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原则遵循与现实指向
2021-10-12马鑫
摘要: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变革的实践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舆论工作基本原则。这其中,以党性、人民性为核心的理论原则与以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体的实践原则,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百年传承的原则遵循。在以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促进社会共识、实现民族复兴使命的现实指引下,全面系统地梳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脉络、总结成功经验,对于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筑新闻舆论工作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工作;基本原则;现实指向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001-05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可以说在党成立之初就和新闻舆论这根“笔杆子”紧密结合在一起。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作为“笔杆子”的新闻舆论工作,为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无可比拟的强大动员功能和宣传功能。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形式和途径虽然发生了深刻变化,信息共享、多维立体的发声结构也逐步取代了单向度的信息传输模式,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蕴含的基本原则、思想精神并没有被时间磨灭,反而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日益展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望历史,追根溯源,研究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探寻其背后的价值指向,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需要,更是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一、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理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确定了根本方向,也为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基本遵循。这其中,党性和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贯穿于党的百年新闻舆论工作中,成为其得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理论来源。
(一)“党管媒体”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1]党性原则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是新闻舆论工作中党的思想意志、政治原则和领导方式的集中体现,是新闻舆论工作最根本的指导方针。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在党诞生之前就已经扎根于党的早期领导人的头脑中。1920年,陈独秀领导众多崇尚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才俊在上海秘密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6月又与李汉俊等人共同商讨成立党组织,并与李大钊商定将“共产党”作为党组织的名称。在党组织结构基本确定后,陈独秀通过信件和电报等形式积极指导、推动全国各地党组织的成立。在早期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工作的过程中,李大钊、陈独秀等党的早期领导人以新闻舆论阵地为依托,公开号召广大工人阶级行动起来,积极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斗争,为唤醒广大工农群众的阶级意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广大人民群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之后,《劳动界》作為面向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刊物问世,标志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正式诞生。党的早期领导人在此过程中充分贯彻了列宁的“办报建党”思想,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也在这一时期初步体现。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形式、方法、原则进行了初步探索。在其第二部分“宣传”中规定:“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委员会的监督。”[2]这些条文首次明确了党对媒体的全面领导,为之后党领导新闻舆论工作确定了基本原则和工作基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在同各种封建势力、帝国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反动派的斗争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党性原则更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942年,《解放日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进行全面改版,在其社论《致读者》中提出党报、党刊之所以存在,目的在于贯彻党的路线,宣传党的主张,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使党的工作立于不败之地,“以此来贯彻我们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3]。可见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性质、作用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深化。党性原则不仅受到了全党的高度重视,更是作为根本原则确定下来,成为指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方向的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壮大,围绕党的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同向发力,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传达、为重点领域工作的有效开展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边疆地区人民不熟悉党的领导、政策落实困难的情况,邓小平指出“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4],主张以党媒带政策,以党的新闻舆论机构为先锋,推动党的政策方针深入群众。这一主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边疆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媒介传播形式的重大变革、网络空间的深层次发展以及国际舆论斗争的加剧,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作出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深刻阐述,他强调,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坚持不懈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5]。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不仅贯彻了长久以来坚持“党管媒体”的根本原则,更在新形势下回答了为什么坚持党性原则、如何坚持党性原则的重大问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党管媒体”坚定了信心。
纵观党的百年新闻舆论工作,党的领导成为中国特色新闻舆论工作一以贯之的独特优势和优良传统,无论主要矛盾如何变化、媒体格局怎样调整,“党管媒体”的党性原则始终得到坚定不移的贯彻和执行,推动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在壮烈的革命斗争中脱颖而出,为党的各项事业的成功提供了坚强的舆论护盾。
(二)人民性为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价值指引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6],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自诞生起就以呼吁贫苦人民的解放为己任,同时也正是在与人民群众的紧密结合中才获得强大的动员力和号召力。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刻关切,他们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食则同席,寝则同榻”,充分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生活。同时,积极创办报刊,呼吁广大工人阶级和贫苦人民团结起来奋起反抗。上海的《劳动界》、天津的《劳报》、湖南的《劳工》、广州的《劳动者》,这些报刊為呼吁底层劳工的解放,团结社会底层力量发挥了强大的宣传作用。
可以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以人民性为根本的群众路线是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中逐渐确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生机活力,能够不断吸收新鲜的革命血液,很大程度源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7]的群众路线。即便辗转多个革命根据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能够根据不同的革命形势、不同地区群众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不断从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创新和完善,不仅注重从内容上唤醒群众的阶级觉悟,而且在形式和方法上也不断贴近群众。1937年,《中宣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中的第四条指出:“各地党报文字,要力求通俗简洁,不仅使一般干部容易看懂,而且使稍有文化的群众也可以看。”[7]在此之后,这一理念得到充分贯彻和执行。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边区小报》力求成为一张“识字少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听得懂”的通俗小报,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咱们的报”。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闻舆论工作的探索中形成的群众路线,为政策的有效传达、群众基础的巩固以及实现党内外的团结统一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性的工作导向得到进一步明确。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知识水平不高、识字率低的现实情况,胡乔木大力推动报刊的改进工作,从通讯员、读报组入手,推进新闻体制改革,深入基层解读党的政策,充分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以此建构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新闻沟通网络,使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真正成为党和人民沟通的桥梁纽带,完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后,电视、电影等新兴媒介形式在普通民众中普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积极顺应变化,改进宣传条件,大力推动宣传工作的现代化,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新闻作品,提高群众的思想水平。《中央宣传部关于三中全会以来的宣传工作向中央的汇报提纲》中指出,我国的宣传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因此“国家要逐年增加宣传、文化事业的经费”。在此基础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新闻宣传事业不同于西方以牟利为目的,是为人民提供服务的,由此确定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主攻方向,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原则
