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职教育的战略取向及实践逻辑
2021-10-14江涛
[摘要]基于教育发展战略核心要素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个性诉求的预设逻辑审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职教育的战略取向可以从战略目标、战略模式、战略驱动三个维度展开预设。在战略目标方面,要突出专业、师资、研发的高端发展取向,突出类型教育、所属门类、学校自身的特色发展取向;在战略模式方面,要突出价值定位、教育模式的跨界发展取向,突出平台组建、机制建设的“融合”发展取向;在战略驱动方面,要突出观照国家战略、观照区域产业和个体诉求的自主发展取向,突出运行逻辑和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取向。
[关键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战略取向;实践逻辑
[作者简介]江涛(1983- ),男,吉林柳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GXJK264,项目主持人:江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9-0042-06
2020年,教育部会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 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勇当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教育的开路先锋”,这在政策层面上正式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推进区域社会产业发展、提升劳动力技术技能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个体和社会价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教育,就必须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以下简称“一流高职教育”)。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落实“一流化”的重大发展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亟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院校发展战略。进一步讲,必须首先厘清一流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并据此开展实践逻辑的理性预设。
一、前提之思:发展战略的预设逻辑
(一)一流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取向的预设要点
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并没有统一的章法。笔者以为,教育发展战略制定必然要以战略的核心要素为逻辑起点,在战略目标的总体规约下,对各战略要素进行质性或量性谋划。从本质上看,发展战略应是一个目标达成系统,其核心要素应该先有战略目标,然后是为了目标达成而遴选的发展模式,以及推行这一模式的实施驱动。因此,预设一流高职教育的战略取向,可以从战略目标、战略模式、战略驱动三个层面来展开。
1.战略目标。从目标的维度看,要把握好名与实的关系,即战略目标的外在表征(名)要和主体的主观意愿(实)高度契合,“名”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主体意愿;要把握好期然与实然的关系,即主体的价值诉求(期然)和教育可感知的既有状态(实然)必须存在一个可及的最近发展区,期然的目标必然是既有状态力所能及的;要把握好科学与合理的关系,即战略目标的取向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体系严整(科学),更应该凸显目标进入实践领域后所体现的实用理性(合理)。
2.战略模式。从模式的维度看,要把握好历时与共时的关系,即战略模式的甄选要认识到事物的过程性本质,要区分肇端之初的职业教育和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内涵,通过统筹高职教育的历时性特质和共时性特质来预设战略模式。
3.战备驱动。从驱动的维度看,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即战略驱动不仅要坚持技术技能培养方向、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等职业教育传统特色优势,更要在深化治理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教育评价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要把握好他者与本土的关系,即不仅要突出对外源理论的吸收与借鉴,更要强调在特定时空内的实践中创生出个性化的进阶驱动。
(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个性诉求
教育的“上层建筑说”等学说表明了不同国家的教育必然铭刻着本国的文化底色和运行逻辑;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决定了其发展战略必然要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世界一流的前置修辞代表了对战略主体主观期许的程度性描述。因此,一流高职教育的战略取向预设,必然需要基于对上述关键词的价值观照。
1.应重点观照“类型”。“类型”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类型之别,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等都应有独特的个性。相应地,突显高职教育战略取向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就必然要从类型教育的视角预设出自成一派的一流评价标准,要和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双一流”有所区别。
2.应重点观照“水平”。世界一流代表的是一种高端的品质、时代的潮流以及自成一脉的流派。这种水平或品质,既表现为纵向的种差(领域),如战略取向要观照到高端领域和趋向科技;也表现为横向的层次(高低),如战略取向要观照到尖端技术和顶尖人才。
3.应重点观照“归属”。所谓“归属”,是指一流高职教育所扎根的“时空”。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要求一流高职教育基于共时性的社会背景(时间),对所立足国家(空间)的发展战略、社会矛盾、国民诉求、区域经济等进行全维度的回应。
二、高端与特色:战略目标取向
(一)应坚持高端发展取向
一流高職教育必然是一种位处金字塔尖的高端职业教育,体现的是一种高端品质。如何实现世界一流高职教育的高端发展,其关键落脚点必然是高职院校内部核心要素的高端发展。世界一流高职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群),通过一流的“双高”职教师资、一流的技术研发实力、一流的实习实训环境、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来支撑。
