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2016-12-27牟艳琳
牟艳琳
摘要:通过对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探索新形势和新情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各行各业亦纷纷主动与互联网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互联网+新模式。互联网+的时代的悄然到来,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然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媒体便捷、即时、海量、交互、生动等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新平台、新内容。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拓宽了渠道,利用其即时性和便捷性,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甚至可以同时多线程地进行多项工作,比如同时解决好几个问题。能够便捷地使用互联网上海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实了新内容。更新了教育的模式,促进了学习者和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主性。
二、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互联网+模式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
互联网发展到自媒体时代的今天,传统主流媒体受到冲击,"碎片式"网络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在倡导求时效、求简洁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大学生获取知识缺乏系统性,思考认识难以深化,理性审视和追问本质不足的思维方式。
网上的信息内容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层次水平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心主导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失去了主导性地位,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成了较强的个人主义和多元的价值观念。从小接触互联网上包罗万象的信息的当今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很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已不可能再局限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更不愿接受枯燥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他们要求的是一种互动式、探讨式的教育新形式,需要一种个性化、个体化的表达方式。
(二)互联网+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改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又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清楚文化传播规律,明确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清晰地意识到互联网+模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互联网+模式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网络上无数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发布传递的信息各种各样,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可能逐一查看网络上所有的信息。因此,大学生们通常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与自己想法相似或有共鸣点的信息。逐渐就会形成一个个固定的信息来源和传播圈子,在其中只听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只看能愉悦自身的信息,长此以往将无所进步,故步自封。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在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发表意见时,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许多的糟粕信息的误导,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理想信念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失去阵地。
三、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正确把握互联网+模式背景下大学生的变化,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的渠道和形式
牢牢把握高校学生时代感强、使用互联网频繁的特点,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思政教育的新平台,丰富教育渠道,实现教育方式多样性。例如利用各类便携式移动终端,微博、微信、QQ等,建立学生网上党支部团支部、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校园论坛、微博公众号等。除了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及时、有效、互动的严肃思政教育外,也不时通过他们推送一些轻松活泼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利用信息传递的多元化,将大大增加其关注度、信服力和信任感。
在新情况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重理论"灌输"的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态度创新教育途径。
(二)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者的工作能力
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背景是全新的,面临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广大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务必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一方面要自觉提高自身综合业务水平。不仅要熟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还要掌握互联网媒体的基本技术及其传播特性、传播规律,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高校思政教育者还要对如何合理充分地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工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形成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者还需要努力去了解并融入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群体。探究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点所在,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载体,采用符合当下大学生群体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的工作方式。如创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主动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师生互动。
(三)建设互联网+模式下的健康新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在互联网+的模式下,顺应时代的发展,迎接其挑战,主动把互联网文化渗透到思政教育中,将更好地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进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可以结合知识传授、舆论宣传、实践体验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影响渗透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信息传播观念,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和思想政治态度。其次,探索互联网+模式下新媒体的宣传作用,拓展、整合教育内容,包装、传播主流文化,鼓励支持学生运营宣传主流文化,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媒体,在实际工作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集体意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书目:
[1]石伟华.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14):179.
[2]刘晓宇.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4,(8):38-40.
[3]曹佳音.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1,(9):259-260.
[4]葛玄会.新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J].河南教育(中旬),2012(9):19-20.
[5]李玲."微"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