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推动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困境突围
2021-10-14吴一鸣李文静
吴一鸣 李文静
[摘要]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作为促进学习成果的形成和产出的“牵引器”、促进普职教育沟通与衔接的“连接器”、促进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的“助推器”,其功能性价值正日益显现。面对当前其建设中实施环境不够成熟、实施主体不够明确、实施标准不够健全、实施路径不够清晰的现实困境,应着力在学校层面切实加以突破,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统领加快优化学习成果框架,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加快完善认定转换规则,以校际共建共享为推动积极构建省域学分银行。
[关键词]高职扩招;学分银行;变革;价值;路径
[作者简介]吴一鸣(1978- ),男,安徽桐城人,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教育学科兼职硕士生导师。(安徽 安庆 246003)李文静(1997- ),女,安徽宣城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读硕士。(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发展格局和类型化发展双重推动下职业高等院校办学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21YJA880068)和2019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委托研究项目“扩招后安徽省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9zdjy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9-0027-07
一、問题的提出
2019年开始启动的高职扩招,是新时期国家从宏观政策层面解决民生和就业问题的重要战略安排,是国家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要求“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①。然而扩招所带来的生源结构多样化、学习需求多样化等现实问题,却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带来了极大挑战,也给高职院校传统办学模式带来了极大冲击。
在基本学情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强调“标准不降”,就意味着标准不再是单一式的而是多样化的,标准内容中需要更多的可替代、可转换要素;强调“模式多元”,就意味着以专业为培养单元,需要构建出适应多种身份学生人群、不同现状工作岗位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制灵活”,就意味着学校传统办学形态将被彻底打破,对学校教学组织、质量监控、内部治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且,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复杂性显而易见,亟待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的体系化变革来加以应对和落实。
从笔者相关课题调研情况看,扩招带来的变革对高职院校可以说是知易行难。“知易”,是因为高职院校作为办学主体,必须直面高职扩招带来的挑战并积极应对,否则就极有可能带来教育公平上的失衡、办学行为上的失范、政策落实上的失位。“行难”,是实践中与“标准不降”密切相关的评价体系、与“模式多元”密切相关的教学组织方式、与“学制灵活”密切相关的培养模式等方面变革之间,普遍是割裂的而非关联的、独立的而非系统的,成本巨大、效率低下,亟待有一个支点将人才培养各个方面的变革串联起来。而这个支点,从目前看最适合的就是职业教育学分银行,通过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来有效支撑起高职扩招人才培养体系化变革。
事实上,在高职扩招推动下,学分银行建设在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中的优先度明显提升,且其紧迫性正随着2019级高职扩招入学学生毕业日期的临近而日益凸显。加快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梳理,廓清其价值导向、梳理其实施困境、明确其突围路径,在当前具有特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扩招推动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学习成果形成和产出的“牵引器”
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是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按照一定标准进行认定、储存和转换,促进学习者学习成果的有效产出。为使背景各异、层次不齐的学生群体能在正常学制的年限里达到毕业要求,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应体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的先进教育模式。在该理念下,教育者应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或者说毕业要求应有清楚的构想,并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
成果导向教育体系更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传统学分制中的学分获得主要源于对学习时间的衡量,无法表明学习者是否充分掌握某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学习者的学习场所、时间和方式并不重要,唯有学习成果才是被关注的重点,学生的各类“非正式”学习成果也能得到承认。对高职扩招人才培养来说,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学习成果的形成和产出,其现实意义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加快构建高职扩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以真正落实“标准不降”。其二,有利于加快构建学习者的学习认知体系和行动意识,以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以学习者学习成果为导向,重视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质量,并找出这些成果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明确的毕业要求之间的联系,依据毕业相关要求制定成果认定和学分转换的细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指导、促进学习成果的形成和产出,是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基础目标。为多种形式学习成果提供认定转换机制,对不同方式的努力给予认可,构建学生的成长通道,可以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心理学认为,“学习动力是学习主体对学习行为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的心理驱动总和”②。当自身的各种学习成果能得到有效转化,学生尤其是来自社会生源的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会得到显著提升,自然将其学习重点放在成果产出上,对照毕业相关要求主动查缺补漏,根据自身节奏灵活地安排学习计划,不管是在学校内还是工作岗位上都能保持较高的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普职教育沟通和衔接的“连接器”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地位不如普通教育,甚至被视为普通教育的补充,二者之间鸿沟明显,缺乏有效的沟通衔接。虽然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由于历史和思想观念的原因,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非教育层次还未得到广泛认同。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从小学到大学这一普通教育路径,且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衔接、沟通不畅。
