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语,四两拨千斤
2021-10-11夏柳萍
夏柳萍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平时教学中,习作教学花的时间和下的功夫都不少,但是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及写作能力却不尽如人意。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并非一日之功。作文评语,作为学生和教师指导的连接点,其作用举足轻重。结合实践,探讨运用评语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评语;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5-0089-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对学生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课标强调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写作的兴趣、情感的真实性及个性化的表达。
作文是一项很艰巨的脑力劳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并非一日之功,而作为学生作文和教师指导的连接点——作文评语,在作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媒介作用。
从笔者曾经带过的几届六年级来看,学生对随笔的热情非常高涨,一周多次的写他们也欣然接受,而每次的单元习作则总是兴致缺缺。究其原因,除了随笔写作内容的自由以外,学生说他们最喜欢看随笔上老师批改的评语了,每一次写随笔就像是与老师在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一样。而单元习作,虽然老师也写评语,可是不外乎“符合习作要求,语言文字生动”或者“整件事情缺少细节描写,显得人物特点不明显”等一些一本正经的指点,没什么看头。由此,引起笔者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评语,在作文教学中才能四两拨千斤,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呢?
一、评语有温度,让学生敢写
通常,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也是学生心中最有分量的一位读者。学生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非常在意老师的评语,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学生习作时有形或无形的束缚。
曾带过一位学生凯明,一个瘦瘦小小、平时不言不语各方面都平平的男生。他的父母离异,母亲离开了他,父亲再娶,亦无暇顾及他。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家庭变故使他原本幼小的心灵变得更加敏感,也因为没有人监督他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语文作业中每一次写话写句子,只要合适他都会以妈妈为例,比如造句:“尽管妈妈已经很累了,但是为了能多赚点钱,她始终没有停下来休息。”再如:“虽然妈妈好久都没来看我了,但我知道她是爱我的,只是平时工作太忙罢了。”这孩子平时语文成绩很一般,作文常常是流水账,完成任务。一次单元习作主题是“人间真情”,凯明写到了在自己小时候生病时妈妈着急送他去医院的事。真情真事,比以往的作文写得都要细腻、感人。批改作文的时候,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优”,并写下这样几句评语:“凯明,你很善于观察和感受,把妈妈担心着急的细节描寫得非常生动,想来这件事在你心中也是记忆深刻吧。虽然现在妈妈不在你身边,但是妈妈对你的爱是不会因为分离而减少的,妈妈知道你现在的进步一定会很欣慰的,孩子,加油!”作文簿发下的时候,我看见凯明一眼就看到了评语,眼睛亮亮的。后来,每次习作,我总是尽力挖掘他文字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安抚,逐渐地凯明不论是周记还是课堂练笔,甚至每次的单元习作都越来越爱写,越写越长了,时常还有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佳句出现。当然,我也毫不吝惜对他的夸奖,每一次的评语就好像是一次交流,话语不多的凯明开始喜欢上了用文字来和老师交流,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无奈、孤独,以及对妈妈深深的思念。
作文评语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心灵交流的窗口,批改学生的作文,就好像是与学生促膝谈心。因为老师充满温度的评语而打开心扉,从而喜欢上文字表达的学生又何止凯明这样的一个两个?有温度的评语,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习作不再紧张,不再顾虑重重,写作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对老师充满信任,此时,学生的作文就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不再单单是一篇符合习作要求的作文,更是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了。
二、评语藏方法,引学生会写
