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说党史:档案见证建党百年辉煌历程典型叙事评述

2021-10-13刘坤锋陆朦朦王智

档案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档案

刘坤锋 陆朦朦 王智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主题,全民党史学习热潮持续高涨。档案作为承载记忆的方舟,如何用档案讲好党史故事,是档案人关注的焦点。围绕“档案见证建党百年辉煌历程典型叙事评述”,组织档案学和传播学领域青年学者展开讨论。从宏观上评述了档案见证建党百年辉煌历程的叙事主体、方式与形式、视角和主题等,对“沂蒙红嫂”“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和“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等典型叙事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应以档案叙事的客观性,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档案;档案叙事;典型叙事;红色档案;党史故事

Abstract: On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elling the history 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inheriting the red gene' has become a common theme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e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ontinued to rise. Archives are the ark that carries memories. How to use Archives to tell the history 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archivers. Focusing on 'a typical narrative review of Archives witnessing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centuries, ' organized discussions among young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Archives and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narrative subject, mode and form, perspective and theme of Archives witnessing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founding in a macro perspective,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typical narratives of 'Yimeng hongsao', 'Chayashan weixing people's commune site museum' and ' Jiao Yulu memorial hall ',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objectivity of Archives narrative should be used to fight back against historical nihilism.

Keywords: Archives; Archives narrative; Typical narrative; Red archives;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陸朦朦(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档案见证建党百年辉煌历程的典型叙事模式。档案作为能够承载、容纳、拼接与缝合多元历史场景的记忆方舟,能够将具有多元文化基因的受众集聚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至壮大的“发生场域”,通过复活党史人物、还原党史场景、重现党史氛围和唤醒党史情境见证建党百年辉煌历程。总结与归纳档案见证建党百年辉煌历程的典型叙事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档案在传播红色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从叙事主体看,档案见证建党百年辉煌历程的典型叙事应当兼顾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表征着有关党史的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分别代表着从上至下与从下至上的两种声音。通过官方组织动员的各种宣传性叙事文本以及不同社会群体所构建的各种民间叙事文本,能够多重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各个时期的记忆。例如天津市档案馆选派多名青年党员干部骨干走进直播间,以讲述、访谈、互动等方式把零散的档案史料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生动的党史故事便是一种官方组织制作的宣传性叙事文本。而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国家档案局办公室等主办的“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收到各类机构和网民个人报送作品1.4万余件则是典型的民间叙事文本,该活动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追寻先烈足迹”微博话题两度登上热搜榜,阅读量达3.6亿,各短视频平台视频总播放量突破10亿。

从叙事形式看,档案见证建党百年辉煌历程的典型叙事应当重视情感化叙事与多模态表达。档案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纽带,情感化叙事通过提高档案叙事的共情能力,实现建党百年辉煌历程的跨圈层传播,拓展红色档案资源的辐射范围。中央档案馆珍藏的革命者王一飞写给妻子的51封家书,其中“我们的生活是奋斗的,在动的状态中,如庸夫庸妇之终老牖下,寸步不出雷池者,不可能,亦不愿”这段叙述真实展现出动荡岁月中革命理想与静好爱情难以两全的无奈与隐忍,能够引发受众群体的广泛情感共鸣。多模态表达则可以在同一个叙事中并置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符号。在当前短视频成为新的流量生产力和社会表达的主要形态的背景下,图像、视频等视觉化符号成为红色档案传播党史的有效载体。例如东方卫视《时间的答卷》以具体事件、具体人物和鲜为人知的档案文物为故事载体,融合实景再现、场景讲述、跨时空联动等艺术手法,与学生群体同场互动,聚焦年轻态、互动化、趣味化。

从叙事视角看,档案见证建党百年辉煌历程的典型叙事应当关注全球性叙事与地方性叙事。“全球性叙事”旨在强调档案在叙述百年党史过程中的“他者”视角,从全球性档案视角补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历史细节。例如,英国大英图书馆保存着17世纪以来的新闻档案资料,在1949年10月1日之后短短一个月,《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英国主流媒体刊发了100多篇有关新中国的报道,密切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气象。这些宝贵的档案资料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跨越苦难,迎来辉煌的见证。“地方色彩”具有特别重要的叙事功能,它不仅为党史档案的叙事书写提供多种可能性,并且也使地方色彩的呈现为党史档案提供丰富多彩的意义,以当地民众更为熟悉亲切的元素传播党史故事。例如,安徽省无为市依托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渡江第一船”始发地等丰富的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到各镇、社区、学校等地举办“新四军在无为”档案文献展,回望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李贞贞(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话百年,见证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叙事视角开发和利用档案中的党史资源,为讲好党史故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从叙事视角下研究档案见证建党百年辉煌历程,可以从叙事主体、叙事方式及叙事主题三方面展开评述。