纵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百年历程,虽然经历过艰难曲折,但始终能够及时调整前进的方向,着眼于最主要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推动理论与实际结合。这其中,实事求是的行为准则、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核心的舆论监督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实践中探索的成功经验,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长期以来严格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保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先进性的行为准则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承担着反映社会存在的深刻任务,因而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就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针对中国农村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实践相结合。针对当时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存在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空洞的口号、死板的文字一股脑灌输给群众的教条主义倾向,进行了深刻调整。1932年,在《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中,张闻天提出要大力改进宣传鼓动的内容和方式,要采用老百姓看得懂的文字表达。他认为,宣传鼓动的形式不能局限于传单和小报,戏曲、图画、唱歌都是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的好方法。毛泽东提出,党的舆论宣传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宣传标语和鼓动口号。这些主张既符合当时革命实际的传播要求,更充分展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随着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中国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转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紧跟形势,积极转变宣传方向,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中央为转变目前宣传工作给各级党部的信》中,党中央提出,“必须以最痛切、最警惕的宣传去指出亡国灭种的大祸已经近临在全中国民众的头上”[3],主张将反抗日本侵略开展民族战争的宣传摆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第一位。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中深刻剖析国内主要矛盾,率先实现舆论转向,为争取民主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民族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艰巨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响应号召。1951年,《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决议(草案)》充分阐释了向群众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并对具体的宣传方法展开了详细论述,为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发挥了强大的宣传作用。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后,一方面,面对党内党外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对党内报刊、领导班子以及编辑队伍进行全面整顿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新闻舆论从业者的思想教育,重塑党的新闻舆论阵地的政治信念。另一方面,面对国外派驻记者日益增多,外国媒体对我国新闻机构渗透日趋严重的问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恪守实事求是原则,着眼于主要矛盾,不断推动报道方式、新闻内容改革。中宣部在《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详细论述了新闻工作改革的要求,提出“要求对国外的报道力争主动权,同外国新闻机构争雄”[7]的主张。这一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着力于清除党内自由主义思想,改造社会不良风气,而且意识到新闻舆论工作在国际舆论斗争、国际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在此之后,党的新闻舆论机构不断开设国际板块、开辟国际舆论阵地,为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以及新时期大国形象的塑造贡献了巨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于时代发展全局,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媒介的深刻变革,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立足实际,与时俱进,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轨迹,找到变化后新的立足点,在推动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转型过程中,贡献了许多符合时代需要的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开辟了光明前景。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核心的舆论监督,是保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纯洁性的强大武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高度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方法,将其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核心观念贯穿始终。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方法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报纸杂志出现的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匮乏的情况,《中央宣传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报纸杂志的指示》关于宣传内容的第三条明确指出:“要善于使用批评的武器,表扬各种工作中的成绩,揭发其错误。”[3]这为改进报刊内容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此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方法在延安整风运动以及党的各种重要会议中也多次被提及。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工作方法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5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明确了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为了充分落实这一工作方法,中央提出应在党内和人民中进行全面教育。一方面,要使党员干部认识到在报刊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增进民主团结、扩大群众基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这一工作方法对加快社会民主化进程、推动社會进步的重要作用。同时,党中央进一步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方法的性质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指明了在报纸刊物上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有原则性、建设性、与人为善的批评,而不是反对党的领导,破坏民主团结的批评。这一决议,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中以中央名义发布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专门文件,确立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以批评与自我评判为核心的舆论监督工作的总基调,为人民群众利用新闻舆论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提供了根本方法。至此,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上运用舆论监督。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舆论监督这一概念,此后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核心的新闻舆论监督成为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随着各类都市媒体、网络媒体不断涌现,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层次、立体化的发展趋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通过媒体分众化、资源整合化对新闻机构、舆论资源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同时以更加健康的心态对待舆论监督,加强舆论导向,不断提升与各种媒体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舆论引导格局,为新时代党的舆论监督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舆论监督的内涵、地位进行了进一步论述。他指出,要将舆论监督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充分发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党的新闻工作要通过舆论监督实现真实的报道,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实现在民众中最广泛的传播。同时,舆论监督要充分明确其责任和义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工具,而不是造成社会混乱、负能量聚集的平台”[5]。
三、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的现实指向
