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调研及分析

2021-10-11贾根元李娜吕敬

三晋基层治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贾根元 李娜 吕敬

〔摘要〕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个体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如何是关乎我国政治建设和社会發展的大事。本文通过对太原工业学院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进行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群体对政治价值观的认知度较低,呈现出政治参与方式立体化,但存在功利倾向;政治价值观形成影响因素多元化,但学校教育仍居首位;政治选择趋向理性化,但易受到网络冲击等特点。为此,培育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要发挥传统优势,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重视培元固本,打造“四有”教师;打建载体平台,打造实践通道;依托网络媒体,创新教育引领。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4-0091-05

〔基金项目〕太原工业学院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山西省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研究——以太原工业学院为例”(2019FDYJP09),主持人贾根元。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个体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认知社会、理解社会,形成社会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国际国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形成了什么样的政治价值观,并在不远的将来以这样的价值体系参与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将直接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国梦圆的百年大计。

关于政治价值观的定义,有学者提出,政治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成员个人或群体所具有的信念,这个信念是基于对政治模式的期待或认可,它的组成部分是权威观、法治观和权力观〔1〕71。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基础,是大学生建立在一定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之上,对政治理论认知、政治现象评判、政治行为抉择和政治发展目标确立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根本观点〔2〕。综合这些研究观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对于政治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选择和政治活动。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极大关注,高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塑造和培育。鉴于此,课题组深入大学生群体,围绕政治认知、政治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政治选择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现状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统计汇总和数据分析,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总体状况、形成规律、影响因素等有了一些发现。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及总体情况

(一)样本特征

课题组成员结合大学生实际认真编写此次调查问卷,并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了发放。调查对象为太原工业学院在校大学生,涵盖2017、2018、2019和2020级4个年级,包括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等不同政治面貌。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668份,有效答卷668份。样本特征如表1所示:

(二)总体情况

从认知理论上来看,政治认知是大学生对于政治世界的认识、思考、评估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前提,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调研发现,大学生对政治价值观的认知度总体较低。在对是否了解政治价值观的答案选择中,有49.1%的受访者表示了解,47.31%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但没深究过,3.59%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政治价值观。在被问到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对大学生进政治价值观教育时,62.7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2.19%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必要,4.3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同时,大学生对政治价值观的认知情况,因年级和政治面貌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对政治价值观的了解因年级的不同略有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大四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选择对政治价值观了解的占比无明显差异,稳定在50%左右,而大四年级选对政治价值观了解的人数比例明显提高,占比达到63%。因政治面貌不同对政治价值观的了解差异比较明显,受访的中共党员了解政治价值观的占比为71.4%,群众占比为59.6%,共青团员占比47.4%。中共党员比较了解政治价值观的占比较多容易理解,但共青团员中了解政治价值观的比例相应群众中的占比低近十二个百分点是个值得继续关注的问题。在对政治价值观教育必要性的调查中,67.1%的大一年级学生、59%的大二年级学生、56.3%的大三年级学生认为进行政治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而大四年级同学的认同度有明显提升,有75.6%同学认为有必要进行政治价值观教育。

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方式立体化,但存在功利倾向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闻报纸、电视等方式过渡到与包含手机APP、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方式与传统获取方式相互交织,其选择更加多元,呈现立体化互动模式。从获取信息的途径上看,82.38%的受访者通过手机APP获取政治信息,64.17%的受访者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取政治信息,43.74%的受访者从思政类工作报告会中获取政治信息。41.1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身政治价值观的形成作用很大,39.52%的受访者认为作用较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政治参与渠道日益增多,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主要来源。但调查显示,课堂教学依然还是学生接受政治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

从动机层面讲,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有其成长的内在需求,但存在功利倾向。调查发现,主动关注政治信息的动机中,选择对政治信息感兴趣,主动关注的占到51.35%,这符合价值观形成的内在需求规律,因为政治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基本社会条件,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走向政治社会并不断成熟的过程,大学生主动关注外在部环境,关注政治信息,符合青年社会化的特征。但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不足,且存在功利化倾向。当被问到如果出现热点新闻或事件,是否主动参与了解时,只看新闻的有371人,占比55.54%,参与讨论的有23.05%,积极思考并提出建议的仅占到18.11%。很多同学认为政治离自己很远,参不参与都一样。当被问到是否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外政治实践活动时,34.58%的受访者会经常参加,45.06%认为只要学校有要求就会参加,较多参与依靠学校、班级组织的约束。有41.77%的受访者认为关注政治信息的动机是“对学习和就业有用”,11.68%的受访者表示选择入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利于自己就业”。这部分受访者看到了党员在就业、评优等方面的优势,想通过入党提高自身竞争力,存在一定的功利倾向。

调查还发现,在主动关注政治信息的受访者中,中共党员的占比明显高于群众和共青团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员发展过程的教育和培养在提高青年人的政治认知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因素多元化,但学校教育仍居首位

在受访者对政治价值观影响因素的选择中,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位于前三位,分别是80.75%、78.06%和77.76%。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受访者认同在政治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非常重要。

大学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阶段,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的言传身教、学校政治文化环境是其政治价值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主要就是在高校中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塑造大学生的政治人格、规范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行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因此,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将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地社会化过程。政治价值观的确立过程也就是大学生自身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響。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水平的极大提高,新媒体的交互融合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都将使政治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和培育主体发生巨大改变。社会中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内容都蕴含着政治价值信息,当这些价值理念符合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期待时,将会正向影响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当前我国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为大学生指明了方向,成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过程的压舱石。

