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
2021-10-13王尚源
王尚源
(夏邑县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商丘 476400)
脑卒中偏瘫为常见肢体功能障碍,数据显示,14%~39%的患者在步行过程中会出现跌倒,其中有10%~25%的患者会出现严重后果,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患者心理负担[1]。康复训练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手段,虚拟现实康复训练是近年新型技术,利用传感器技术,通过监测患者身体运动,采用视觉、听觉刺激,借助“输”或“赢”的成绩刺激,能增加患者康复趣味,最大程度减轻抵触心理,激励患者持续训练,且取得一定效果,但临床也有部分患者康复效果不理想[2-3]。本研究选取夏邑县人民医院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旨在分析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女19例,男25例,年龄49~75岁,平均(62.17±6.23)岁,脑卒中类型为脑出血13例、脑梗死31例;偏瘫部位为左侧20例、右侧24例;观察组(44例)女18例,男26例,年龄49~76岁,平均(63.25±5.97)岁,脑卒中类型为脑出血15例、脑梗死29例;偏瘫部位为左侧21例、右侧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研究经夏邑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等检查确诊为脑卒中;②首次发病;③单侧肢体偏瘫;④生命体征平稳;⑤无精神、意识障碍;⑥语言、视听功能正常;⑦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脑部器质性损伤史;②肢体痉挛;③严重疼痛;④关节脱位;⑤心脏起搏器植入;⑥其他原因所致运动功能障碍。
1.3 康复方法
1.3.1对照组 接受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分别选取STABLE系统中“小径遭遇”“城市驾车”和“驾船”3种训练程序,持续训练4周。(1)小径遭遇。患者脱鞋或戴好鞋套后站立于侧立板中间,呈双脚与肩同宽样。患者双上肢前伸,与肩部同高,Bobath式握手。双手手背上分别固定能被摄像机捕捉的球形标志物,虚拟技术下设置背景为一条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的森林小径,嘱其行走,过程中用健侧手带动患肢击落迎面而来的飞鸟、蚊虫,在肢体平衡下尽量多击中,还可增加场景干扰视觉,加大游戏难度。(2)城市驾车。患者脱鞋或戴好鞋套后站立于侧立板中间,面向屏幕,呈双脚与肩同宽样,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虚拟技术下设置背景为城市公路上驾驶汽车,由患者控制汽车通过城市道路,过程中避开周围汽车、红绿灯停驶、转弯等,速度由人体压力中心前后移动控制,尽量在规定时间内行驶最远距离。(3)驾船。患者脱鞋或戴好鞋套后站立于侧立板中间,面向屏幕,呈双脚与肩同宽样,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虚拟技术下将场景设置为大海,海面上有21个浮标球、少数岛屿,患者控船沿浮标球上方箭头指引路线航行,前后移动控制加减速度,左右倾斜完成转弯,根据规定路线完成行程,过程中注意避开漂浮球、岛屿,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终点。
1.3.2观察组 接受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结束后进行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具体如下。取仰卧位,使各肘关节、腕关节、腕指关节呈伸展状态,使用日本松下公司EV2610型局部振动器,将按摩头置于前臂前侧中1/3处、肱二头肌肌腹中部,将振动频率调整为25 Hz,重复进行局部肌肉振动,上臂、前臂分别治疗1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持续4周。
1.4 观察指标(1)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两组治疗前后平衡能力,总分0~56分,得分与平衡能力呈正相关。(2)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其中上肢运动0~66分,下肢运动0~34分,得分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3)手部功能。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手部功能,包括手指主动活动范围、最大伸展角度、最大屈曲角度。(4)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能力,总分0~100分,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
2 结果
2.1 平衡能力和生活能力治疗前,两组BB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BBS评分、BI评分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平衡能力、生活能力比较分)
2.2 运动功能治疗前,两组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均较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功能比较分)
2.3 手部功能治疗前,两组手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指主动活动范围、最大伸展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均较大(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部功能比较
3 讨论
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活动功能的主要方法,但传统康复过程因枯燥乏味、训练强度控制效果不理想等影响,导致患者难以全身心投入康复训练。
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的姿势稳定性训练通过融合感觉干扰训练、双重任务训练两种元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锻炼平衡能力,可明显提高患者前庭觉信息整合、中枢组织能力,促使姿势稳定性提高[4-5]。与传统康复训练相比,更能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和动态平衡功能,但其对患者静态平衡能力恢复效果欠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通过设计量化训练计划,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进度调整,并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刺激患者,能促进患者平衡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能力均高于对照组,手指主动活动范围、最大伸展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均大于对照组。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功能。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通过反复训练患侧肢体,可产生有效的神经突触增强作用,促进运动诱导的神经可塑性提高;康复训练后患者双侧初级运动皮质、同侧感觉运动皮质、运动辅助区皮质均处于抑制状态,振动疗法能有效激活核心肌群,缓解肌张力,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进而能改善肢体活动能力,促进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6-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提高。这主要是因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能增加患者偏瘫侧浅、深感觉输入,从而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