第一,叙事主体多元化。讲好党史故事,叙事主体以档案机构为主体,辅以博物馆、纪念馆、媒体机构等,扩大档案影响力。首先,档案机构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媒体机构等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重庆电视台与重庆日报等开设专栏刊登党史故事,联合艺术机构和文艺工作者,通过微电影、广播剧、话剧、电视剧等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公众讲述党史中的故事。其次,发挥高校、企业和公众的力量,将档案内容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可以联合高校、有关研究机构等单位开发馆藏档案资源,编辑以党史学習教育为主题的档案资料。如湖北省档案馆、湖北广播电视台和湖北之声联合推出特别报道《档案里的党史故事》,挖掘红色档案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回望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让“死档案”变成了“活资源”。

第二,叙事方式多样化。多样化的叙事方式能够推动叙事内容与主旨更好地传达给受众,将档案内容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达到广泛传播档案文化和党史故事的效果。在利用档案宣传党史时,除了传统的档案展览、档案网站和讲座外,还可以采用新媒体手段呈现档案叙事,如制作专题微信文章、推送视频和VR互动等方式。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快手短视频平台开通政务号“黄城根下”,与百度百科合作推出1分钟短视频《秒懂70年》,让网络用户在短视频中感受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与辉煌成就。湖北省档案馆专题电视片《赤子之心——100个湖北党史故事》,通过视频呈现和人物讲述的方式,将发生在湖北的党史故事叙述出来。

第三,叙事主题明确化。叙事主题要明确集中,立意深刻且新颖。可以结合纪念日、著名人物、时事热点、节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人物节点、空间节点确定选题。例如以著名人物为叙事主题方面,抗战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其事迹成为党史学习“活教材”,湖北省档案馆为其录制了口述档案,永久珍藏。在以纪念日为叙事主题方面,中国档案报在建军节来临之际刊登《1933年,我军热烈庆祝第一个“八一”建军节》。档案机构要以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为基础,整合开发与叙事主题相关联的档案资料,构建完整的档案叙事场景,增强档案叙事的呈现效果。

许晓彤、王亦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沂蒙红嫂:红色记忆中的女性群像塑造。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沂蒙红嫂”项目学生团队在档案学专业谭必勇副教授的指导下,以“不忘初心跟党走,红色基因共传承”为立意,广泛搜集沂蒙红嫂档案资料,依托融媒体打造了兼具学术性与科普性的党建、科研、实践育人基地,赢得师生一致认可。

聚焦沂蒙红嫂,叙事视角更多元。沂蒙红嫂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革命根据地拥护共产党的妇女群体形象代表。项目团队深入挖掘红嫂做好战争保障工作的事迹,凝练出“爱党、爱军、爱人、爱己”的红嫂精神。突破了关注战场上英雄的惯常叙事视角,聚焦红嫂与后方工作,为严肃的战争叙事增添了一份温情。同时,该项目很好地处理了形象塑造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在全面统计与展示红嫂名单的基础上树立典型形象。既实现了红嫂精神的具象化感知,又使每一位红嫂都被铭记——“沂蒙红嫂”不仅仅是单个突出代表,更是一群“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姑娘、“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妻子、“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母亲……

选材横纵结合,叙事线索更丰富。“沂蒙红嫂”在叙事选材方面将线性叙事及语图互文紧密融合、相辅相成。纵向上,该项目以时间为线索连接沂蒙红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芭蕾舞剧《沂蒙颂》追溯到小说《红嫂》,展示沂蒙红嫂从起源到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过程;回归现实,追问红嫂们的生活现状,并通过采访其后代使红嫂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横向上,项目选材秉承文献资料和口述档案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细化叙事单元,使史实细节互为印证补充,提升内容可信度;另一方面,发挥口述档案在营造叙事氛围方面的优势,增强受众代入感。

发挥融媒力量,传播效果更有效。“沂蒙红嫂”项目采用多媒体叙事,线上线下两手抓,增强了互动感与参与感。一方面,项目团队扎根实地、建设线下场馆,打造“沂蒙红嫂精神记忆”展馆,多次承接党史教育活动与学生实践活动,成为山大学子争相“打卡”的红色文化基地;另一方面,项目团队专门拍摄了沂蒙红嫂精神宣传片,并在多个平台同步宣传,充分发挥线上媒体的传播优势,为活动“造势”,取得了良好反响。

马双双(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文化空间视域下党史档案叙事方式再思考——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为例。文化空间释义。这里采用广义文化空间概念,即把文化空间看作是一种理论依据、一种研究视角,从文化空间的视角来观照、探讨各种文化形式和空间形式,开展各种区域研究(包括都市和乡村),其研究对象不局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物质遗产、自然遗产、村镇、都市,甚至公共文化、江河走廊等领域,既有实体物理空间,也有虚拟空间形式。

