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脊止痛汤结合夹脊穴埋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型)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21-10-12马雪梅韩浩静

中医药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阻型夹脊强直性

马雪梅,韩浩静

(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强直性脊柱炎为临床常见病,该病侵及中轴关节,属于慢性炎症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0.3%~0.4%,其病程不可逆,且致残率较高,20%以上患者可能出现残疾,危害严重[1-2]。目前该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初步认为与内分泌、环境、遗传、免疫、感染等相关,早期症状为晨僵、膝背关节疼痛、脊柱活动受限、发热等。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多采取药物治疗,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柳氮磺吡啶片治疗该病效果显著,临床应用广泛[3-4]。中医学将强直性脊柱炎归于“痹病”范畴,治疗方法多样,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相关报道较多[5-6]。强脊止痛汤、夹脊穴埋线均可积极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症状,故笔者采用强脊止痛汤结合夹脊穴埋线治疗46 例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型)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9年5月—2021年1月收治的93 例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46 例,男性17 例,女性29 例;年龄(49.23±2.12)岁;病程(2.12±0.34)年。观察组47 例,男性18 例,女性29 例;年龄(49.11±2.11)岁;病程(2.05±0.35)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7]。患者下腹持续疼痛3 个月以上,腰椎前伸、侧弯、伸直功能受限、影像学符合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中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型)诊断。患者腰骶与脊背疼痛、发热、活动受限、晨僵、四肢关节红肿疼痛、口渴、咽痛、大便干、舌红暗、苔黄腻、脉滑数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医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诊断;②自愿加入研究;③可接受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柳氮磺吡啶片、强脊止痛汤、夹脊穴埋线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疾病者;②依从性差,自行退出研究者;③过敏体质者;④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异常等不能配合研究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坪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209],每日2 次,每次75 mg;口服柳氮磺吡啶片(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818)治疗,第1 周每日3 次,每次0.25 g,然后每周递增0.25 g,至每次1.0 g,每日服药1次,共治疗3个月。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强脊止痛汤结合夹脊穴埋线治疗。强脊止痛汤组方:鸡血藤、僵蚕、薏苡仁、狗脊、醋延胡索、泽泻、牛膝各30 g,苍术20 g,防己、羌活、泽兰叶、防风、赤芍、乌药、香附、杜仲各15 g,黄柏12 g,知母10 g,桂枝6 g。水煎煮,每日1剂,取汁300 mL,早晚分服,共治疗3 个月。夹脊穴埋线:选取T1、T9、T11、L2、L4夹脊穴,采用5-0 医用羊肠线(1.5~2 cm)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将羊肠线置入75%乙醇中浸泡备用,采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2 mL),套入无菌针,消毒患者T1、T9、T11、L2、L4夹脊穴皮肤,使用无菌镊子将羊肠线穿入无菌针,注射器刺入穴位,得气后将羊肠线埋入穴位下肌层,出针后消毒针孔,完成埋线,每周埋线治疗1次,治疗时间3个月。

1.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7]制定。显效:患者疼痛、晨僵等症状消失,CRP 水平降低至正常(5~10 mg/L),ESR 恢复正常水平(成年男性0~15 mm/h,成年女性0~20 mm/h);好转:患者疼痛、晨僵等症状改善,患者治疗后CRP 水平降低20~40 mg/L,ESR 水平降低10~15 mm/h;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7 观察指标

