的表征性、导向性、依附性等特征,精准识别信息,同时掌握信息的动态联动,从信息交流中理出思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互动走向与变动态势,进而掌握心理与思想的嬗变,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网络情势,促进思政教育精准到位。

此外,网络互动形式多样,基于互联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清朗纯净的网络空间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大格局,除了精准获取并识别各种教育数据外,也需要依据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方案,涉及明确教育方向、优选实施路径、整合顶层资源等,这是精准思政的中枢环节。

(四)精准思政以精准滴灌为硬核,以精准评估为旨归

在网络信息爆炸式传播的今天,受新媒体自媒体信息共享、外来文化冲击、自主获取信息高效便捷的影响,传统的漫灌式、泛化式教育难以独自支撑。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才成长,思政教育应当精心灌溉、精心引导、精心栽培。这就需要教学定位精准、教学管理精细、教学供给精致、施教过程精心,精准思政应运而生。作为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精准思政体现了教育从漫灌到滴灌的规律性转变。通过互动式方法,将针对性、个性化的思政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是精准思政的硬核与本质要求。对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配置,智慧互动,以推进教育进程。

此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精准思政教学的效果评价带来了创新发展机遇。通过实时跟踪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主动识别和无感采集教学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并给予综合评价,可以全方位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四、精准思政的教育策略与实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精准思政的逻辑理路,高职院校应构建即时、立体、全面的精准思政教育新模式。

(一)强化扩招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意识,营造思政教育工作新生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精准思政工作推进的必由之路,精准思政需要以创新铸造价值新取向。一方面,思想理念要创新。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培养知行统一、崇德尚能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宗旨,意识到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真正地位,认识到高职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四个正确认识”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生源采取合理的配套应对措施,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体系创新。要从“三贴近”原则出发,着力构建新模式,提高教育精準度。

(二)创新思政教育转型新范式,拓建精准思政新平台

首先,破除传统思政教育观念性障碍。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结合学校特点及学生需求,构建差异化混合教学新模式。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支撑、课内与课外配合,从而提高课程针对性与时效性,以模式创新促进精准。其次,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参考高校“主修+选修”的教学模式,结合区域文化优势,在理论教育奠基下,积极开展“活动助推+实践内化”的教学结构,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新媒体加强数字化优质课程建设,引入“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促进课程结构多元化。最后,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课程内容有机植入专业教育。构建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教学新方式,将民族精神、长征精神等有效融入课堂教学。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结构、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中酝酿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新范式,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将目光转向线上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搭建线上教育共享平台,以作为思政课堂教学延展平台,促进线上与线下教育和谐共生。搭建线上微教学平台要坚持互动化交流、多元化参与、个性化教学,并强调教学实践体验性,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相生互动。另外,以规模型社团为主,积极构建实践内化平台,借助网络微社团,精细推进思政实践活动,也可通过举办各种学习读书活动延展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微服务要适用贴心,遵循简单快捷、灵活多样的原则,构建模式多样的微服务平台,实现精准服务,强化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全程性。

(三)筑牢精准思政教育基石,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数据素养、能力和思维模式的持续提升十分重要,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证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加强思想引领,依照师风建设“四个统一”要求,通过研讨、研修、实践等方式方法,不断加深教师对党的理论的深刻认识及认同,将有天然亲和力的民族语言、生动鲜活的时代话语、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言之成理的学术话语融通起来,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另外,依照多样化需求制订培训方案,积极开展教师队伍校内外专题培训,认真落实涵育机制,聚焦教师能力提升,形成教学共同体,促进共同学习和提高。

[注释]

①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

19(1).

[参考文献]

[1]雷红霞.思政教育改革中精准模式的必要性与实施方案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2019(30):97-98.

[2]李如占,张冬冬.课程思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J].高教论坛,2018(6):14-16+26.

[3]张宝君.“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反思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8):99-102.

[4]张克.扩招百万背景下应对高职思政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J].中国农村教育,2019(24):38-40.

[5]张琼.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选择与系统优化[J].高教论坛,2019(11):8-9+55.

猜你喜欢

高职扩招思政教育
刍议扩招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从政策杠杆到关系嵌入:对高职扩招的初步分析
扩招背景下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供给结构与质量改革路径研究
推进高职扩招的几个关键着力点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问题分析及实践路径
高职“扩招”“提质”一样都不能少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