1.坚持专业的高端发展。专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究的基本载体。一要坚持专业类型的高端。囿于办学实力和传统价值定位的原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对接中低端产业,或者仅仅服务于产业中低端。打造一流高职教育,就必须围绕“云大物智”等战略型产业设置相应的专业,在参与世界高端产业的进程中,实现专业转向升级。二要坚持专业层次水平的高端。专业发展水平不在于专业的级别、称号,而在于专业的实际产出效应及社会影响力。为此,就必须提高专业对社会技术进步的贡献、对社会高端人才的供给、对社会区域文化的熏染以及对国际教育的影响等。
2.坚持师资的高端发展。高端的师资团队是学校核心工作实施的重要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关涉高职院校的一流与否。一要构建结构优化的“双师”配置机制,加快引进具有绝技绝艺的大师、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工匠及传统技艺传承人;建设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流动站”和“海鸟教授”岗,吸引境内外一流研发人才来校短期合作与授课;设置“产业教授”岗,高薪聘任企业一线工程师来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二要探索基于生产过程的模块化课程、创新型项目化教学改革,推动形成“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三要建设高绩效人事制度保障机制,多管齐下实现人尽其才,建立能进能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能上能下的聘任考核机制、能高能低的分配激励机制。
3.堅持技术研发的高端发展。应用技术研发是高职教育上层次、争一流的硬核指标。实现高端发展模式,就必须探索高端技术研发的保障机制。一要坚持应用研究服务为主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导向,建立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完善技术研发服务分类评价、分级管理制度体系,形成有效激励教师应用研发的不竭驱动;携手合作企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技能成果孵化、转移、转化创新机制。二要瞄准高端领域和高端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的高端人才作为研发带头人,培育技术研发创新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瞄准国家战略型产业和区域社会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二)应坚持特色发展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可以按照类、群、个体的范畴予以类别界定。按照这一观点来划分高职院校,“类”维度中包括所有高职院校;“群”维度中包含各个门类的高职院校;个体维度则指每一个作为独立个体的高职院校。如此,建设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就必须要在这三个维度的个性中寻求卓越、谋划一流。
1.以类型特色构筑同质异构的高等教育生态。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包含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讲,又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大学。不同的类型教育定位于不同的社会职业坐标,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因此,建设一流高职教育决不能以同质化的标准来预设发展路径,而要在职业教育领域来寻求这一“类”教育的办学特色、服务特色、发展特色,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区分开,把科学和技术、知识和技能区分开,以此来实现一流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去趋同化和错位发展。譬如,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下功夫,坚持德技并修、理实结合,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2.以门类特色打造不同专业大类的门类范式。高职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不同专业门类的“群”维度之分。譬如,职业技术师范类、综合类以及理、工、农、医、艺术类的高职院校等。相应地,凸显一流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就必须凸显“群”维度的一流职业教育特色。譬如,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就必然要凸显出有别于普通高等师范教育的特色,还要凸显出有别于一般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要在具体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面,系统地彰显出职业性、师范性、学术性等“群”特色,在不断提升群体辨识度的同时,提升“一流化”水平。
3.以校本特色凝练自身持续进阶的独特标识。囿于学校办学历史、服务面向、立足区域等要素的迥异,一流院校更应具有个体维度的一流特色。进一步讲,可将这一个体维度的特色细化为发展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科学研究等。譬如,在教育模式方面,如果说职业教育的特色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那么个体维度的特色就可能是某一院校的具体做法(如校企共建的特色产业学院)。总之,在创建一流高职教育的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在不断的省思、重构中凝练校本特色,坚决避免“一纲一本管几亿”的现象。
三、跨界与融合:战略模式取向
(一)应坚持跨界发展取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未来社会对纯粹的操作技能人才的需求会逐步减少,而对综合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在发达国家,随着其产业定位的日趋高端,社会对基础研究和具备研发思维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纯粹的生产加工型单一技术人才的需求则相对较少。因此,建设一流高职教育,就必须要打破职普“零和博弈”的思维,积极地延展职业教育的边界线。