“明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其能成为一种教育类型继续发展的重要前提。”③“典型特征是职业教育类型身份得以成立、被区分的重要依据,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的典型类型特征,跨界性、终身性等是其重要特征。”④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成果认证和转换体系,能将难以比较的各类学习成果以量化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并能实现各高等院校以及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征,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与融通发挥纽带作用。同时,通过存储和汇兑功能实现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兑换,可以持续性、针对性地帮助学习者自觉提升理论与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另外,与普通教育领域差异较大的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学习成果很大一部分表现为无法定量计算的“非正式”学习成果形式。尤其是在高职扩招带来的教学时空多维化、学习场域多样化、成果形式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体系也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成果认定体系正在加速重构之中。“如果能够建立特定的规则来认可这类原本认定无门的‘非正式学习成果,无疑会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区隔困境,起到在职教体系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架起相互融通的桥梁作用”⑤,“在政策层面为普职贯通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技术支持,使普通教育学习成果与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之间的认定与转换具有操作可行的方法和路径”⑥,实现学生在两种教育体系中的自由流动。
(三)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助推器”
1996年国际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对终身教育概念进行了界定: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从该界定可以看出,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涉及除课本知识外的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教育只是终身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以及学分银行制度等,本身就是2010年以来国家层面的重要政策导向。我们可以认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是构建学分银行的理论基础。学分银行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为每一个学习者开设学习账户、建立学习档案并伴随终身,无限延伸人们的受教育与学习机会。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许多人面临就业困难或下岗问题,只有保持学习才能维持或提高自身竞争力。而职业教育与学分银行一旦结合,便会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各类学习或职业培训,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动力。区别于有固定时段的传统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建立的学分银行保证学习者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并能将人生不同阶段获得的学习成果通过学分银行进行互认和衔接,终身不断“累积”学分,实现学历或职业资历上的提升。“通过学分计算,学习者能清楚地了解获取某项资格、聚焦某项标准需要完成的各种要求,并明确其向上晋升通道的全面信息和资源,赋予学习者更明确的学习轨道和动力。”⑦另外,学分银行的可视化呈现,能使学习者随时掌握自身学分获得情况,将未来职业发展与当前情况相结合,从长远角度做好教育规划,并提供缓解学习与工作时间矛盾的机会。
高职扩招为大批需要提升知识和能力的群体进入校园学习提供了机会。在我们于2021年5月份进行的一项针对2019年高职扩招入学学生的调查中,就“你认为通过学习,已经在以下这些方面实现提升的幅度”(赋分空间为0~10)这一问题,4万多名参与调查的学生在“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这两个选项上的赋分均值分别为8.38、8.17。这一调查结果,充分体现了高职扩招对于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践意义。换言之,正是高职扩招,为职业教育与学分银行的结合提供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实践契机。“在教育无法实现起点公平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能够保障教育的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⑧,不断为学习者注入学习动力,真正搭建起终身教育(学习)“立交桥”。
三、扩招推动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实施环境不够成熟
资历框架是建设学分银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它依据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构建一个按层级进行分类描述的资格阶梯。“这是各类学习成果等级和标准的顶层设计,是学分银行中达到学分要求的上位标准,也是行业资历标准的母标准。”⑨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评价的质量标准,保证学分认证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国家资历框架必须借助学分银行的桥梁作用,在为学习者学习提供权威的标准指引、为各类学习成果提供认证和转换平台、为不同类型教育及其相关主体之间提供衔接转换通道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国家资历框架为各类学习成果认证提供环境条件、参照系和路径通道,而学分银行是资历框架落地实施的载体,两者上下呼应,不可或缺。”⑩
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能促进教育系统、培训系统与企业雇用系统的有效衔接,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推行。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国家资历框架标准体系与学分银行配套施行,能够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目前,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等建立了区域性资历框架,国家开放大学也在国家层面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但就整体而言,更具弹性以及适合更宽领域的国家层面资历框架远未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阻碍了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极大地制约着学分银行的建設进程。在高职扩招背景下,无论是出于帮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业的目的,还是出于认定学习者过往学习成果、避免教育资源浪费的考虑,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均必须提速。但国家资历框架的缺失,使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缺少相应的通用标准。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并不具备一个较为成熟的实施环境。
