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

2021-10-13侯书英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学构建

侯书英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着重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新模式构建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发展;构建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己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在这个时代精神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关注人的弱点和错误,而是关注和建设人的优势和正面力量。心理学不再仅仅与健康与疾病有关,而是更关心人的成长和智慧。

一、积极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的基本理念

1.积极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的核心观念。

积极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的核心观念是强调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指没有任何问题,还包括个体各种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产生和增加。长期以来,人们对积极这一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的理解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分歧在于把积极看作是消除消极以后的附属结果还是把积极与消极看作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定义性变量。传统心理健康理论把价值重心定位于消除心理问题,即没有心理问题的人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积极心理学则把自己的价值重心转向于发掘和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上。这种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其实意味着积极心理学在健康与问题之间划出了一个非“正”也非“负“的”零”状态,主张这个中间状态不应该被当作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

2.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品质培养价值的观念。

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品质培养价值的观念是强调积极品质的培养有利于降低个体心理疾病的易感性,使个体更好地应对负性或压力事件。这方面研究最卓有成效的当数弗雷德里克森( Fredrickson) 对积极情绪的研究。虽然情绪并非心理品质本身,但它却是保证机体平衡的条件,也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人的心理品质的突出表征。考察积极情绪是研究积极品质的基础之一。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指出: 消极情绪会限制一个人在某情景下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 而积极情绪则扩大一个人在某情景下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即它能在特定的情景下促使人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出现更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 也即更有创造性———这也是教师积极的品质之一) 。另外,国内学者任俊认为: 心理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预防社会问题的产生,但传统心理学的预防观总是针对成员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而采取措施,并从外部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期望用消除消极体验来预防社会问题的产生。积极心理学提倡一种新的预防观,即让社会成员自己预防自己。什么样的人才会自己预防自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只有人自身的积极品质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

3.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品质培养可能性的观念。

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品质培养可能性的观念是强调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品质的影响,因而其實质是强调积极品质培养的广阔前景。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中虽然也不忽视先天生理因素的影响,但更强调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强调的人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社会活动,然后在一定的生理机制的作用下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活动。因此,人格( 在此主要指积极品质) 是个体内化外在活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积极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积极心理学在此强调每个人都有其积极的“基准线”,每个人都可以在其“基准线”上的基础上更为积极。在塞利格曼( Martin E. P. Selig- man) 看来: 积极品质包括优势与天赋。天赋包括良好的乐感、姣好的容貌或飞毛腿等。塞利格曼认为优势是道德上的特性而天赋则没有道德意味。此外,天赋一般是指天生的,不像优势可以培养。如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百米的速度,或涂上化妆品以更美丽等等,不过这些改进都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在现有水平上再增加一点而己。但勇敢、创造性、公平等优势即使没有很好的基础也可以构建出来。只有足够的练习、持之以恒、良好的教导、全心投入,这些优势就可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2.1 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层面原因

首先,社会期望不够合理,教师角色定位失当。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长足实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大背景下,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公众在通识上就认为个体只要接受了足够、良好的学校教育,成才是必然的事,较少考虑到社会教育、历练实践、机遇与社会趋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高期望的社会背景下, 教师角色被严重异化, 代表做法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不成熟的理念,将教师能力无限放大、完全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束缚了多少教师的创造性做法和“因材施教”之心,只能着眼于高分、高中。 “高期望-低地位”的社会层面的现实因素,引发了教师强烈的内心冲突、不平衡感及高压、高焦虑状态。

2.2 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组织层面原因

随着教师评聘制度的改革,每个学校又根据校情制定了详细而繁复的评定及考核方案,教师除了完成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去应对各种考核与评比。 学校在制定考核方案的时效性、延续性及公平性上,常常不能合理变通,使得教师疲于应付, 会滋生一些不满或失望等情绪。 在疫情等特殊时期,每日晨午检、陪餐、午休、晚自习、线上线下家访等,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增加。 教师群体普遍是心理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难免会产生消极悲观、职业倦怠等不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孟维杰,马甜语. 诠释与转换: 积极心理健康及其当代理解[J]. 心理科学,2012,( 1) .

[2]任俊 . 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张积家,陆爱桃. 十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 教育研究,2008,( 1) .

[4]刘翔平,曹新美. 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 教育研究,2008,( 2) .

[5]王智,李西营,张大均. 中国近 20 年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10,( 2) .

[6]陈浩彬,苗元江. 幸福与幸福的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7) .

猜你喜欢

中学教师积极心理学构建
论中学教师的“工匠精神”
中学教师教学自主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二元一次方程组”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