①ESR、CRP 水平:采取血沉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 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后CRP水平。②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变化。③疼痛评分(VAS):0~10 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④Bath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及Bath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分值越低表示患者脊柱恢复越好。⑤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地距及Schober 试验指标。⑥中医症状积分:腰骶与脊背疼痛、发热、活动受限、晨僵、四肢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积分,各项按轻重分别计0~3 分,分值越低症状越轻。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及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ESR 及CRP 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SR 及CRP 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及CRP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R及CRP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47 46治疗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ESR(mm/h)22.12±10.24 18.25±4.66&22.10±10.2 16.39±4.63&#CRP(mg/L)61.44±14.55 15.55±7.88&61.41±14.52 12.39±7.84&#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骶与脊背疼痛、发热、活动受限、晨僵、四肢关节红肿疼痛等积分均降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47 46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腰骶与脊背疼痛2.44±0.43 0.68±0.19&2.41±0.44 0.24±0.03&#发热2.28±0.39 0.69±0.20&2.29±0.40 0.25±0.04&#活动受限2.17±0.34 0.63±0.15&2.14±0.31 0.26±0.05&#晨僵2.10±0.28 0.62±0.12&2.08±0.30 0.25±0.04&#四肢关节红肿疼痛1.94±0.33 0.64±0.14&1.91±0.35 0.26±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僵时间、VAS 评分、BASFI 及BASDAI 评分、指地距、Schober 试验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晨僵时间、VAS 评分、BASFI 及BASDAI 评分、指地距、Schober 试验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晨僵时间、VAS 评分、BASFI 及BASDAI 评分、指地距、Schober 试验指标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僵时间、VAS评分、BASFI及BASDAI评分、指地距、Schober试验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僵时间、VAS评分、BASFI及BASDAI评分、指地距、Schober试验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47 46治疗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晨僵时间(min)48.23±2.12 25.44±2.14&48.20±2.10 21.10±2.09&#VAS评分(分)5.12±0.45 2.12±0.56&5.10±0.44 0.92±0.15&#BASFI评分(分)5.01±0.55 2.92±0.67&5.00±0.51 2.29±0.63&#BASDAI评分(分)3.16±0.66 2.53±0.53&3.15±0.68 2.10±0.51&#指地距(cm)47.55±9.55 22.12±2.00&47.51±9.57 17.91±1.99&#Schober试验指标(分)3.70±0.25 4.35±0.88&3.71±0.24 4.98±0.84&#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1 例腹泻,1 例恶心,1 例皮疹;观察组出现1例皮疹;两组比较,χ2=1.000 6,P>0.05。

3 讨论

中医学中并无强直性脊柱炎病名记载,依据症状可将该病归属于“腰痛”“身痛”“痹证”“肾痹”等范畴[9-16]。《素问·痹论》记载:“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中医学认为,内伤、外感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主要原因[17-18]。患者肾阳不足、髓脉空虚、无法濡养督脉,先天禀赋不足、经穴虚弱,筋脉失濡养,脊骨受损。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入侵患者肾脉,气血凝滞、经脉受阻,故而治疗当以清热除湿、健脾补肾、活血通络、利尿消肿之法[19-27]。强脊止痛汤中鸡血藤可活血补血、舒筋活络;僵蚕可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薏苡仁可清热利湿、健脾益胃;狗脊可祛风固肾;醋延胡索可化瘀理气、止痛;泽泻可利水渗湿、泻热化浊;牛膝可活血化瘀,强筋壮骨;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防己利水消肿、祛湿止痛;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泽兰叶可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防风可疏风清热、解表止泻、止血;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杜仲可补肝肾、强筋骨;黄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知母可清泻肺热、滋润肺燥、清热解毒、滋润肾阴、通便排毒;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平冲降逆;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活血补血、疏经通络、祛风除湿、止痛、利水消肿、疏肝理气、健脾补肾等功效,可较好改善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情,利于患者康复。

穴位埋线疗法为常用中医之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良好。强直性脊柱炎病变在脊柱,而夹脊穴位于患者脊柱两侧,为治疗本病要穴。本次选取T1、T9、T11、L2、L45 对夹脊穴,通过穴位埋线持续刺激,达到疏经通络,改善患者脊柱功能。综上所述,强脊止痛汤结合夹脊穴埋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型)临床效果佳,患者脊柱功能恢复良好,不良反应率低,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阻型夹脊强直性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蝎芷膏治疗湿热瘀阻型臁疮的临床观察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颈夹脊”源流考略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28例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