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生活的道德与法治真实性学习五要素

2021-10-11袁云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五要素学生生活

袁云美

【摘 要】实施基于学生生活的道德与法治真实性学习来呼唤学生的“真学习”,彰显德育课堂“育真人”,重点要突出五要素:一是需要布置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二是需要创设真实性的生活情境,三是需要组织有效性的学习任务,四是需要进行灵活性的迁移运用,五是需要重视结构性的反思。

【关键词】学生生活 真实性学习 五要素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从小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有了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在生活中就能约束自己的行为,遇事冷静处理。

纵观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虚假、不实的学习现象,有些课堂教师缺失,有些课堂教师越位,这样的课堂枯燥无味,甚至让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效。为此,迫切需要实施以基于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真实性学习来呼唤学生的“真学习”,彰显课堂“育真人”的教育实效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实施过程中重点要突出以下五要素。

一、需要布置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教学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例如,笔者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这一课时,根据本课的目标也就是本课的总任务“知道并学会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运用相应法律依法维护自身权利”,将其分解成了多个子任务:(1)出示案例,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想到哪些法律?为什么?(2)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过侵权的事例,当时是怎么做的?通过今天学习,今后你会怎么做?(3)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此外,笔者还创设一系列的任务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用上已学的法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学习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方式要优于以往按部就班依教材进行问答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二、需要创设真实性的生活情境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有针对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材料来创设教学情境,采用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即兴表演、故事再现生活情境等多种体验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增强学生的判断力、体验感以及实践能力,真正达成品德教育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

例如,笔者在教学《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时,创设了同龄人小苏一天生活中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境,引导班级学生体会小苏的感受,增强法治意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过好当下生活。讲述同龄人小苏的故事犹如在讲述学生自己的故事,没有任何陌生感。再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加以表达,学生将获得认知和情感上的升华。创设了真实性的生活情境,学生不再是脱离生活来学习抽象的法律知识,而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而进行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及法治教育。教材中吕慧娴姐姐的故事和吸毒的图片等距离当下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体会不到当事人的感受,无法与他们产生共鸣。而创设班级学生(或同龄人)的真实性生活情境,将使用教材的学生带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境之中去体悟、去感知,则更能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

三、需要组织有效性的学习活动

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保证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参与,因此,教师要组织有效性的活动。笔者在教学时,经常会在课前让学生梳理旧知,课堂上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交流、讨论,看新闻谈体会,反思后谈收获,课后调查实践,等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并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系列真实情境,组织开展了以下相关的有效活动:

(真实性情境一)课前录制生活场景视频予以呈现:小苏爸爸不让小苏骑自行车,小苏迟到了,爸爸想进学校向老师说明原因,保安不让爸爸随意进校园,要求出示身份证并登记。(有效性活动)讨论:爸爸为什么不让小苏骑自行车?保安为什么要让爸爸出示身份证并登记方才准予进校门? (有效性活动)追问:学校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学生讨论后得知:原来进校门登记就是学校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真实性情境二)课前录制生活场景视频予以呈现:小苏迟到了,同学们围着小苏嘲笑他,并戏称他“大懒虫”。(有效性活动)讨论:你们觉得同学们这样做对吗?说说理由。如果你是小苏,会怎么做?为什么?(有效性活动)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他可以用这部法来保护自己。(有效性活动)追问:你知道还有哪些行为也属于校园欺凌?如果你遇到了会怎么做?(有效性活动)学生观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新闻报道后,交流想法。

(真实性情境三)课前录制生活场景视频予以呈现:小苏和小州来到游戏厅,在犹豫,是进去还是不进去?(有效性活动)交流讨论:你们认为,他们能不能进去?为什么?(有效性活动)多媒体出示法律条文,讨论探究:如果他们想进去,你们认为老板会不会让他们进去?为什么?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小苏的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图、文、声、像并茂形式,再现同龄人生活的场景,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最后将情感共鸣迁移至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所学的知识、方法迁移至现实的问题矛盾,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四、需要进行灵活性的迁移运用

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环境和解决新的问题。学生的迁移能力是真实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帮助教师评估和改进教学。《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将迁移能力定义为:把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的情境的能力。真实性学习中的迁移运用,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学习内容,还要深入理解学习情境。

例如,在教学《知法守法,依法維权》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并在为小苏解决问题后,紧接着播放一段学校同学采访律师的视频,通过专业人士的解答来进一步强化生活中以正确方式维权的方法和重要性,然后及时进行了迁移,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自然而然会将其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自己今后生活中的侵权事例,从而学会依法维权。

五、需要重视结构性的总结反思

在每节课的最后5~8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例如,在教学《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的最后环节,笔者让学生反思:我是否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我通过哪种方法习得了什么知识或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所学的内容跟以前的认知与行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我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不足?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我是否都很好地完成了?不足的地方今后该如何来改进……通过反思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对自身的不足及时补救、改进,并在改进后再适时反思。这样不断循环、不断进步,便能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内心世界,提升自我。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注重将法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行为相结合。教师要根据法治教育内容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学习与反思,也可以通过布置课后延伸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并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地实现知识与行为的统一,这也是基于学生生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真实性学习所追求的效果。

猜你喜欢

五要素学生生活
高中政治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写好读书报告的“五要素”
对“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探索
解读文本“五要素”
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
让课堂提问还原生活本色
抓住基础课程五要素,构建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