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观

2021-10-13骆祥慧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导言

骆祥慧

摘  要:青年马克思人类解放观阐述于他的早期著作《论犹太人的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他厘清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实质内涵与内在联系,采用批判和重构的思路,从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三个纬度阐述了人类解放思想,同之前所有旧哲学彻底划清界限。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与现实相统一,人类解放不仅是理论主题更是实践主题。马克思不仅找到了人类解放的现实可能性,同时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人类解放;《论犹太人的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青年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3-0018-03

1844年2月,青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的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简称《问题》和《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问题》和《导言》以探索如何走向真正的“人类解放”为中心论点,从人的本质的价值纬度出发,系统阐述了超越“传统解放观”的人类解放思想,探讨了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途径。

一、厘清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实质内涵与内在联系

针对1843年鲍威尔发表的错误言论:犹太人必须放弃其教徒身份,才能得到“政治解放”,从而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在《问题》中未完全否认鲍威尔关于“政治解放”的相关论述,即“政治解放”就是国家在制度层面彻底摆脱宗教的权威,但马克思强调鲍威尔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解放”的实质,混淆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实质内涵和内在关联。

马克思指出问题本身不在于是否为“宗教信徒”,只有对政治本身进行批判才能触及问题的实质。对于政治解放的实践路径,鲍威尔的看法是片面的,他只着眼基督教国家,将问题的原因局限于宗教纬度,把“政治解放”路径局限在观念的制度层面中。马克思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不在于宗教是否存在,而在于厘清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即是否真正脱离神学维度进行“政治解放”。他比较德国、法国和自由北美洲“政治解放”的现状后认为:德国解放的程度最低,仍处在神学批判的维度;法国的解放程度不彻底,原因归结于国家本身的立宪制度,不得已保留宗教的外观;北美自由州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解放,获得解放的北美国家,宗教信仰非但没有消失,而且在尘世间生机勃勃。所以“政治解放”不是以消除宗教为前提,宗教与国家本身并不是一对矛盾。在马克思看来,批判的矛头不能仅指向抽象的宗教,只有剖析国家的实质方能触及“犹太人问题”的内核。宗教只是尘世间“世俗限制”所展现的现象,要将虚幻的“宗教问题”转换为客观的“现实问题”。他认为,神学信仰的存在并不影响国家在制度层面上进行解放,因为宗教存在的缺陷,不在于神学本身,而在于尘世之間。问题不在于犹太教,而在于犹太人所维护的利益与他们所在国家的政治共同体间的对立冲突。国家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纬度,国家在制度上摆脱宗教数百年的控制和影响,神学影响的约束仍旧根植在世俗世界的人心中。马克思基于以上论述,对“政治解放”重新予以明确定位。他认为完成“政治解放”的国家不需要神学作为保障,也就是说,国家作为“真正的国家”而不是作为“基督教国家”彻底摆脱了教义精神的限制。但是,现代国家在政治的纬度上消除了“彼岸世界”的控制,并不等同于全人类都获得最终的解放,也不等同于国家公民彻底摆脱了宗教意识。这表现在政治解放的限度和自身局限性上,即使公民仍旧受到神学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双重压迫,国家也可以在政治领域上独立。一方面,从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来看,国家通过政治解放摆脱了宗教的主导,但人还是会受到宗教观点的约束;另一方面,从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纬度来看,政治国家从国家层面废除私有财产,但是私有财产在观念和世俗生活中并没有消失,这种存在于脑海中的观点反而成为走向最终解放的绊脚石。“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1]。在此,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具有推动最终解放的进步意义。

针对什么是人类解放?如何到达解放的彼岸?马克思认为其判断标准是现实的人能否获得人本质关系的彻底回归。一方面,在政治领域上,国家摆脱了彼岸世界在观念上的控制,使人从信徒转变为公民;另一方面,在现实世界,人归结为独立的人。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都回归于自身,成为“类存在物”,摆脱政治解放所带来的局限性——即人的二重化。马克思认为我们要不断探寻人类解放的路径,就像是犹太人用他们的方式找到了解放的路径——从利己主义的社会原则和现实世界的“神”(利益)的束缚下获得解脱。

二、在实践中探索人类的最终解放

《导言》写于1843年底,其中许多概念已经在《问题》中详细阐述,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哲学和现状的分析,探索人类解放可能性与途径,认为唯有无产者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他运用批判与构建的方法,从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实践批判三个纬度,一步步系统地阐述其人类解放思想。

