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内心世界与解脱

2021-10-14金善熙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3期

金善熙

摘要:我们人类始终带着“为什么”的疑问生活一辈子。这是因为我们是苦恼自己究竟是谁, 究竟来自哪里去往何处的存在体, 此外我们无法自己生存, 必须与当时社会及与他人一同生存, 而且不停留与其共同体提供的惯例, 依靠超自然的神及拥有强大力量的某种存在物浑然为一体后才意识到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生存与死亡所致。不知是不是上述原因在金东里作家的作品中存在许多宗教性的色彩。

从影响他一生的巫俗、佛教,儒教到基督教为止反应人类软弱及本质的产品有很多。特别是,为了在个人的成长及环境(社会性)背景下通过人类本能及宗教(佛教)审视了人类想要达到的最后形象(解脱),在金东里的作品中也通过《等身佛》观察自我怜悯,牺牲及他人的痛苦,生化的人类想象(本质)的同时在对照性的立场上体现了人类内心的善与恶,通过死亡及解脱观察了人类对忏悔的欲望。

关键词:《等身佛》;人类内心世界;解脱

中图分类号:I312.6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3-0015-02

0序论

金东里作家(1913—1995)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的同时给许多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不知是否其因如今对于他有既纯粹又不纯等各自不同的评价。

往往作家们体现在作品中的自身价值观通过读者的评价决定着作家的生存及灭亡。但这位作家把对日寇压迫及6.25至独裁政治为止之岁月的感情完全体现于作品中,至此经历上述岁月的人群都会通过此时代的价值观评价了作者。

备受上述打击的作家终于在1979年10月,以“曼字铜镜”为末点放下了坚持10年的创作。而在处于政治动乱期的80年代,他纯文学作品成为让人批评的刀刃再次带来极大的伤害(1)。虽然如此,不管对他有多大的评价,我们喜欢金东里的作品及其文学已超越空间及时间上的界限,同时的确努力恢复在荒废的现代文明中褪色的人类真正的价值。

我们人类始终带着“为什么”的疑问生活一辈子。这是因为我们是苦恼自己究竟是谁,究竟来自哪里去往何处的存在体,此外我们无法自己生存,必须与当时社会及与他人一同生存, 而且不停留与其共同体提供的惯例, 依靠超自然的神及拥有强大力量的某种存在物浑然为一体后才意识到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生存与死亡所致(2)。不知是不是上述原因在金东里作家的作品中存在许多宗教性的色彩。

特别是,为了在个人的成长及环境(社会性)背景下通过人类本能及宗教(佛教)审视了人类想要达到的最后形象(解脱),在金东里的作品中也通过《等身佛》观察自我怜悯,牺牲及他人的痛苦,生化的人类想象(本质)的同时在对照性的立场上体现了人类内心的善与恶,通过死亡及解脱观察了人类对忏悔的欲望。

作家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作家并非神,因此不能创作十全十美的作品。至此就算是只发表一次的作品也要到生命结束的日期为止为了继续改善投入不懈努力才行”(3)。

而也曾想通过金东里作家的《等身佛》了解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作家时代性背景观察了其受到怎样的影响,通过人类内心世界的善与恶了解了存在于超我中的潜在意识及自我的形象和最终通过佛教观点上的人类死亡观察了人类最终目标解脱的主旋律,即,人类的内心世界。

1文学和宗教

宗教与文学可看作为相同的一种。即,文学是把人类的事情通过语言重造的而已。以人类和超凡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规定人类思考及生活方式的就是佛教。

而宗教和文学起给人类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及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如果说非客观性事实为主的文学是根据作家现实中的认知能力及想象力描述虚伪为基础,通过文章形成的人类梦想性的行为的话, 宗教则是通过伦理及很难认证的超自然性力量及针对存在的信任为基础, 想要实现人类梦想之生活中的一种形式。

在现代社会人类为了抑制上述欲望需要强有力的意志(法欲)。所谓的“法欲”是超越本能层次想要达到解脱及圆寂之一种质的转变。在充满罪恶及痛苦的世间为了自我生存而挣扎着。此外在不安中徘徊,因为苦恼而痛苦,在不懈的欲望中没有一丝舒心的日子(4)。

所以利用租赁的形式体现出为了找寻文学而追求之最终人类解放及崭新的出路而依靠宗教方法论。

至于文学和宗教的信仰心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会相互连贯于通过非人类祈福信仰形态或赞美文学之人类的存在论及专门处理针对人类本质肯定性钻研的方法论。

2个人毕生及时代背景所致的影响

作者出生的1913年,韩国文学界出现了许多死亡的阴影。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的混乱及贫穷, 精神上的不安以及虚无所致。

而金东里作家的身上共存着与佛教信徒之母亲常去芬皇寺拜佛烧香中获得的佛教影响及陪伴之后改教的母亲去教堂后获得的教会影响。而这些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为巫俗、佛教、儒教、基督教等诸多宗教性的色彩。对于金东里作家来说,所谓的死亡不仅是畏惧的对象而且还是需要克服的对象。