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嵖岈山人民公社创建于1958年4月20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成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也是迄今全国唯一现存的公社旧址,占地面积27864平方米,建筑面积7856平方米。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旧址已经完成开发、恢复并可对外开放的区域共有三个部分:办公楼展示区、图片文物展示区和实物展示区。公社旧址内现有5个展厅,历史资料、图片、影像资料1500多件,实体文物3000多件,主要不可移动文物建筑面积达7856平方米,这些文物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見证,既是构筑的实体物理空间,亦是文化空间的集合。这一文化空间完整的陈设留存不仅为革命传统教育的沉浸式体验提供了新颖的场景,还为重构档案叙事方式提供了新鲜的路径参考。

党史档案叙事方式再思考。目前,我国以展览为主的党史档案叙事方式在党史教育和党史宣传层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档案话百年”情境下,档案叙事主体从未停止探索党史档案讲好历史故事的途径和方式的步伐。以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为例,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参照,对党史档案叙事方式有以下思考:第一,以档案馆为存在形式构筑文化空间——新设想。党史档案不是割裂的文本,在特殊情境下与建筑、实物等符号载体相融合将会发酵成完整的、独特的叙事体系;第二,档案馆文化空间构筑的路径——新方法。档案馆文化空间的构筑路径为以党史百年为机遇(叙事背景)、以部门和区域联合为基础(叙事主体)、以党史档案和构造物为依托(叙事客体)、以教育引导为保障(叙事目的)、以大众传媒为指引(叙事媒介),共同营造档案馆文化空间。

刘坤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选好叙事载体,讲好百年辉煌党史——以焦裕禄的藤椅为例。焦裕禄纪念馆中的一件实物档案——一把破旧的藤椅,不仅是镇馆之宝,还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文物。2014年3月光明日报刊发《一把藤椅的述说》,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曾瞻仰了这把藤椅。2021年4月求是网刊发《焦裕禄的那把藤椅》,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县的一次动情回忆:“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 2021年5月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一把藤椅见初心》,再次讨论了这把藤椅反映出的共产党人初心。

这把藤椅有什么特质?为何能成为焦裕禄精神叙事的核心载体,受到如此多的关注?笔者认为作为叙事载体,这把藤椅拥有以下四个特质:一是亲和性。相比文字、图像、讲解等叙事载体,实物叙事载体更直观。藤椅作为叙事载体出现充满亲和性,瞬间拉近了焦裕禄与参观学习者的距离。二是独特性。这把藤椅是一把被反复修补、非常破旧的藤椅,藤椅的右侧还有一个大窟窿,决定了这把藤椅与其它藤椅不同,具有唯一性。这把藤椅由忍受巨大肝痛的焦裕禄亲自塑造,承载的是焦裕禄精神的独特性。另外,破旧的藤椅还与焦裕禄县委书记的身份形成强烈的反差,引人深思。三是故事性。这把藤椅藏着三个真实故事。第一个故事:焦裕禄以藤椅右侧为支撑,用茶缸或棍子等硬物顶着肝部痛处,久而久之藤椅被顶出一个大窟窿。第二个故事:焦裕禄曾亲自修补藤椅,还表示坐在破椅子上也能革命,不改变灾区面貌和群众困难生活,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是危险的。第三个故事:焦裕禄在这把藤椅上为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打下提纲。四是象征性。这把藤椅右侧的大窟窿,无声地述说着焦裕禄在兰考的400多个日夜,见证了他暗中忍受巨大病痛与病魔抗争,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坚定信念。这把藤椅具有多重象征性,不仅象征着焦裕禄未了的心愿,也象征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共产党人精神、象征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常大伟(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以档案叙事的客观性,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洛朗·理查林认为“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

随着叙事学和叙事理论的发展,叙事研究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如将历史叙事等非虚构性的叙事类型纳入叙事学研究视野、关注叙事结构与意识形态及社会历史语境的关联、注重跨媒介叙事和跨学科叙事的研究等。在此背景下,叙事理论被相关学者引入档案学研究,并围绕档案历史叙事、档案空间叙事、档案叙事与记忆建构、档案叙事与公众赋权以及叙事理论在档案领域的应用等问题具体展开。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叙事客观性的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愈演愈烈,甚至出现否定历史发展过程、否定民族文化、否定民族精神、否定一切历史的思想倾向。档案叙事的客观性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这就要求档案部门注重档案叙事的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取向性,坚持档案叙事的“求真”诉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引领。通过促进档案开放利用、创新档案叙述表达方式、强化档案叙事的舆论引导等方式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真正实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整理者单位:刘坤锋、王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陆朦朦,浙江传媒学院 来稿日期:2021-06-20)

猜你喜欢

档案
档案工作的创新服务势在必行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探讨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拓展节能档案数字化利用的探索
刍议供电单位档案管理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