1.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职业教育的就业取向扭转了“学非所用”的人才培养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社会产业的发展诉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固化了职业教育的模式革新。“只单纯强调在如何与岗位零距离对接之下设计学生的应知应会,忽略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发展缺乏后劲、职业迁移能力弱,无法适应新技术新经济导致的职业的快速更迭与能力的快速变化。”①打造一流高职教育,就必须妥善处理好职业教育在探索规律和践行理论之间的关系,全面协调企业需求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平衡,甄选一种更为系统、更加全面的职业教育价值导向。
2.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概言之,在教育内容方面,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更加重视专业技术知识,后者更加重视通识理论知识。前者关注推导的过程及方法论,后者关注应用的结果及具体操作方法。由社会发展趋势可知,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甚至还要“知其何以更好然”。因此,发展一流高职教育,不仅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要强调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化的生产技能、生产知识,更要掌握这一技能及知识背后的相关理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反思能力,为更好地提升生产效率、助推产业进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实践导向一直是职业教育的育人标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任务驱动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日益为职业教育所推崇,其解构了学科本位知识体系,消减了严密学科体系所带来的晦涩抽象,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生产实践任务所带来的高强情境性、带入感,让学生在看得见的目标驱动下完成知识内化。但无论是深入企业的“做中学”,还是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都只能掌握某一生产程序单元内部的相关知识,无法促成不同单元知识的有机整合,进而形成了反思性思维生成的屏障壁垒。因此,建设一流高职教育,就必须在传统“做中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思中学”的环节。让学通过项目化教学习得零散的知识,再通过普通教育经验思辨的教学来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以此实现学生“道”与“器”的双向发展。
(二)应坚持融合发展取向
“开放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这体现在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高教与职教的结合与融合上。”②建设一流高职教育,就必须在政校行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中汇聚力量、实现升华。
1.必须搭建多方合作的综合平台。一要强化与政府及相关事业单位的深度融合。政府在政校行企的联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学校通过承担政府机关的相关项目,在参与区域社会综合治理、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二要强化与行业组织的深度融合。行业组织是学校和企业链接的纽带,是众多企业发展程度、发展诉求的集中“代言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合作,保障自身精准地与企业和社会对接。三要强化与具体企业的深度融合。企业是校企合作的最大载体,能够准确反映出自身的人才诉求、技术诉求。职业院校要在契合企业进阶趋向的过程中,优化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多的企业要素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
2.必须遴选优质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重要的症结是学校找企业困难重重,如何从‘熟人交情模式变成‘必然选择模式是重中之重。”③遴选优质合作企业,一要看意愿。要遴选社会责任意识强烈、参与职教热情较高的企业进行合作,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二要看实力。一流高职教育的合作对象,必须是行业领域的翘楚,在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社会声誉等方面有着绝对的强劲实力,能够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方面增值赋能。三要靠引导。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帮助产教融合型企业争取更多的资源,不断提升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3.必须建立互惠双赢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资源不对称、利益不均衡是校企合作“貌合神离”“合而不融”的重要原因。打造一流高职教育,就必然要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一要建立共同决策机制。通过规范组织构架和制度建设,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二要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校企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各自职责和义务。三要建立文化融合机制。要将企业精益求精、严谨务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敬业精神融入校风、教风、學风,在不断地相互借鉴中创生出新的文化。
四、自主与创新:战略驱动取向
(一)应坚持自主发展取向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简单、机械的“拿来主义”都无益于国家的发展,只有对外源的“舶来之品”进行积极的在地化改造之后,才能形成适合本土发展的“中国范式”。建设一流高职教育,就必须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在对中华文明的回溯中、在对本土社会矛盾的深层省思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进阶之路。