(二)实施主体不够明确
从顶层设计来说,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和国家资历框架一样,应该是在国家层面来建立和推行。其建设主体显然必须由国家层面相应机构来主导,方可保证其权威性以及数据信息上的安全性。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开放大学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对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的实施主体,却常常出现认知混乱的情况。
首先,学分银行建设主体就是实施主体吗?虽然其提供了一个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的平台,可能因自身职能在实施层面也有所动作,但显然不能简单地将建设主体等同于实施主体。其次,学分银行本身是实施主体吗?“学分银行没有权力授予学位、评定资格或发放证书,也不是教学实施主体,没有与学位、资格或证书相匹配的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因此学分银行也不应是学习成果认定或学分认定的主体”11,而只是一个平台。再次,教育主管部门是实施主体吗?虽然其大力推动学分银行建设,但其并不主导学分银行背后具体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和转换规则,所以也不能被认定为实施主体。最后,高职院校是实施主体吗?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实施者,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在事实上具有决定权、解释权,既要通过坚持“标准不降”来落实高职质量型扩招的政策要求,也要通过坚持“标准不降”来维护自身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从这个意义来说,高职院校都必须成为且已经成为扩招后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实施主体。
(三)实施标准不够健全
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中,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标准体系的作用显然是极为重要的。有标准才有质量,才能评价,才能保证认定与转换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并非所有的学习成果都能得到认定与转换,认定标准与转换规则相当于对学习者各类学习成果先进行了一次筛选,再使通过认定的不同类型学习成果在合适的“车道”流通变道,最终到达各自理想的目的地。
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化标准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证标准和转换规则,分别存在成果标准化处理与利益相关者协调的相关问题。认定是指对原始学习成果的鉴别、认可、衡量、评价和核定。“经认定之前的学习者原始学习成果虽然复杂多样,但一定存在着相同的本质内涵可以测度,被抽象为标准课程及其标准学分”12,这也是学习成果标准化的过程。进行成果标准化的原因之一是学习成果存在差异性。高职扩招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会生源群体的先前学习成果五花八门,在类型、层次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如何对不同学习成果进行分级,以保证学习成果认证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如何在以成果为导向的原则下确立各类学习成果与知识、技能、情感的对应关系,并落实到相关专业和课程上?构建一套合适的标准体系本就工作量巨大且复杂,在相关法律及国家资历框架基础标准缺失的大环境下,构建专业认证标准、课程认证标准、培训成果认证标准等具体的认证标准就更为困难。
经认证后的学习成果被认定为标准学分储存在学分银行,学习者申请后能按照转换规则“兑换”为目标机构的相关课程学分、证书或学历,这关系到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标准体系的构建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管是课程学分转换还是证书或学历兑换,都涉及职业院校或教育机构、各种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不同的利益主体有不同的期望,因此在转换规则上有不同的诉求,难以协调统一。学习成果的类型、层级、价值等不同,也增加了构建的难度。制定标准与规则的主体都带有各自的价值倾向,为标准体系的相对统一带来阻碍。
(四)实施路径不够清晰
根据国际上学分银行建设的具体实践经验,其搭建模式基本可以分成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两类。自上而下的模式是指一些國家或地区先建立国家层面的制度,再逐渐往下建立层级较低的学分银行,其代表有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与学分转换制度。自下而上的模式则相反,是一些国家或地区先建立地方性的或者某一教育领域的学分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建立具有统领性质的国家层面学分银行,其代表有欧盟的学分转换系统。
从实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既有自上而下的设计,也有自下而上的探索,在实施路径上并不清晰。自下而上的模式,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职业院校自主探索建设,但实践中存在“区域性”所带来的沟通不畅问题。例如,为响应高职扩招,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组建了由其牵头、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分银行高职扩招试点联盟。这种“由分到统”的试点模式虽然更有利于保证质量,但其服务范围有限。“尽管有省级或国家教育部门的授权与指导,但是试点囿于局部视野与有限焦点,缺乏学分银行作为终身教育制度创新应有的高度、广度、深度及配套条件”13,而且“散点”状态带来的地域限制使各类学分银行沟通衔接困难,试点一段时间后就会陷入困境。自上而下的模式,虽然早有政策上的设计或要求,并由国家开放大学组织实施,但进展显然难尽人意。在金融系统中,中央银行起发行货币、制定全国的金融信贷政策以及监督商业银行如何执行等统领作用。相应地,国家学分银行就如同央行,起到顶层安排的作用,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地方学分银行再根据国家资历框架开展业务,形成中央到地方的完整体系。但我国顶层相关的法律和国家资历框架缺失、中央与地方难以达成共识、教育与人力资源部门利益整合困难等都是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痛点。
四、扩招推动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突围路径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统领,加快优化学习成果框架
强调高职扩招的“标准不降”,这个“标准”显然指的是学生毕业标准,也就是学生学习成果标准。作为“标准不降”的责任主体,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框架下,立足多元化学情,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统领,对学习成果体系进行重新定义,显然是高职院校做好扩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现行的学时学分制成果体系为基础,高职扩招学生学习成果体系至少要从三个方面予以优化。
