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部分切除联合面神经解剖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分析

2021-10-12黄文涛杨向前叶圆琼湖北省麻城市人民医院4383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9期
关键词:腮腺面神经唾液

黄文涛 杨向前 叶圆琼 湖北省麻城市人民医院 438300

腮腺肿瘤是临床常见肿瘤,其中70%~80%属于良性肿瘤,90%位于腮腺浅叶[1]。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既往采用全部肿瘤切除术,可获得满意效果,但切除部位瘢痕组织形成严重,或有组织凹陷畸形等,使面部美观度下降,诱发多种并发症[2]。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以及外科质量的提高,使手术方法转变为部分腮腺切除术,可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腮腺组织,减少周围神经以及血管组织的损伤程度[3]。同时部分切除术的实施过程中,对面神经分支进行解剖,最大限度保留患者面神经分支,维持残余腮腺功能。目前关于腮腺部分切除联合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研究报道较少,鉴于此,通过设计这项试验,分析其手术方案具体指标变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到我院就诊的73例腮腺前叶良性肿瘤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6.51±6.38)岁;腺淋巴瘤21例,多形性腺瘤8例,基底细胞腺瘤7例,单形性腺瘤2例;肿瘤直径1.5~3.8cm,平均直径(2.48±0.51)cm。对照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7.14±6.42)岁;腺淋巴瘤20例,多形性腺瘤6例,基底细胞腺瘤6例,单形性腺瘤3例;肿瘤直径1.5~3.8cm,平均直径(2.52±0.50)cm。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本研究无伦理纠纷,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标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肿瘤边界清晰,属于良性肿瘤;(2)未出现腮腺炎性反应、面瘫史;(3)病例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伴心、肝、肾等脏器障碍者;(2)既往腮腺手术史;(3)外伤史;(4)免疫缺陷性疾病或血液病变者;(5)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观察组:采用腮腺部分切除联合面神经解剖术,做“S”形切口,于颧弓后角做切口,绕过耳垂至乳突尖,随后转至绕过下颌角到舌骨大角。逐层切开皮下组织,锐性分离腮腺嚼肌筋膜,皮瓣向两侧分开至腮腺前缘,暴露腮腺处肿瘤边缘,术中保留完整的嚼肌筋膜,若肿瘤在耳前,或位于腮腺导管以上部位,于耳前做拐杖切口;若位于腮腺导管以下位置,做“C”形切口。若肿瘤位于耳垂下方或耳后部位,对面神经主干或分支进行解剖;位于耳前及腮腺导管以上部位肿瘤,对面神经颧支及颞支进行解剖分离;若位于腮腺导管以下部位肿瘤,对面神经下颌缘支及颈面干进行解剖。解剖操作过程中,顺着面神经鞘膜,对腮腺组织进行钝性分离,打开组织隧道,保留腮腺主导管部位,于肿瘤边缘5~10cm处,准确结扎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切断后,缝扎残端,对皮瓣进行复位。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48h后撤离引流管。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全切除术,做“S”形切口,手术操作同部分切除术,在面神经浅面,完整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瘤,腮腺导管无须保留。术后置入橡皮条引流。两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抗炎,切口加压包扎1~2周。

1.4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时长及术中失血量。(2)对比两组并发症、复发情况,包括:涎漏、面瘫、耳麻等;随访12个月,统计术后肿瘤复发例数。(3)唾液分泌功能:采用非刺激性唾液流量检测法,于术前、术后2周评价,晨起清水漱口,予石蜡5g,咀嚼6min,收集唾液量并记录。(4)美观满意度:由患者对此次容貌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是否满意。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唾液分泌功能 两组术前6min唾液分泌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6min唾液分泌量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照组术后2周6min唾液分泌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6min唾液分泌功能比较

2.3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2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2,P=0.040<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 复发率 两组无失访病例,随访12个月,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2.8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1,P=0.294)。

2.5 美观满意度 观察组术后3个月面部静态及运动时基本恢复对称,满意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的68.57%(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2,P=0.004)。

3 讨论

腮腺区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时,常需要对面神经分支进行解剖,并切除腮腺浅叶、嚼肌筋膜及肿瘤。该术式能够完整切除肿瘤,减少复发例数,但手术切口大,容易遗留明显的面部凹陷畸形,影响患者术后容貌美观[4];另外腮腺具有唾液分泌功能,也有免疫、内分泌调节功能,若腮腺浅叶全部切除,可能会影响患者腮腺分泌功能,使其生活质量下降[5]。因此腮腺部分切除术的应用,可在术中尽可能保留患者腮腺功能的同时,避免肿瘤复发,提高肿瘤切除效果。同时无须完全解剖面神经,能减少面神经的暴露范围,减轻对面神经的牵拉及损伤,以此降低面瘫发生率[6]。

本文中,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腮腺部分切除联合面神经解剖术会相对延长患者的手术时长,增加术中出血量。可能是由于该术式操作步骤较为复杂,环节多,操作流程精细所导致。本文结果显示,术后2周观察组6min唾液分泌量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论证腮腺部分切除术联合面神经解剖的应用,并未影响患者腮腺功能,且部分切除术可保留患者唾液分泌功能,不增加术后复发率。可能是由于该术式术中尽量保留患者正常的腺体组织,不影响唾液分泌功能,而全部腮腺浅叶切除术会破坏患者腮腺的分泌功能,故会使唾液量减少[7]。而且部分切除术并不会增加患者肿瘤复发,具有较高手术安全性。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美观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部分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容貌美观恢复满意度。可能是因为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联合面神经解剖术,保留患者部分腺体组织,使其继续保持唾液分泌功能,减少术后肿胀、腺体萎缩、涎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减少面神经的解剖及牵拉,减轻腮腺组织的创伤性刺激,术中保留咀嚼肌筋膜,继续发挥自身的机械屏障功能,以此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容貌美观恢复满意度[8]。

采用腮腺部分切除联合面神经解剖术,可保留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术后部分腺体功能,维持术后唾液分泌能力,并对容貌美观无较大影响,术后恢复满意度高。但在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时,需注意以下操作:(1)在采用部分切除术保留腮腺导管时,要注意肿瘤切除的边界,混合瘤切除边界是在正常腺体组织的5.0mm左右[9];(2)保留腮腺导管时,仔细处理腺体残端,对较大直径的分支要准确结扎,充分保护面神经功能,并缝扎腺体残端,减少涎漏的发生;(3)腮腺组织局部切除时,术中操作暴露范围小,因此术中要特别注意面部神经分支,术中轻柔操作,减少组织及周围神经的过多牵拉及钳夹,以此减少面瘫的发生;(4)在腮腺部分切除术实施时,注意耳大神经的准确解剖,保护其功能,若是耳大神经切断,或仅是保留耳后支神经,会造成耳垂麻木,或导致局部皮肤长期麻木,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5)术中切除部分腮腺组织时,需要适当缩小手术范围,并注意保留腮腺嚼肌筋膜组织,以此减少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10]。

综上所述,腮腺部分切除联合面神经解剖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出血量少,且未增加患者术后复发率,患者术后容貌美观恢复满意,应用优势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本文通信作者:叶圆琼)

猜你喜欢

腮腺面神经唾液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270 例老年人腮腺沃辛瘤术式的选择与改良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应用
基于腮腺径线磁共振测量评估糖尿病患者腮腺形态变化的研究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是否结扎腮腺导管与并发涎腺瘘的探讨
我们一辈子能产生多少口水
唾液治疗外伤可靠吗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