金东里作家在小时候不仅经历了好朋友“善姬”的希望,而且在青少年时代,还经历了父亲的亡故及姑舅南順的去世。此外从事文学行业的动机也在于上述死亡事件。在一个杂志上曾刊登过关于希望的问题起用于文学中的事情(5)。而在他24岁的1936年,所创造的作品正式刊登于《朝鲜日报》开始了真正作为一名作家的赞新路程。但,到日本侵占末期为止一直生活于第二故乡多率寺。这些也成为作家陶醉于佛教的理由之一。在1938年,与哥哥拜访多率寺时,才通过万海韩龙云听取到了烧身供养相关的事情。

3 《等身佛》体现出了人类内心世界

《等身佛》是1961年11月刊登于《思想界》101号的短篇小说。所谓的“等身佛”是制作成与人类个头一致(等身)的佛像。一般指内含高僧遗体(干尸)的佛像。平常使用自然亡故之高僧的遗体,但,也有干尸化活人后制作而成的等身佛。至今在中国山西省的‘正果寺内仍保留着8尊高僧及4尊道士的等身佛。

此作品中的主人公为了躲避日军讨伐住进了正果寺。直到在正果寺接触到等身佛后才观察到之前想都没想到的人类内心世界。“等身佛”是尊烧身供养。至此我们可以理解此佛像为非铸造而成,则通过叫万积的活人打造而的一尊佛像。此外上述作品还体现了极其对比性的状态。那就是作品主人公。被抓成为日军学生军后获得“陈基秀”的帮忙及通过‘血书延续生命中看到“等身佛”之后才有了人类自身良心剧烈波动的叙述者恰恰和小时候通过与‘神缘分成为僧侣的“万积”患麻风病备受痛苦中再次与同样患麻风病的“神”的同时通过烧身供养牺牲自己的“万积”形成鲜明的对比。就算再恶毒的母亲对自己子女也都想给最好的。但,如果不是自己的子女其内心的邪恶总归会体现出来。虽然如此,這么邪恶的母亲对于万积来说是为非常宝贵的母亲。因此不能以其母亲来批评“万积”。但针对子女的私信也无法以母性爱来获得饶恕,至此‘万积通过烧身供养的方式想寻求对母亲的饶恕。如果人类的贪欲以“恶”来概括的话,人类的爱则可以‘善来概括。

《等身佛》中的主人公心目中的佛祖一直保持着既美丽又伟大,尊严的形象。因此碰到备受无法摆脱畏惧及恐惧所致紧蹙烦恼及悲怨影响的形象时,很容易陷入无望畏惧中。如果说铜钱正面是人类本性之恶,后面就是解脱的形象。况且世上的一切都将消失。至此说不定最终成为世上无人记起之一粒灰尘的事实才是最为恐惧的吧。“万积”头顶上的香炉正好体现着我们人类死亡的最高境界。在逐渐飘起的烟雾中,“万积”的灵魂通过肉身的痛苦及体验体现出了想横跨人类极限达到永生的人类期盼(6)。而“万积”灵魂摆脱人类极限获得神灵,至于腐败即将消失的肉体上也覆盖了所谓永恒的黄金外壳。即,赋予了非人类死后成为“灰尘”消失殆尽之永生。而头顶上花冠般的香炉形象代表着摆脱苦难盛开的花朵。也就是说人类本身的贪婪及杀生的恶念通过叫牺牲的新名称成为生命的崭新连接线, 最终也将摆脱永久性的时间及空间上的制约获得永生。

4 结论

人类永远的作业就是诞生与死亡。对于作家来说作品无法拜托作家成长背景及时代性环境背景的同时产生诸多的影响。通过金东里作家的“等身佛”可看出虽然作家的诸多作品都以死亡来截稿的,但,仍可了解到作家期盼人类希望之复活(轮回)信念。就像证明上述内容般, 作家的诸多作品末尾都以瞭望自然中结束。

和我们观察到的一样,作家体现出了想通过“等身佛”摆脱时间,空间型的背景的同时在善与恶的矛盾下最终想回归于自然之人类最脆弱的形象。而人类出生后感受到的烦恼也根据我们有何等背景及追求什么来形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再次提醒我们肉身罪恶及无限爱和无我精神的《等身佛》正好利用成佛(烧身供养)的方式体现出了关于爱的真理。

注释

(1)金东里的受难[N].朝鲜日报,1998-6-24.

(2)金玄.所谓人类之记号的形象[C]//世界的文学[M].统卷25,1932:48.

(3)金东里.全部和部分传导的改编[C]//读书生活[M]. 1976:293.

(4)朴京俊.针对文化进步的佛教观点[C]//哲学和现实史[M].1998:77-78.

(5)金东里.我家的故事[C]//在名门池塘边[M].杏林出版社,1980:241.

(6)金蓉熙.现代出现之路的象征性-以倡议构造为中心[C]//梨花女大大学园[M].1985.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