任何理论最终都应指导实践,服务于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立足于时代之巅,在百年砥砺前行中汲取成功经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支撑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磨炼,在极其恶劣、被动的条件下与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舆论战争,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充分认识到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对于维护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发挥的重要作用。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在舆论战场的多方面打压,如何扭转在国际舆论中的被动地位,向广大人民群众发出自己的呼声,从而争取不同党派、底层人民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首要问题。1942年,在《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中,邓小平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新闻舆论与文化领域的全方位渗透和蛊惑,以及在教育方面的奴化政策,坚定地提出要与敌人进行最激烈的思想战,要向广大战士以及人民群众开展最深刻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他指出,我们的军队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建立血肉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从而为人民军队提供广袤且深厚的群众土壤。可以说,抗日战争时期,在夹缝中生存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军事战争中给予了敌人最沉痛的打击,在暗潮汹涌的舆论战争中同样发挥了巨大力量,在被重重包围的舆论斗争中,党的舆论工作就像一把尖刀直指敌人心脏,给予了敌人最沉重的打击。如果没有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艰苦的新闻舆论斗争,没有党不竭余力的舆论宣传,难以想象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民族意识将会面临何种灾难。同样,在解放战争中,面对国民党长期占领新闻舆论制高点的局面和其在舆论战场上的全方位封锁,中国共产党积极肃清党内资产阶级思想,巩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利用报纸、宣传册以及文艺作品,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揭露国民党的丑陋面孔,从而不断提升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正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舆论斗争中,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得以真正成长,也正是在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发挥的巨大作用。
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遏制中国发展,西方国家或将重新拾起本应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冷战式”的意识形态斗争武器,在各个领域、各个敏感问题中不断诋毁、诽谤中国,妄图在中国掀起“颜色革命”,以此动摇党的领导,扰乱社会秩序,从而趁机攫取利益。而作为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舆论工作开展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党的执政之基、关系我国的立国之本。“新闻舆论阵地没有真空,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必然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占领。”[8]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格局、新形势,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不仅要守好原有阵地,还要积极地在互联网、自媒体中开辟出一块坚强的红色阵地,从而保证包含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到人民群众中,使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真正成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支撑。
(二)“以沟通促共识”的意见整合作用,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独特属性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联系党和人民、政府和人民、国家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信息融通的特殊平台,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独特属性。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新闻舆论工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群众中实现广泛、有效传达,以及为人民群众意见的有效反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下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与西方自由主义新闻体制相区别,根本在于要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为谋求社会共识、凝聚共同体信念的坚强载体,要走出原有工具性角色,担负起团结社会成员、参与国家治理的平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9]。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艰难的转型时期,在“两个大局”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和阻碍,一方面,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毅然决然承担起传达人民心声、反映群众意见的重要作用,勇于同侵害人民群众权益的腐败、黑暗行为作斗争。同时,要真正落实人民群众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主体性地位,将新闻舆论的焦点更多地聚焦到人民群众,深入细致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将人民群众的感人事件、奋斗精神传递到整个社会中,为凝聚社会共识、构筑民族精神发挥巨大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过程中,面对互联网与人民群众生活的深度融合和信息传播媒介的深刻变革,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切实转变发展党的新闻媒介的传播形式,进一步筑牢舆论阵地,从而赢得国际舆论战争胜利。为此,作为奋战在舆论斗争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及领导机构,要持续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构筑坚固的思想武装;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系统学习互联网、新媒体的运行规律和传播规则,充分掌握全网络、融媒体传播手段,以此抓住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轨迹,找到变化后新的立足点;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宣传水平,在理论上、口头上、笔头上下足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调查能力,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及时且充满艺术地传递给人民群众,用最好的笔法和能力书写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书写人民的心声,把人民群众最真切的呼声反映给党,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开辟光明前景。
(三)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0]新闻舆论工作始终为实现这一使命不断贡献力量。回溯百年党史,党的先驱者为办好党报党刊,为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意识播撒到群众心中,呕心沥血、亲力亲为。蔡和森在担任《向导》主编时,为揭露帝国主义的黑暗行径和各派军阀的罪恶统治,先后撰写160多篇文章;为唤醒底层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动员劳苦人民团结一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宣传、动员作用。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邓小平主抓的《红星报》、国共谈判时期周恩来亲自主持重庆的《新华日报》……这些领导人紧紧抓住新闻舆论工作这根“笔杆子”,充分发挥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为促进民族意识觉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继续义无反顾承担起百年传承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推动构建使命型媒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切实履行媒体使命,深入总结新闻舆论工作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脉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规律,在借鉴世界新闻舆论工作的成功经验的同时,持续探索中国特色新闻舆论工作的新道路、新方法,切实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堅实力量,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在100年的砥砺奋进中,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已由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成为中国共产党这艘伟大红船在时代征途中乘风破浪的强大舆论引擎。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党的新闻舆论事业要继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好新闻舆论的红线,守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命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舆论事业开辟光明前景,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人民出版社,2021:331-332.
[2]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325-326.
[3]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361-362,1199-1200,264-265.
[4]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72-73.
[5]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1-183,46-47.
[6]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9-20.
[7]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选编(1938—19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15,136-137.
[8]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21.
[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3-194.
[10]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1-72.
作者简介:马鑫(1997—),男,内蒙古包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