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食用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与分析
2021-10-12◎刘正,李婧
◎ 刘 正,李 婧
(天津市乳品食品监测中心有限公司,天津 300381)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真菌毒素的一种,又称F-2毒素,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真菌菌种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ZEN具有类雌激素作用,不仅影响生殖机能,还会产生免疫毒性、细胞毒性、遗传毒性,损伤肝、肾等器官[1],中毒症状会有恶心、发冷、头痛、抑郁等现象。在极低浓度下,ZEN能促进细胞增殖、菌落形成和细胞迁移,且ZEN可导致DNA损伤[2]。
玉米赤霉烯酮污染范围广、危害大,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北欧、中欧等国家、地区,存在于小麦、玉米、高粱、大米等粮油作物中[3]。存储加工环境、加工方式、制品类型、包装方式等因素均对食用植物油的ZEN污染情况有影响,我国针对不同环节粮油作物中ZEN的污染情况持续进行监测。根据污染现状和消费习惯各国制定了玉米赤霉烯酮在食品中的限量标准。我国根据人群膳食结构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对ZEN在小麦、小麦粉和玉米、玉米面(渣、片)中的限量均为60 µg·kg-1[4]。为了掌握食用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状况,因此设计本试验,初步调查分析M市市场此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指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基于前期调查工作,本试验随机抽取M市市场、超市食用油样品共计24批次,对食用植物油中ZEN污染进行液相色谱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随机抽取M市市售食用植物油24批次,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样品抽取比例为5∶3∶2∶2;玉米赤霉烯酮标准品。
1.2 仪器
岛津LC-20AD液相色谱仪,配RF-20A荧光检测器;氮吹仪;高速均质器。
1.3 试剂
PBS/吐温-20缓冲液(称取8.0 g氯化钠、1.2 g磷酸氢二钠、0.2 g磷酸氢二钾、0.2 g氯化钾,用900 mL水溶解,用盐酸调节pH至7.0,加入1 mL吐温-20,用水定容至1 L);乙腈、甲醇;免疫亲和柱。
1.4 样品提取与净化
1.4.1 提取
称取油样40.0 g于均质杯中,加入4.0 g氯化钠和100 mL提取液,以高速均质器高速搅拌提取1 min,4 500 r·min-1离心10 min。移取10.0 mL上清液并加入40 mL水稀释,混匀后4 500 r·min-1离心10 min,上清液备用。
1.4.2 净化
将免疫亲和柱连接于玻璃注射器下,准确移取10.0 mL上清液,注入玻璃注射器中。调节泵压以1~2滴·s-1的流速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有部分空气进入亲和柱中。依次用10 mLPBS/吐温-20缓冲液和10 mL水淋洗免疫亲和柱,流速为1~2 滴·s-1,直至空气进入亲和柱中,弃去全部流出液。准确加入1.5 mL甲醇洗脱,流速约为1 滴·s-1。收集洗脱液于干净的玻璃试管中,于55 ℃以下氮气吹干后,用1.0 mL流动相溶解残渣,过膜后供液相色谱测定。
1.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色谱柱:C18柱,柱长150 mm,内径4.6 mm,粒度4 µm,或等效柱;流动相:乙腈-水-甲醇(46∶46∶8体积比);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激发波长274 nm,发射波长440 nm;进样量:100 µL;柱温:35 ℃。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
准确吸取100 µg·mL-1的标准储备液,用流动相稀 释,配 制 成10 ng·mL-1、20 ng·mL-1、50 ng·mL-1、80 ng·mL-1和100 ng·mL-1的系列标准工作液。玉米赤霉烯酮标准曲线见图1。由图1可知,其标准曲线为Y=234.915*X+197.825,R2=0.999 930 3。
图1 玉米赤霉烯酮标准曲线图
2.2 质控样品加标回收率
称取空白食用油样品40.0 g,设计3个浓度水平加标试验,混匀提取净化,上机测定。质控样品回收率结果见表1。
表1 质控样品加标回收率表
2.3 样品检测结果
对市场、超市抽取的24批次食用植物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ZEN全部未检出。结果见表2。
表2 食用植物油抽检结果统计表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M市市场、超市的食用植物油的随机抽样检测结果看,此环节污染物ZEN全部未检出,说明M市ZEN超标风险较低,生产厂家对食用植物油原料和工艺管控较好。然而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真菌毒素分布不同,且目前污染严重[5]。下一步结合真菌毒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不同地区的粮油作物真菌毒素污染情况,提高抽样基数,扩大调查范围,进一步提高试验的科学性、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