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构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研究

2021-10-14唐洪伟席敬谭静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唐洪伟 席敬 谭静

摘要:探索在“共同体”理念视阈下,高校通过树立“全局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协同治理观”四大服务理念,建设“评估监测、咨询辅导、危机干预、课程教学、服务保障和文化育人”六大服务实践体系,从而构建起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实现来华留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命运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3-0070-03

1 来华留学生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近年,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问题突显,引发社会舆论关注。教育部要求各高校不盲目追求国际化指标和来华留学生规模,而是以质量为核心,规范管理,提质增效,走来华留学生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应全面审视和评价本校留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针对性地弥补不足、缩小差距;同时要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地将学校自主事项予以细化、具体化,落实成为学校的制度、机制和措施[1]。

2心理健康服务是高校来华留学生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来华留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2]。

心理健康是追求个体内部系统与外部環境关系的和谐统一,同时具有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内涵。一方面,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人自我实现的全面提升,从而推动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适应又会反向推动个人的内在自我实现,两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达到个体自我实现和社会适应的辩证统一,达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服务是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2018年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将“医疗和心理咨询”作为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的重要内容,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并为来华留学生使用社会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必要的辅助和支持”,这也为开展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3]。

3 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缺位

3.1 中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差距较大

20世纪20年代,心理健康服务开始出现在美国高校。经过长期发展,美国高校针对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也已形成服务理念突出,管理体制机制成熟,职业化教师队伍特点突出,家庭和朋辈支持有效参与,社会化资源充分整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经过近30年发展,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水平快速提升。但在心理健康服务理念、体制机制和具体实践上,与欧美高校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针对留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欧美高校存在较大差距。时间维度上,缺乏留学生入学前的心理健康普测和入学后的心理健康监测;空间维度上,缺乏家庭、朋辈和社会资源的参与和支持,学校支持仅限“问题学生”后期干预,多数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重视不足。

3.2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理念体系缺位

目前,我国高校对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仍处在从医学模式到教育模式过渡阶段,理念体系尚未形成,服务理念存在缺位。

(1)心理健康预防意识不强。高校关注来华留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疾病治疗,关注的主要留学生人群是已面临心理障碍或出现心理问题、需要提供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少数学生群体,并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为导向,未形成心理健康事前预防意识。

(2)个体全面发展的理念重视不够。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健康心理的发展。心理健康服务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但高校对占多数的普通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重视十分不够。

(3)学生平等参与的理念缺乏。学校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把学生作为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把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来华留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治疗和监控的对象,忽视心理健康服务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其自身主体性的发挥。

(4)心理健康协同服务的理念发挥不足。高校认为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国际部门或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未形成协同推进意识,学工、教务等内部职能部门参与不够,社会机构、志愿服务、家庭和朋辈支持等外部资源利用不多。

3.3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践体系存在缺位

各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缺乏统一标准,内容较为零散,水平参差不齐,未形成服务实践体系。

(1)评估监测不专业。国内部分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结合国内外跨文化适应研究成果,如社会文化适应量表(WARD),开发制定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量表,分析研究由于跨文化适应因素引起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另有部分高校尝试应用Zung氏自评抑郁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心理测评量表,分析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将数据与中国大学生常模进行对比研究。但是,截止目前,缺乏专门针对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心理健康量表。

(2)咨询辅导不完善。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多由国际部门统筹,由留学生管理人员具体承担,缺乏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和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另外,很多高校留学生心理咨询辅导队伍不齐整,兼职人员居多,且其他日常事务多,另外存在外语能力不足和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很多学校缺乏心理委员、网格员等朋辈辅导咨询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华留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档案和重点人员名单。

(3)危机干预不健全。各高校虽制定了来华留学生危机干预制度和实施方案,但未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前期预防、预警机制不健全,后期应对困难,如家属联络不畅,校内外各部门协同不及时等,国际部门往往孤军作战。另外,校内外舆论引导、师生心理辅导以及事后评估总结等后期援助跟不上,易引发次生伤害或新的危机事件。

(4)课程教学不扎实。针对来华留学生,高校虽有开设入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但缺乏跨文化适应、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专业认知教育等其他配套课程,另外缺乏系统思政课程。在相关课程实施中,教学多以讲座、参观等零星培训为主,教学系统性不足。