把学生的习作在班级中展示出来,这是很多教师常用到的一种方法。笔者也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学生习作,不光展示优秀的成篇习作,也展示有创意的句子,更为重要的是最后都会加上教师的点评。
将学生作文和教师的评语放在一起展示,是因为: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明确地跟学生指出这里应该怎样写,那里不应该这样写,作文要达到怎样的标准等等,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都有难度,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老师高高在上,更加不敢放开手脚写文的感觉。假如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过程中去领悟体会习作的方法和技巧,又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于是我就常常把想教给学生的习作技巧,以及自己的习作指导思想暗藏在作文评语之中。
以小徐同学的作文《我家的“武林高手”》的点评为例:
我家的“武林高手”
【题目取得非常吸引人,“武林高手是谁?我家怎么会有武林高手?”使人一见就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
我家有一位“武林高手”,那就是我的弟弟,弟弟两岁不到,却是各门各派的“武功”都练得出神入化,还有些走火入魔。【开头简明,一下子让人恍然大悟,又忍俊不禁。】
那天我坐在床上,弟弟爬过来,打量着我,那眼神,像是在寻找我的弱点一般,看得我心里直发毛。就这样看了一会,他突然倒下,来了个90度转身,把脚对着我,这动作一气呵成,毫无破绽。【紧紧抓住弟弟的动作特写。】紧接着以“豹的速度”开始对我猛踢,我不幸中招。幸好他内力不深,我没有受伤。面对他的挑衅,我沉着应战,使出“挠痒痒神功”,他笑得全身扭动,无暇反击。我见他这个样子,就停止了进攻,没有想到他还会“九阴白骨爪”,只见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出小手,往我脸上一抓,顿时我的脸火辣辣的疼,我心头一震:“完了,这回破相了!”我来不及查看伤势,便使出“挠痒痒二段神功”,他笑得花枝乱颤,上气不接下气,【既有弟弟的神态,也描述自己的心理。】我想这回他该接受教训了吧,于是再一次停手。谁知他见我收手就用一招“佛山无影脚”对付我,我只能使出杀手锏,钳住他的双手,并大声喝道:“再踢,我要打屁屁了!”他见大势已去,并受到威胁,就使出大招“铁齿钢牙”,“啊……”我大叫一声,不用说,我的手臂上又多了一处“战伤”……
妈妈听到我的叫声从外面跑进来,弟弟突然瘪起了嘴,这脸刚刚还狠狠的,转眼就一脸的委屈,还扑向妈妈,用他并不十分清晰的语言向妈妈告状:“哥哥,哥哥打我……”这招“乾坤大挪移”用得出神入化,看得我又好气又好笑。幸亏妈妈火眼金睛,发现我伤痕累累,估计她已经猜到了我可怜的经历,抱起弟弟开始“训”他,而弟弟此刻竟乖乖地趴在妈妈肩头,一脸无害的样子……【此处写到弟弟打不过我,在妈妈面前装可怜的样子,活脱脱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兄弟俩充满爱的互动仿佛就展现在读者眼前。】
天哪,我们家的“武林高手”实在太强了,我甘拜下风!【结尾简短有力,令人回味。】
如此,虽然老师没有明白说“同学们,你们写作文可以像他这样写”,但是其他同学读到同学作文上老师的评语,又岂会无动于衷呢?谁不渴望自己被同龄人欣赏、敬佩?正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轻松地接受了习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并且主动在自己的习作中去模仿实践。
三、评语含期待,促学生写得更好
班里有一位女生玲玲,作文构思常常与他人不一样,用词表情达意不落俗套,她的作文让人耳目一新。但是玲玲有一个很顽固的问题:作文中错别字太多,典型表现就是很多词会说不会写。一次,她的作文交上来,光一个“琴”字多加一点就出现了5次之多,其余更是不胜枚举。我对她写下这样一段评语:“玲玲,你整篇文章构思新颖,语言也很不错,可是老师看得很累,有些字还得自己填进去才能明白。一篇不足500字的作文,竟有十几个错别字,单一个“琴”字就重复出现了5次,太拉低你的作文水平了。如果把你刚写成的作文比做一件制作精美的衣服的话,这些错别字就是新衣上的一个个破洞,有这么多的破洞,这件新衣还让人喜欢得起来吗?”拿到作文本时,玲玲望着作文本上的一个个红圈圈的错别字,自己也愣住了。后来,作文本交上来时,我欣喜地发现,玲玲已经将所有的错别字认认真真订正好,那端正的字迹真不敢想象是出自她的手,看样子她是真的有所领悟了。玲玲还在本子上留下一句话:老师,我要与错别字决战到底,一定不让它们拉低我的作文分数!
玲玲事后告诉我:那天她自己也非常意外,会有这么多错别字,更意外的是老师不仅一个个圈出还数得这么细致。她平时觉得自己作文写得不错,报纸、各类展示、各种比赛基本都有她的份,不就写错几个字嘛,错别字订正一下很简单,根本没把它当回事放在心中。不過,这回看着那醒目的一个又一个的红圈,真心觉得太惭愧了:老师是那么欣赏自己,看重自己,可不能让她失望啊!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著名“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教师的期待和希望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习进步,所以又称“期望效应”。好的评语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阶梯,在评语中,教师在肯定和尊重学生习作的基础上,巧妙地将“指出问题”变为“饱含真诚的由衷的期待”,学生又怎么会感知不到呢?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