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争议性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创新

2021-10-12倪传焱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民众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互联网在提供交流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提升。对于社会关注较大的争议性事件,需要加强舆论引导。本文通过研究争议性事件的报道特征和舆论特点,寻找引导这类事件舆论的准确途径,旨在为今后争议性事件的舆论引导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争议性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100-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网络媒体信息呈现方式的公共舆论引导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208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传播格局和传播方式不断变革,互联网舆论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众对热点事件的讨论从茶余饭后的餐桌转到了社交媒体平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转变成了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民意表达的自由性不断提醒着各方改变过去的舆论引导方式,变革舆论引导理念。近几年,诸多社会争议性事件的网络舆论也体现着这些改变的迫切性。

二、相关概念

社会争议性事件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涉及公共议题的事件,是指民众尚未达成较为一致性的观点,传播范围较广,涉及公共话题、价值判断、伦理道德等方面,引发社会较大关注和集中讨论的事件。近几年网络讨论较为集中的争议性话题,主要包括贫富差距、教育公平、道德与法律、公序良俗等,如老人跌倒扶不扶、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成为人类的威胁、明星慈善捐款数额争议、婚嫁习俗变迁等。

三、社会争议性事件的媒体报道特征

(一)标题党:博人眼球,夸大其词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为追求更高的点击率和更大的阅读量,在报道争议性事件时,运用大量夸张的标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对新闻报道缺少最基本的、客观公正的立场。

(二)预设立场和标签化报道

由于新闻媒体机构的市场性,其生产的文化产品模式化,传媒话语方式也具有机械化和趋同性的特征。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相似性的报道,媒体在报道这些事件时,预设相关立场,并运用吸引人眼球的“标签”,力求在相关报道的竞争中赢得胜利。

(三)报道内容片面化、碎片化

由于互联网信息发布的匿名性和信息主体的多元化,新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完整和深入,往往从某一个方面入手,进行较为单纯的报道,因此网络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比传统媒体低,发布的信息更容易受到受众的质疑和猜测,导致小道消息和谣言扩散。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和片面化的传播内容在网上肆意扩散,掺杂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新闻影响着人们对争议性事件的准确判断,真假难辨的消息消解着人们对传媒的信任。

(四)“事件反转”损伤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指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1]。媒体的公信力离不开媒体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事件报道主体的多元化,自媒体甚至个别主流媒体的新闻事件报道缺失客观性,尤其是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许多争议性事件甚至出现反转甚至多次反转的情况。

四、争议性事件的网络舆论特点

(一)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化下的信息超载

随着社交平台媒体化趋势的增强,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从传统媒体转变为互联网媒体,从前单一的信息发布机制也转变为“全民新闻”的形式。多元化的信息发布主体使人们能更快速地获取一手资料,也使对信息的管控变得困难重重。

争议性事件由于本身的特殊性,更容易在人群中产生巨大的话题量和超载的多方信息,来源不同且真伪难辨的信息混杂在网络舆论中,使事件的发展变得扑朔迷离。

(二)从众效应下的群体狂欢

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指个人在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下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2]。更有甚者会考虑群体的意见,而对自己看法和意见产生怀疑,即使自己原本的观点、了解的信息才是事实。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互联网舆论中,对于某件事情的网络评价,人们往往最先接受排名前十的评论,并保持与其较为一致的看法,或者直接点赞、评论该观点。随后参与讨论的人又会受到这些评论和点赞的影响,不自觉地与这些观点保持相对一致的想法,由此形成舆论意见的聚集性效果。

(三)话题热度增长快、持续性强

分析近几年社会争议性事件的媒体报道情况,可以发现医患纠纷、老人赡养、未成年人犯罪等事件的报道一直在持续,不仅媒体人特别关注,广大公众也在这些话题的讨论中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

