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探索

2016-06-29游玉超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学生生活语文学习有效课堂

游玉超

【摘 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使课堂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语文的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底子、自己的生活积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一定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学习 学生生活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56-02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使课堂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老王》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头巷尾观察那些艰难徘徊于各垃圾箱的拾荒者、游走于各大小餐厅门口的擦鞋工,奔跑于大街小巷的“扁担”还有那些因重读残疾守着小盆的乞丐------让学生试着蹲下身来面对面的观察他们的模样,了解他们不同寻常的经历,听听他们的苦与痛,聆听他们的心声,探究造成他们今日现状的根源这样,走进“老王”们的生活。既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了文本,又关注了弱势群体,感知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学生当然收获多多。

二、讲一讲,唤醒生活

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就得思考拉拢学生和课本的距离,特别好的方法就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到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点。

比如,在教学《童趣》一文时,开课就让学生回忆自己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童年时最有趣的事,学生打开记忆的匣子,全班就会话出N种版本的《童趣》,这时再引领学生走进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生活,看看一两百年前的人们在童年时光都有些什么样的趣事。这样一来,陌生的古文也不再带给学生距离感,点燃起了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接受新知识。

三、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四、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散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一家四口三代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在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波光粼粼的池塘边漫步的情景。表现了老年人的慈爱、中年人的孝顺以及责任重大、家庭的和谐、亲情的浓郁。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请学生回家后留意自己家里几代人相处的情形,比如在做饭时是否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人不同的口味,在出行时是否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人的特殊情况,从而感悟到亲情的可贵、理解他人孝敬老人的重要-----

五、议一议,感悟生活

生活是课文、语言的本源,课文反映生活,课文来源于生活,我们不能把课文只当作文章来学习,而要把课文当作生活来学习,创建阅读课文就是阅读生活,理解课文就是理解生活,学习课文就是学习生活的教学体系。

如在教学行道树一文时,课文的最后一句是:立在城市的灰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这样一列树,那你到底忧愁什么,又快乐什么呢?或则,你是你一列行道树的知心朋友,你懂它为什么而愁,为什么而乐吗?顺着这个问题去解答的话,文章的重难点就突破了。下一个环节,在让学生关心一下自己的忧愁和快乐,最后,把自己和行道树作一对比,学生轻轻松松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

六、写一写,反映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萌发写作的欲望,创作出自己的文字就到位了。比如,学生在品味“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嫰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之后能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再如,在解读《春》之后,能模仿其写法写写“夏”“秋”“冬”;在学了《钱塘湖春行》之后,能创作“汉丰湖秋行”;在品味《天净沙 秋思》之后,布置学生写写“天净沙 夏思”、“天净沙 冬思”------

语文的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底子、自己的生活积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一定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猜你喜欢

学生生活语文学习有效课堂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