除了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影响因素中排名第三,占到了受访者的77.76%,而对政治价值观形成影响较大的人群中父母亲戚占到69.55%。父母和家庭环境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把对政治意识的认知、理解和判断灌输给孩子。若家庭中能有良好的家风,家庭成员能够关心时事政治,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有正确且坚定的政治价值观,会引导孩子对政治世界作出的正确判断,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三)大学生政治选择趋向理性化,但网络媒体冲击不容小觑

大学生受自身年龄、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思维和自我意识走向成熟,对外界环境和信息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性,对政治信息、政治事件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趋向理性化。在填写“参加何种活动更能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题时,选择班级定期组织的以思政为主题的讨论会的学生占到38.62%,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的学生占到25%,选择社会政治事件活动的学生占到19.61%。这说明大学生树立政治价值观的过程不再一味盲从,不再满足仅仅被灌输,而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思想进一步解放,希望政治教育活动更加多元,更倾向于在有参与感、体验感的实践活动中塑造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形成自己特定的政治认知,以理性的政治态度回应社会期待。

网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这与他们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高度相关。网络世界虚拟性、多元化的信息特点会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形成,网络依赖程度的增加会影响大学生政治判断的客观性。调查中,在“导致现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认同不坚定的原因”的问题中,76.72%的人认为是受到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世俗化的冲击;在“影响到政治价值观的形成的因素”这一题目中有61.49%的受访者选择网络因素,41.32%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构建非常有冲击。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便捷的获取信息方式和庞杂的信息容量,网络媒体信息资源的强大输出,使大学生知识获取更为多元便捷。一方面能帮助大学生主动或被动获取政治信息,参与政治活动,从而进行价值判断和修正,满足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另一方面,新媒体的政治信息真伪性和网络监管等问题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形成带来挑战。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对政治事件缺乏宏观思维和理性判断,行事易冲动,加之西方社会价值观渗透和冲击,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政治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

三、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前途,关系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是小火慢炖的结果,其过程必然是复杂的、动态的、长期的。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大,应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活力。

(一)发扬传统优势,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即使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堂也依然是培育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主渠道、主战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堂要与时俱进,要按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充分发挥好思政课的育人作用〔4〕。首先,思政课建设要加强政治引领。要将思政课的定位提升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上,突出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思政课上对多元文化、多种政治观点进行讨论、比较和分析,正确看待国内外政治形势、政治政策及政治事件,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予以旗帜鲜明抵制,培养大学生政治分析和政治判断能力;其次,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要立足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设立对应的学习情境,适应时代发展搭建融媒体课堂,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开展教学,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最后,强化“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突出“立德树人”核心地位,将专业课与国家政治相联系,与国家发展相联系、与新时代改革成果相联系。推动领导干部、党员、社会英雄模范人物走进思政课堂,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二)重视培元固本,打造“四有”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而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政治价值形成的关键影响人群,其政治价值观、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能力等都将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目前高校教师的政治教育引导能力、教学水平等还存在短板、思政教师整体上力量还比较薄弱,虽然按照“三支队伍”建设的要求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了长足进步,但存在凑数、兼职等情况,队伍结构仍需优化。在“您认为高校现有政治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一题中,选“教育者引导能力有待提高”的占比43.13%。这就要求高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政课教师的素养的要求,加强思政教师的选拔培育工作,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思政教师队伍〔4〕。一是要重视铸牢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教师必须要理直气壮讲政治,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树人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为党为国为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二是要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扎实的学识素养。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尚的追求和情操,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理论素养,要自觉的加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断改造,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追求科学精神,锻造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是要涵养自己的仁爱之心。思政课教师要熟悉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用一颗热情、包容、仁爱之心面对学生,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润物无声、大爱无言,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搭建载体平台,打开实践教育大通道

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只能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铁律。实践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政治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政治实践活动是连接青年和政治生活、政治理论和政治参与的桥梁〔5〕。改革开放以来,当代青年的政治价值观念由单一走向多元、政治价值取向由“无我”倾向于“自我”、政治参与由盲目转向理性〔6〕。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更应该延伸到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中,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把实践育人作为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实践教育为引导,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创新培育方式。可以利用周边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文化基地作为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同时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组织、社区单位,亲身参与政治生活,了解国情民生。還要做好家校联系,鼓励大学生承担家庭责任,共建小家与大家,培育家国情怀,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

(四)依托网络媒体,创新教育引领

随着科技进步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7〕。网络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的影响越来越大,横空出世的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将大学生置于碎片化信息的包围之中,这些信息体量巨大且良莠不齐,低俗化、娱乐化、片面化、隐蔽化,严重干扰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和价值判断,因此通过网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价值观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网络新媒体建设,重点建设思政类公众号或小程序,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吸引力、影响力、服务力和粘合度;其次,要及时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领导权,在网络新媒体要敢于发声、主动发声、提升舆论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纠正政治认知、形成理性判断;最后,要在内容形式上根据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偏好,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验感强的网络政治文化内容,提升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赵孟营.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亓振华,任雅才.“95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8(04):62-66.

〔3〕开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机制解析与调试〔J〕.教育探索,2011(06):18-20.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2021(03):4-13 .

〔5〕王淑娉.新时代青年政治价值观培育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20(08):272-277.

〔6〕肖宏伟.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变迁与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20(09):163-164.

〔7〕窦秀明.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7(18):103-104.

责任编辑郭丽娟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对当代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权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政工作中的长效性分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方法和途径探索
浅析大学生宿舍人文环境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