五、社会争议性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一)作为“解压阀”疏导民众负面情绪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复杂的争议性事件在互联网上的发酵会使民众产生不安和不满的情绪。正确的舆论引导不仅可以对相关事件作出必要的解释,还原事件真相,更可以缓解社会不安情绪[3]。网络舆论在宣泄民众情绪的同时,也能成为政府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民众在一个良性的互动平台上宣泄内心积郁,互联网平台也就成了民意的“解压阀”。

(二)掌握舆论主动权

爭议性事件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网络平台上网络舆论的推动,而网络舆论又不断受到各方信息源的影响。如果权威机构不能及时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向民众作出相关事件的准确解释,那么网络舆论很可能向着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因此,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可以及时发现网民意见中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解释和回应,提高舆论引导的效率和准确性,将舆论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政府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当前各级政府部门都在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制度,积极推进网上办公,实行电子化办公,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平台、社交网站、公众号等,实现与民众的24小时在线沟通。这些措施能使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网民的真实感受和多方的信息来源,也能为政府部门各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更好的信息反馈和政策依据。

六、争议性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创新

(一)媒体机构把握好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新闻机构从业人员应把报道事件的客观真相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承担起报道真实、客观新闻的责任。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新闻腐败、虚假新闻等事件不断削弱着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有一些记者在利益的诱惑下,违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罔顾新闻真相,报道虚假新闻。而要让民众呈现出事件的客观真相,首先要确保新闻来源的真实可靠,在海量的信息中鉴别真伪。同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离不开媒体从业人员坚定的立场、正确的价值观。

(二)政府部门坚持信息公开,及时回应

作为权威信息的发布主体,政府部门的信息回应速度和回应内容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争议性事件的讨论方向。许多争议性事件都是由政府部门介入并作出准确回应,澄清事实真相,解答民众疑虑的。因此,官方“发声场”应及时了解舆论方向,公布准确信息,适时介入热点事件,稳定民心。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需要提高舆情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积极建设互动平台,做好舆情监控工作,争取在争议性事件造成较大恶劣影响之前控制事态,还民众以事件真相。

(三)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技巧

第一,培养民间“意见领袖”。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在增加人们信息获取量的同时,也加大了人们辨别信息真伪的难度,使网民迷失在信息爆炸的海洋里。面对纷繁复杂的事件“真相”和“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民众急需能够引导自身的“意见领袖”。这个“意见领袖”不一定是具有官方背景的发言人或者知名的专家学者,而是能够站在民众的视角上分析问题、为民众发声的人。

第二,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把关人”制度。面对海量的事件相关信息,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容易感到选择困难,除了会浪费处理信息的时间,更会使人们产生无所适从的迷茫和对事件真相的迷惑。这样的信息过剩和泛滥不仅影响着网络媒体的可信性,更会对争议性事件的解决造成更大的困难。因此,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把关人”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把关人”不同于传统媒体中的编辑、编导或主编等固定角色,他们可以是网络平台的普通大众、管理员、“意见领袖”等,也可以是政府网络平台的工作人员等。这些“把关人”引导人们积极参與网络讨论,梳理事件脉络,澄清事实真相,辨别网络谣言,帮助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四)网民加强自我约束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应该成为谣言和非理性情绪宣泄的场所。面对争议性事件背后复杂的网络舆论,广大民众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认真鉴别不同来源的信息,去伪存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自觉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七、结语

争议性事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民众的关注度,使政府在面对网络舆论时必须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引导技巧,树立新的服务意识。在这些事件报道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思考,客观报道。既要做好新闻信息的报道员,也要做好舆情的观测者,从而对社会负责、对政府负责、对事件相关者负责。

参考文献:

[1] 莫玉鑫.责任是实现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根本[J].时代报告(下),2012(2):292.

[2] 吴尚全.传统主流文化形成机制初探[J].魅力中国,2009(36):18-19.

[3] 李晓芬.网络舆论对突发事件的影响及其引导[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3):164-166.

作者简介:倪传焱(1987—),女,江苏南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论引导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媒体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