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
2021-10-14胡迪
胡迪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教学,要求阅读教学应将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文化意识培养贯彻教学全过程。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应通过阅读教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勇于探索有效的融合机制,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小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基础之上,了解英语阅读材料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成为贯通中西的文化使者。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3-0110-02
教育部在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纲要》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真切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在2017年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要求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各课程教学环节中,勇于革新教学理念、敢于创新教学新模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课程纵深渗透。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机制,科学、系統的审视教学环节,确保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养成辩证文化观,实现文化互鉴,增强小学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1]。
1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价值
西方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和思想家拉多(Lado)曾提到如果教育工作者:“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教师如果不懂得文化构建的机制和规则,就不可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所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英语阅读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语篇内容的能力,更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促进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树立正确的跨文化认知,增强家国情怀。
1.1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
从2016年《中国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英语阅读素养发展目标理论框架可知,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要从基本文化认知角度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讲读外国文化故事和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呈现给学生,启发诱导小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深刻含义,给小学生提供体验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机会,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内在价值,积淀和提升人文情怀,培养和提高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能力,做一名具有强烈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流使者。
1.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华民族身上勤劳、勇敢、务实、廉洁等美好品质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层面,尤其是凝练在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中。例如《愚公移山》弘扬了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拔苗助长》抨击了急功近利。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选择中国传统故事,既能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主动阅读,养成初步的英语阅读语感,提升阅读能力。
1.3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指的是一种综合人的认知、理解、分析和选择的思维取向,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小学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是塑造学生文化品格、形成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教给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也会给学生提供充沛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接触介绍西方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原汁原味”阅读材料。而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这些阅读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不能进行正确的、辩证的审视,很容易受材料表象内容影响。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其中,有助于学生正确了解西方文化,辩证认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形成民族自豪感,养成良好的文化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2]。
2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播。但是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英语知识的讲授,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阅读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度探究、解读,忽略了英语阅读教学包含的文化诉求。长此以往,英语阅读教学不利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素质教育深化。
2.1强化语言能力形成,淡化语言社会环境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了对词汇语法的讲授上,淡化了小学生对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的主动体会和理解,弱化了语言社会环境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弱化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看到英语阅读教学中所应承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隐形功能。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应试化教学、功利主义授课仍占据主要地位,所以主动忽略了中西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意义,直接导致小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无法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教育价值。这样的阅读教学严重影响小学生外语语言的学习质量,切断了学生认知世界、养成国际视野的途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2.2教师自身条件制约中国传统文化有效渗透
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所以小学英语阅读教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小学生之间是纽带、桥梁,是课堂组织的引导者、主导者、组织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有48%的受访教师表示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很难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就难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灵活而准确的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严重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另外,教师年龄和教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有重要影响。总体来讲,教龄在20年以上的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渗透有一定意义,但是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传统文化的内容应该留给语文教学。而教龄在20年以下的教师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愿较为坚定,也愿意革新教学理念,改变阅读教学传统模式,但是由于存在教学压力和考试压力太大等问题,所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障碍较多。最后,从学历程度的角度来看,教师自身条件也制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本科学历(包括)以下的教师的文化意识较为薄弱,被问起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融合英语阅读教学时表现的无所适从,而研究生(包括)以上学历的教师则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机制有着清晰、理智的分析[3]。
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明確指出小学生应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感知中西文化差异,形成初步的文化意识。所以小学英语教师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对比中西文化异同,思考文化差异导致的价值观的不同;在教学评价上多使用形成性评价激发小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能感。
3.1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部分教师在展开小学英语阅读课时,认为小学生词汇占有量太低、语法结构认识太少,导致在阅读时会产生语言障碍,所以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词汇的讲解、文章的分析上,没有将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呈现给小学生,导致阅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片面的。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小学英语教师应更新理念,认识到墨守成规必将导致阅读教学犹如一潭死水,导致学生失去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敢于跳出教学舒适区,挑战传统教学的桎梏,坚持终身学习,抛弃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借助互联网等学习平台和学习组织的校内外培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更新教学组织形式,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其次,小学英语教师应注重创设文化情境,将阅读材料中的文化深意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向学生充分展示,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感性经验,深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如教师在讲到“birthday”的阅读材料时将中国传统农历历法产生历史故事等文化内容渗透其中,让小学生了解公历和农历的不同,增强文化自信。
3.2创新教学模式,平衡语言知识和文化之间关系
在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构建英语本体知识和文化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要详备教材,要对英语阅读教学内容有宏观认知,在选择语篇内容时,从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出发,认真思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量身打造和语篇知识相得益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确保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相辅相成,紧密相关。如在教授以“Festivals”为主题的阅读课时,教师备课时除了关注语言知识和词汇之外,还应将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对比授课,重点将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向学生一一讲解,深化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
3.3拓宽文化渗透载体,推动英语阅读教学纵深展开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纵深展开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多方资源、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载体,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将课程教材、教参资源的教学目的读懂吃透,将教学资源融会贯通,充实学生知识来源。其次,信息时代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被普遍使用。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动画、视频、英语、图片等元素有机融合,多角度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调动起来。
4结语
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就是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认同和弘扬。在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牢牢坚持在给学生讲授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路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渗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以文化人、一文育人的作用,有效规避英语阅读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情况的发生,培养小学生文化意识,促进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璐.开展有生命力的英语阅读教学[J].江西教育, 2021(18):84.
[2]丁学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摭谈[J].新课程,2021(24):69.
[3]沈舟莉.聚焦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学, 2021(11):36-37.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