其一,明确学习成果的“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以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学习成果和学分是从课程上产出的。显然,学习成果必须与课程体系相对应,课程是学习成果的“源”。换言之,不管是某个职业资格证书,或是某个专利成果,或是某段专业相关经历,如果不与相应课程有紧密联系,就不应也不能被认定为学习成果。
其二,明确学习成果的“类”。如果说学习成果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相联系,能构成学习成果体系的“经度”,那么在某一课程或某一类课程下,还需要明确学习成果的不同类型,以构成学习成果体系的“纬度”。从目前实践来看,学习时间、资格证书、奖项或奖励、发明创造甚至工作经历等,都可以作为学习成果的“类”。但具体到某一个专业的某一门课程下,显然还需要区别对待。
其三,明确学习成果的“值”。所谓“值”,指的就是某一项具体学习成果在相应专业学习成果体系中能被认定的可用于转换或比较的数值。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位学生,通过努力取得国家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这个证书蕴含的学习成果,可能与该专业多门课程相关。那么,在该专业学习成果体系中,应明确这个证书在多门课程下作为学习成果能被认定和转换的值或比例。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也只有被认定为相应的值或比例,才有可能进行转换。
(二)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加快完善认定转换规则
学习成果的认定和转换,不仅关系到高职扩招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到不同招生方式入学学生之间的教育公平。对高职院校来说,必须审慎为之,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全方位地规范和完善学习成果认定转换规则,确保这项工作的权威性、透明化、便捷性。
其一,要坚持专业性和权威性相结合。所谓专业性,指的是哪些成果能认、哪些成果不能认,以及哪些成果认多少,应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体,并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和论证,在认定主体上确保专业性。所谓权威性,就是要充分落实并彰显学校主体地位,对学习成果认定、转换规则和实施办法等,须经学校有关决策性会议审定后发布实施,并向社会公开。
其二,要坚持精细化和透明化相结合。所谓精细化,指的是学习成果认定范围和认定标准要精细、严谨、可操作,并在不同专业层面保持大体均衡。例如,2020年安徽省教育厅从不同类型课程、证书以及经历与资历等9个方面明确了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的具体办法,这为学校层面精细化实践提供了较好的指导。所谓透明化,指的是学习成果认定转换工作必须全过程透明化,以保证其公开、公平、公正。认定规则、标准和转换流程一旦确定,就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学生层面做到应知尽知。
其三,要坚持便捷性和可视化相结合。学习成果认定转换工作,应以信息化做支撑。在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尚未普及推广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并拓展好学校相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增强工作的便捷性和可视化。所谓便捷性,就是学习成果认定转换工作不能无谓增加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所谓可视化,就是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能看到自己学习成果积累以及差距情况,充分体现学习者中心地位,有效促进学习成果的形成和产出。
(三)以校际共建共享为推动,加快构建省域学分银行
在推进学习成果认定转换工作中,应通过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以学习成果认定标准上的共建共享,加快推进省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从调研情况看,安徽等地均有依托开放大学组建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联盟的设想和行动。校际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对于加快构建省域学分银行显然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
其一,统一学习成果认定标准。校际间在学习成果认定上统一标准,实际上就在专业层面实现了学习成果“源”“类”“值”的统一,在校际间形成学习成果上的“硬通货”,从而具备了学分银行的货币功能。
其二,实现校际之间的成果互认。统一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需要通过校际之间的成果互认才能实现其交换价值。一项调查显示,某省2019级高职扩招入学学生中,工作地点“非学校所在城市,但在省内”的比例达到25.6%,工作地点在省外的比例为11.9%。如果能实现校际学习成果互认,将大大节省学习者成本,更便捷地支持学习成果产出。互认成果因其有量化之“值”,其背后所隐含的成本收益事项,也就完全可以通过协商来确定。
其三,加快成果积累平台建设。校际共建共享,最重要的是降本增效。加快全国范围内统一身份认证的学分银行系统建设和应用,实现学习者学习成果的有效积累,为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提供平台,显然是校际共建共享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显然不是凭高职院校之力就能解决的,需要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注释]
①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05-06.
②劉燕,高燕,孙冬梅,等.大学生学习动力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69.
③匡瑛,李琪,井文,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9(2):28.
④李鹏,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1):108.
⑤黄庆平,陈爱霞,巩利芳,等.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主体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8):22.
⑥彭小慧.国家资历框架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19):21.
⑦王春娟,李嘉林.我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的必然、实然与应然[J].职教论坛,2019(6):119.
⑧江颖.学分银行研究的多视角理论溯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2(5):5.
⑨张伟远.构建“资历框架为标准、学习成果认证为保障”的学分银行制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4):6.
⑩王海东,邓小华.我国学分银行与资历框架建设探索:进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9,40(12):59.
11周晶晶,孙耀庭,慈龙玉.区域学分银行建设的困境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5):57.
12郭富强.学分银行模式下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6(2):37.
13朱敏.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是技术技能人才终身成长的重要支撑[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