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新生的适应性焦虑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分析

2021-10-13塔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焦虑症室友新生

塔光

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使我们积极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充满热情的去解决生活困境,较好的适应新的环境,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二胎政策的到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医学生的培养,但近些年来,休学、退学、自杀等在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出现,引起社会各界重视[1-3]。尤其是医学生,课程繁多,需长期知识积累才可融会贯通,需要学习的时间更长,对于专业素质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担忧、厌倦学习的情绪。为改善此种现状,缓解医学院校新生适应性焦虑状况,提高对新环境、新群体的适应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选择医学院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焦虑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解决措施。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1 问卷调查与分析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19年9月—2021年9月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共选择50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该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适应性焦虑影响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

1.2.1 影响因素分析 选择《大学生心理适应性测量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和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长春中医药大学不同专业的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学生性别、年龄、新环境适应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是否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等内容。由学生进行自主填写,填写完之后收取500份调查问卷。对所有学生适应性焦虑状况进行分析。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无紧张、压抑感,觉得很轻松,心情舒适;与室友、身边同学很快可融为一体,主动与别人沟通;对于新的学习方式很快可接受,并觉得在学习中毫无难处;则视为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强。否则,则为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不强。

1.2.2 焦虑症患者的干预对策 500名学生中,焦虑症者共80名,按照随机数字法将焦虑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试验组),每组40名,对照组男性22名、女性18名,年龄20~23岁,平均(21.50±2.18)岁;试验组男性21名、女性19名,年龄19~23岁,平均(21.00±2.16)岁;分别实施以下干预方式。

1.2.3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 以开展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根据所分析因素,给予对应性心理干预:环境方面:鼓励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适应能力,面对新的环境应保持冷静,接受不同的环境变化,积极融入新的集体,尽快适应校园环境。人际交往因素方面:告诉学生应和平相处,面对不同的生活习惯应学会接受。学业方面:教师应适当改变授课方式,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对于不懂知识点,及时请教授课老师,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2.4 试验组实施常规干预结合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常规干预与对照组相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1)设置辅导方案:选择2名辅导老师及2名优秀学生代表,设置心理辅导方案,学生已经过专业培训,方案中主要以新生的适应力为重点,设置各个环节,主要包括成员之间进行互动、调整认识、放松训练、音乐疗法、训练自信心等方法,设置主题主要包括环境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应对压力措施、职业生涯规划等,主要包括8个单元,心理辅导课程连续为此4周,每周一次,每次2个单元,在2个小时内完成。第一周活动主题为“缘来识你”“敞开心扉、探寻自我”;活动目标为了解活动目的与意义、促进小组成员尽快认识,了解内心状态,提升心智,探索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呼吸放松法;活动内容为“人际互动滚雪球”。第二周活动主题为“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解读情绪、转换心情”;活动目标为客观的认识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观念,掌握渐进肌肉放松法;活动内容为“我是谁,给自己画像”“辨识情绪、认知重建”。第三周活动主题为“化解压力、放松入静”“培养自信、走向成功”;活动目标为学会自我减压、掌握想象敏脱的方法、培养成员树立自信心、学会赞赏与拒绝别人,学会使用积极语言进行暗示;活动内容“想象敏脱、冥想松弛练习”“自我肯定练习”。第四周主题“与人合作、共同进步”“我的未来不是梦”;活动目标为加强成员间合作意识,培养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勾绘大学蓝图,总结活动成果;活动内容“同舟共济”“我的大学规划书,合唱《明天会更好》”。(2)方案的实施:首先,对主题进行探讨,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互动。其次,组员之间根据主题设定的活动进行演练、热身。然后,组员之间进行互相交流、讨论,讲述自己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感受与心得。最后,由实施方案者对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工作,并启发成员进行思考与后续自我训练,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进行互动反馈工作。

1.3 观察指标

分析焦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与干预满意度。

焦虑评分判定标准:根据焦虑自评量表,共24项,每项0~4分,得分简单相加得出粗分,粗分×1.25为标准分,50分以下表示患者无焦虑症状,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70分以上:重度焦虑[4-6]。

抑郁评分判定标准:根据抑郁自评量表,53分以下表示无抑郁,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3分:重度抑郁[7-9]。

睡眠障碍评分判定标准:根据睡眠障碍评分量表,共23项,7个指标,每个指标0~3分,简单相加为总分,分数越高患者睡眠质量越差[10-11]。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行统计学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500名学生中,焦虑症80名,420名无焦虑症,焦虑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人际交往因素、学习模式因素。具体见表1。

表1 焦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2.2 比较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评分

在80名焦虑症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名。干预前,试验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评分(分,±s)

表2 比较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评分(分,±s)

组别 例数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睡眠质量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58.5±2.2 51.0±1.0 57.6±2.1 53.6±1.1 11.3±2.2 5.7±0.5试验组 40 58.2±2.0 48.2±0.5 57.2±2.0 50.3±0.8 11.1±2.0 4.8±0.2 t值 - 0.71 17.70 0.97 17.15 0.47 11.81 P值 - 0.477 0.000 0.332 0.000 0.635 0.000

3 讨论

大学生由于新进入大学校园,对其学习环境、身边同学、老师等都不了解,并且存在不同的生活习惯,导致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并且医学类学院课时安排繁多,课外活动相对较少,人文关怀类课程较少,疏忽了对医学院新生的生活关怀,使其产生陌生不适感,严重学生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对社交产生回避心理,不利于人际交往[12-14]。通过分析,发现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人际交往因素、学习模式不同都会引起医学院校新生产生适应性焦虑状况。(1)环境因素方面: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意味着需独立生活,独自面对校园环境、室友、同学、老师等,心理会产生紧张感,学生宿舍条件一般、硬件设施较差等,都会使其产生厌烦情绪。学校应通过开展讲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减少就业问题带来的压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室友、同学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形成活泼开朗性格,面对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压力。(2)人际交往方面,多数大学生面对新的校园环境、宿舍环境,需适应新的环境与朋友圈,与室友共同生活,但多数室友之间生活习惯会不同,导致出现许多摩擦,个别学生会因此出现孤立感、被排斥感,长期形成自卑、抑郁状态。学校通过举办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应以积极心态面对所需加入的朋友圈、生活圈、师生圈,提前做好准备,告诉自己住宿生活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积极主动与室友接触。(3)学习模式方面:大学学习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学生需要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学生与教师见面次数少,沟通少,教师授课方式较快。学校应设立课程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新生应树立自主学习理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从学业方面增加自信心。为进一步探讨影响校新生焦虑状况因素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应用价值,本文作者选择80名医学院校新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试验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对其进行针对性解决措施,可显著降低医学院校新生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改善睡眠状况。

猜你喜欢

焦虑症室友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猪一样的室友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还有梦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我就吃一点
考前紧张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