(一)宗教批判到哲学批判的跨越

马克思在《问题》中阐述,只有消除宗教和世俗中的所有的异化,才能达到普通人的解放,神学的虚幻性根源于世俗的异化。对宗教的清算是探索最终解放的前提,因为具有欺骗性质的教义描绘了一个“颠倒”的世界。必须在人的观念中明确“现实世界”对“彼岸世界”的决定性关系,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2]1。顺着这一逻辑,对彼岸世界的清算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人和世俗异化的批判。马克思不仅认识到彼岸世界的抽象虚假性来源于世俗基础,更进一步将批判从抽象的表象回归于世俗世界。

因此,“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了对政治的批判”[2]2。所以,不能把批判的目光仅聚焦到某一纬度,要对尘世“开火”、对法哲学“开火”、对政治国家“开火”。这种批判从两种意义上进行,一方面,要批判德国的现状即德国的制度,即使德国这种封建政治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却仍然是被批判的对象。马克思认为此种批判高度已经跨越了德国的现状,所以仅仅批判德国的现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要揭露带着神秘面纱的思辨哲学。马克思指出片面地批判德国政治制度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因为没有触及到德国问题的核心。德国虽不处在历史的同时代,但处在哲学的同时代,唯有从现代国家的现实出发,批判问题的根源即为市民社会服务的哲学思想,才能真正地解决德国问题。

因此,批判应从两种纬度交织展开,不仅要在政治领域上批判看得到的封建落后体制,同时也要批判暗藏在制度背后看不到的精神支撑,即黑格尔法哲学。

(二)人类解放的最终方式:实践批判

当批判达到“推翻压迫人的一切关系”的高度,革命就超出了哲学的纬度。解放的路径不能只存在思辨哲学家的观念中,必须深入批判蕴藏在德国政治下的思辨哲学,使哲学脱去其神秘的“思辨”面纱,发挥好科学理论对于实践的能动作用。马克思认为单纯依靠抽象的哲学批判是无法到达理想彼岸的,唯有经过革命性的实践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同时,探寻何以解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不是理论思辨的过程。人类解放这场现实性革命也不应该只在观念中进行,更应该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也就是用革命的方式走向最终解放。“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2]9。马克思在此强调了革命的重要性,理论虽然不能代替实践,但理论引导人民从而转变为有力的武器。只有彻底的实践哲学,才能说服群众即深受压迫的无产阶级,为人类解放的革命提供动力与方向。

三、实现人类解放的条件和载体

德国无产阶级的形成给人类解放带来了胜利的曙光,这个深受压迫的阶级由工业运动人为造成的贫民组成,其队伍在工业运动不断前进、社会的急剧解体和农奴的不断加入中不断扩大,他们贫困得一无所有,具有极其强烈的解放需求。在德国只有这样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阶级才能宣称:“我没有任何地位,但我必须成为一切”[2]13,只有深受私有制锁链压迫的德国无产者才能完成解放任务,点燃群众的革命热情,他们在阶级压迫下永无翻身的机会,唯有打破阶级的锁链,才能获得解放,具有极强的革命精神。

無产阶级的出现,向全世界昭告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出现而日益改变,他们要求否定传统捍卫少数人利益的政治制度,实现人类解放,这个充满革命激情的新兴阶级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实践哲学通过对宗教、旧哲学的否定,在人的解放的高度下解决现实问题,哲学也需要能使理论转换为物质力量的群众即无产阶级。无产者推翻一切旧制度进行革命解放的过程,就是哲学归入现实的过程,无产阶级与哲学需要对方,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

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想要获得最终解放,必须回归“人的本质”。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彻底革命,不仅要批判德国的政治,更要对“笼罩着神秘面纱”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彻底清算。这种批判不是在僧侣和哲学家的头脑中进行,要在现实中进行,哲学必须与现实相结合。马克思不仅超越了传统哲学的高度,以追求人类最终解放作为价值目标,还找到了解放的精神武器(即哲学)和物质武器(即无产阶级)。

四、结语

马克思采用批判和重构的思路,从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三个纬度阐述了人类解放理论,同之前所有旧哲学彻底划清界限。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与现实相统一,人类解放不仅是理论主题更是实践主题。马克思不仅找到了人类解放的现实可能性,同时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他的心脏是无产阶级”[2]16。抽象的理论由此照入现实,成为无产者获得解放的有力武器。

青年马克思的人类解放观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秉持马克思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深化意识形态安全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代接着一代干,为全人类解放,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导言
初中生物课堂导言设计探析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生产与消费关系论供给侧改革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性的双重向度及当代启示
论教学中的导言
设计导言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探究
善用导言和结语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导言式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分析
成功像珍珠,需要沙子的磨砺
校园生活中的尴尬事
序言、导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