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因子F XII 46 C→T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研究

2021-10-13田孟茶陈雅斌吴聪莲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等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

田孟茶 陈雅斌 吴聪莲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地缺血、缺氧所引起心肌坏死,属于冠心病重要类型和严重状态。目前研究认为AMI的发生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年龄、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常见危险因素外,ApoE的E4等位基因、HIF1a的rs2057482位点多态性也可促进AMI的早发[1]。部分凝血因子的基因多态性也已经被研究证明与AMI的发生存在相关性[2-3],其中凝血因子XII(coagulation factor XII,XII)启动子区第46位核苷酸C→T(F XII 46 C→T)的基因多态性研究亦见少量报道,但研究结论却并不相同[4-7]。刘媚娜等[5]提出该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种族、地域上的差异,因此,为了研究本地区F XII 46 C→T基因多态性与AMI是否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对72例AMI患者的F XII 46 C→T基因多态性及血浆FⅫ活性(F XII activity,F XII:C)水平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8年9月—2020年3月就诊于医院心内科,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6],临床确诊为AMI的患者72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33例,年龄31~91岁,平均年龄(61±12)岁。所有病例均排除肝脏疾病、血液病等与凝血因子相关的疾病。并选取同时期就诊于我院体检中心,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各项表征均正常、无动脉斑块,无心血管、肝脏、血液病病史,性别、年龄和疾病组相匹配的体检人群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59±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注通过。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疾病组均在初诊未用药前及健康对照组体检当日采集静脉血,采用0.109 mol/ L枸橼酸钠1:9抗凝,充分颠倒混匀后,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5 min。上层血浆用于F XII:C水平的检测,下层血细胞用于DNA提取,检测F XII 46 C→T基因多态性。

1.2.2 基因多态性检测 使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按照说明书提取外周血DNA。引物序列:上游5′-CCCACAAACTCCCAACTTTCCG,下游5′-CCCCGTTGTCTTCTTAAGGCC。PCR扩增:95 ℃预变性5 min,95 ℃变性30 s,64 ℃退火30 s,92 ℃延伸30 s,总共进行30个循环。所得扩增产物用直接测序法进行DNA测序。引物交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Taq酶由日本TaKaRa公司提供,PCR扩增仪为德国 Eppendorf公司产品。PCR扩增产物送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1.2.3 F XII:C水平的检测 在Sysmex 7000 全自动血凝仪采用一期凝固法进行F XII:C的检测。仪器所用试剂均为原厂配套,且均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每次标本检测前均进行质控,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可进行标本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基因型分布采用遗传平衡(Hardy-Weinberg)定律检验。χ2检验用于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正态性分析显示F XII:C水平数据为正态分布,因此用(±s) 表示,两组间水平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基因型之间水平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遗传平衡(Hardy-Weinberg)定律检验

AMI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遗传平衡(Hardy-Weinberg)定律检验,符合遗传定律平衡(χ2=1.241,P=0.265),具有群体代表性。

2.2 两组 F XII 46 C→T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的比较

F XII 46 C→T基因多态性中CC、CT、TT基因测序图见图1(a-c)。两组F XII 46 C→T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见表1,结果显示AMI组患者的CC基因型百分频率明显低于CT基因型和TT基因型。但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三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2.362,P=0.307)。等位基因频率比较,两组之间C、T基因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340,P=0.126)。

图1 F XII 46 C→T基因多态性测序图

表1 AMI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F XII C46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比较 [例(%)]

2.3 不同基因型F XII:C水平的比较

AMI组各项基因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且AMI组内CC基因型F XII:C水平,均高于CT基因型和TT基因型(tcc,CT=13.039 1,Pcc,CT=0.009,tcc,TT=14.305 0,Pcc,TT=0.002),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 之间则无明显差异,tCT,tt=1.669 2,PCT,tt=0.322。

表2 两组不同基因型F XII:C水平(±s)

表2 两组不同基因型F XII:C水平(±s)

注:*表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表示在组内与CC基因型比较,P<0.05

组别 CC CT TT 合计AMI组(n=72) 118.60±18.17 70.92±24.76#63.77±26.61#67.08±27.58*健康对照组(n=50) 95.90±10.89 84.38±6.95 66.89±11.99 77.08±14.67 t值 7.897 9 3.738 8 0.775 5 2.347 8 P值 0.000 0.000 0.000 0.021

3 讨论

F XII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原[8],是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必须的凝血因子,对于机体凝血过程和纤溶过程十分重要,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缺乏F XII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显著延长,但是在临床上并不会引起明显的出血倾向,相反有发生血栓形成的危险[9]。其基因启动子区第46位核苷酸存在一个常见的多态性C→T(F XII 46 C→T),已被证明与较多血栓性疾病存在相关性[10-11],与AMI的相关性亦有少量研究报道[4-7],但研究结论在不同种族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因此,为了明确本地区F XII 46 C→T基因多态性与AMI是否存在关联,为本地区的临床诊疗提供研究资料,本研究对72 例AMI患者进行了基因测序分析。

研究显示,AMI组与健康对照组的F XII 46 C→T基因野生型(CC)频率均低于突变杂合型(CT)和突变纯合型(TT),两组均以突变纯合型(TT)为主要基因型,占比分别为72.22%和62.00%。该研究结论和刘媚娜等[5-6]研究结论一致,但有研究显示,2 615例欧洲人群中却以野生型(CC)为主要基因型,占比57%,高于CT和TT基因型总和(43%)[12]。说明F XII 46 C→T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的种族、地域差异:在中国该基因位点易发生C→T的突变,基因型以纯合突变型(TT)为主要基因型。另一方面,AMI组与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C、T等位基因频率上两组亦没有差异。因此研究认为本地区F XII 46 C→T的基因多态性与AMI无显著相关性。该结论亦和刘媚娜等[5]研究温州地区、云南地区AMI和F XII 46 C→T基因多态性,得出“二者无显著关联”的结论一致。

AMI组F XII:C水平总体低于健康对照组。同时,在不同基因型F XII:C水平的比较中,可见AMI组内CC基因型F XII:C水平高于CT基因型和TT基因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CT基因型与TT基因型之间F XII:C水平无差异。研究认为F XII 46的C→T基因突变会降低F XII:C水平,有可能进一步导致纤溶活性下降,通过影响凝血和纤溶过程而促进血栓的形成,或可能是AMI发生的原因之一。在既往研究中有学者指出F XII活性降低是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12],因此本研究还有待于扩大标本量,收集更多的临床数据,进一步研究F XII:C水平与AMI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F XII 46C→T基因多态性与AMI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但F XII 46的C→T基因突变有可能降低F XII:C水平,成为促进AMI发生的因素之一。

猜你喜欢

等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亲子鉴定中男性个体Amelogenin基因座异常1例
广东汉族人群D18S51基因座等位基因分型现象分析
广东汉族人群Penta D基因座off-ladder稀有等位基因分析
WHOHLA命名委员会命名的新等位基因HLA-A*24∶327序列分析及确认
马铃薯cpDNA/mtDNA多态性的多重PCR检测
蒙古斑在维吾尔族新生儿中分布的多态性
西安地区育龄妇女MTHFRC677T基因型分布研究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Ⅴ.表型选择与基因型选择
CYP3A4*1G基因多态性及功能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