1.要在观照国家战略中探索自主发展。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它有机地统整了教育、经济和民生的关系。预设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如果“仅仅关注到表面的教育现象,而忽视隐藏其后的经济社会背景,那么将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④。尤其在当下,无论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都必须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打造一流高职教育,就必须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逻辑目标,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科学地预设自身的发展战略,并在渐进的实践中对既定战略予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独特的自主发展模式。
2.要在观照区域产业中探索自主发展。区域产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土壤,是职业教育对接社会、服务大众的指向载体。打造一流高职教育就必须要把职业教育办出地方特色、刻上地方烙印,要把地方的文化优势、产业优势等有机地整合在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当中。要在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良性互动的实践中,探索出独特的运行逻辑,创生出个性化的发展轨迹。
3.要在观照学生诉求中探索自主发展。无论“经世致用”的原初取向,还是“就业为主”的现代取向,都不能把职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社会本位”,而要辩证地看到职业教育在增进个体知识技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人本价值”。实现一流高职教育的自主发展,就必须在思考如何解决当代(特定时期)高职学生(特定群体)个性化的问题困惑,在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中,探索出自主发展模式。
4.要在观照科技进步中探索自主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的发展趋势,是一流高职教育发展嬗进的风向标。打造一流高职教育,必然要突出高端职业教育的高等性、研究性特征。不仅要注重应用,更要突出研究。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准确把握世界尖端科技和国家战略领域科技的发展动向,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围绕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开展发展战略调适,要在专业转向、机制建设、评价重构等维度,探寻个性化的自主发展战略。
(二)应坚持创新发展取向
1.要坚持运行逻辑的创新。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决定了其运行逻辑必然是灵活多样、实用理性的。这里所讲的运行逻辑,既包括职业院校内部的运行,也包括职业院校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就前者而言,职业院校内部的办学章程、所有制形式、管理制度、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协作分工等都要体现出浓郁的职业特性,要建立起有利于整合外部资源、有利于化用产业要素的运行机制。就后者而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治理模式、评价机制,职业教育与外部组织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利益分配等都要突破常规,生成独具个性的运行逻辑。
2.要坚持教育内容的创新。一流高职教育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的类型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职业岗位必须高度贴合,决定了职业教育内容必须与时偕行、常更常新。打造一流高职教育,就必须时刻锁定产业发展的最前端,将工作岗位标准、产业前沿技术乃至产业趋向性技术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要以职业岗位素养要求定位一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流的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要基于先进产业链和高端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复杂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进步、产业进阶的同频共振。
3.要坚持教育形式的创新。浸润于智能社会的新生代学生,与云端教育具有天然的贴合性,能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的智慧教学。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正视学生的共时特征,积极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现代教学形式。要充分了解“互联网+”所引发的全新生活形式,充分发掘网络平台的潜在资源,建构一种更加开放的课堂教学;要全面关注新生代学生的“小众文化”,积极用那些看似“非主流”的表征要素,消解与学生之间的时代隔膜,切实增强线上课堂的吸引力;要系统研究智慧教学的个性特征,准确把握“泛在学习”背景下学生的兴趣焦点、感知疲劳等认知规律,切实提升现代教学的实践效率。
[注释]
①潘海生,王向红.新技术新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198.
②周建松,陈正江.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4):102.
③匡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必须正视的几大痛点与可能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8(15):19.
④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2.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大学战略规划的若干基本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11.
[2]李洪渠.办世界一流高职院校的要素特征及内涵标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9):57-61.
[3]陈子季.学习宣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3-10.
[4]李洪渠,彭振宇,张一婵.基于市场视角看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内涵及特征[J].职教论坛,2015(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