(5)服务保障不系统。校内层面,很多高校未建立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机制和联动机制,缺乏专业机构和人员配置,各学院未设置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职能,未明确留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分工,学生内部也未成立提供朋辈支持和信息咨詢的学生组织。校外层面,未建立医疗机构、心理帮扶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家校联络沟通机制,从而无法正常发挥社会和家庭支持在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6)文化建设较薄弱。由于文化、语言、管理等因素,来华留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等机会和比例不高,来华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尤其是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更加缺乏。另外,在社会和网络文化建设中,针对来华留学生的信息和内容不多,留学生参与和获取途径和方式有限,留学生由此获得的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的机会也少很多。

4 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构建

4.1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内涵辨析

探索构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存在以下逻辑理路。从理念层面来看,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构建是在“共同体”理念视域下,围绕来华留学生健康心理发展,旨在推动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及人类命运的和谐统一和同向同行。它是对“共同体”内涵的丰富,符合共同体建设的现实需求和客观要求。从实践层面上来看,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构建是在搭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通过构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多元立体互动机制,探索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各环节、各成员的平等互动、充分参与和共建共享机制。

4.2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理念体系构建

在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应参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树立全局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协同治理观的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理念。

(1)树立全局观,坚持防治结合,处理好个体危机和整体提升的关系。在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不仅要重视个体“问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更要关注整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防。心理健康服务要分层分批、全面覆盖,既要横向覆盖来华留学生学生学习生活各领域,又要贯穿来华留学生各群体和各阶段。

(2)树立共同利益观,坚持平等互动,处理好以我为主和共同提升的关系。在构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来华留学生教育和被教育者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动、共同提升的关系。作为心理健康服务主体的教育者、管理者,一方面要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导者,另一方面要将学生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 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个体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既关注服务现有个体学生心理和个性发展的现实有效举措,同时也要致力于建立面向未来的完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机制,保障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成才。

(4)树立协同治理观,坚持多元协同,处理好一方牵头和多元共建的关系。在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国际部门在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的领导和统筹作用,又要打通体制壁垒,完善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外相关部门职能,形成多元协同,共同治理的工作机制。

4.3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实践体系构建

围绕以上服务理念,应着力构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监测、咨询辅导、危机干预、课程教学、服务保障和文化育人服务实践体系。

(1)把好脉搏,构建科学动态的评估监测体系。加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和跨文化适应研究,结合现有心理健康和跨文化适应量表,参照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修订开发符合来华留学生心理特征和跨文化困境的生活应激量表、心理健康量表、人格量表和跨文化适应量表等,制定科学有效的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评估标准和办法;加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入学普查和年度筛查,广泛开展在校生跨文化适应和学习满意度调查,实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精准定位心理健康服务对象。

(2)找准抓手,构建专业人性的咨询辅导体系。遵循“专兼结合、全员参与”八字方针,逐步构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四级网格化队伍,即定点联络的校外专业医疗机构心理治疗医务人员组成的干预队伍,校内专业心理教师组成的咨询队伍,经过培训的留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和任课教师等组成的辅导队伍以及受训过的留学生助管、留学生组织干部、班级联络员、心理委员等组成的朋辈队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度,追踪记录学生心理特点、心理测量结果、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危机干预记录等材料;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构和心理咨询渠道,如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办公室或专职岗位,设立谈心谈话室,开通电话、网站、邮箱、微信等在线咨询平台。通过档案材料分析和咨询记录,实时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守好底线,构建完善高效的危机干预体系。不断完善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和实施方案,扎实做好前期预警,筑牢留学生寝室、课堂、活动三级危机预警防线,对潜在心理危机学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高效开展现场干预,确保国际部门人员和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第一时间介入;通过大使馆、国外校友组织、招生机构、在华学生会、NGO组织、企业代表等途径,尽快畅通家属或紧急联络人联络渠道;通知校医院、保卫、宣传、专业医疗机构、公安等相关部门适时参与。妥善做好后期应对,如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校内外舆论引导、师生心理辅导、司法追究、纠纷处理、保险理赔、善后处置、评估总结等。

(4)夯实基础,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发“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有机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扎实开展课程教学,并开设配套的入学教育、大学生涯规划、专业认知教育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重视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能力培养,开设跨文化交际、国际理解教育等课程,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在华学习生活。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特色,开设系列思想品德选修课程,讲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主题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树立健康包容的品德意志。

5 结语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是在“共同体”理念指导下,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型实践充分开展,构建起来的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环节、各成员平等互动、充分参与和共建共享的行动机制,从而实现来华留学生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发展及人类命运的和谐统一,是对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有益补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构建的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健,陈强.引领内涵发展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国家标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研制、解读与实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6):20-26.

[2]胡凯.试论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82-85.

[3]赵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海,2007 (6):200-202.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获奖名单(第一批)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