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读,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益最大化
2021-10-11张强
张强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研读教法,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成长契机。教师在研读角度选择、研读氛围营造、研读方法传授、研读活动组织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迪,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研读;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73-02
研读是一种深度阅读的学习行为,需要对教材文本做多种形式的阅读、梳理、整合、归结处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对相关内容做重点阅读,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对一些学科概念、核心理论做深刻解读,都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因此,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注意筛选研读角度,营造研读氛围,传授研读方法,设计研读活动,从不同方向努力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和效益。
一、筛选研读角度,激活生本学科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比较固定的教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时需要布设具体的任务,或者设定详细的要求,让学生找到深度阅读学习的切入点。同时,教材中有一些材料和内容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对概念解读、关系梳理、方法传授等方面需要特别关注。教师不妨给学生规划清晰的阅读路线,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自然启动研究思维,在深度思考和广泛互动之中建立学习认知。
学生面对教材时大多会关注里面的图画内容,或者对故事性情节有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做好筛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或者设定阅读任务,让研读学习顺利展开。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这部分内容分为几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重点阅读“修身立志”“家国情怀”等环节,并对三封革命烈士家书展开研读学习,归结其家风内涵,从中受益。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能够对教材内容做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同时,教师利用问题展开调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形成家风观念,对健康人格追求形成认知。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对教材做深入分析并确定重点,要求学生做研读操作,利用问题运行教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研读的机会。学生面对教材内容时没有重点对待的意识,教师给出一些阅读建议,往往可以为学生提示行动计划,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环节。
二、营造研读氛围,调动生本互动情绪
研读是深度阅读和研究的统称,教师在具体组织时不仅要规划研读的角度和路线,还要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营造适合的研读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研读启迪,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的兴趣。如媒体展示、问题导向、活动组织、游戏竞赛、生活观察、实物展示等都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冲击,教师要将教材内容和教辅手段对接起来,让学生自然启动深度学習思维,在深入研究中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对一些直观信息比较敏感,教师不妨利用插图和媒体手段展开布设,让学生顺利进入研读环节。如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文本内容,学生发现“活动园”栏目中有很多插图,这些插图与学生的生活广泛对接。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让学生先研读插图,说说主要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判断哪些现象是健康的、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有损公共秩序的。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都能够仔细观察,并自然对接生活展开热议。有的学生说,生活中有不少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影响了他人。有的学生说,排队是最常见的维护公共秩序的行为,插队是很不文明的行为。教师借助文本插图和多媒体,让学生展开深度观察,进行行为分析。这都属于研读学习范畴,学生积极响应,在互动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研读效果逐渐呈现出来。
三、传授研读方法,提升生本学习品质
研读需要方法支持,学生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教师要做好方法指导,给学生提供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完成研读任务。如教材重点内容需要研读,研读时需要对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对研读任务做合理分析,对研读方式做优化处理,对合作研读做对应组织,对研读效果进行及时评估。这些操作都离不开学法应用,教师适时传授,可以赢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学生对历史缺少一定的了解,教材中涉及这方面内容时,教师需要有更充分的准备,利用多种形式的素材展示,给学生提供更多研读的机会。如《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主要介绍鸦片战争的经过,特别是虎门销烟,学生对这个内容有一些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对相关文字做解析,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虎门销烟有更多的认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对相关的历史事件信息做集中搜集,通过阅读、梳理、归结处理,自然形成研读成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展开阅读学习,回家之后利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从不同角度展开阅读学习,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逐渐掌握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促进家国情怀的形成。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展开调度,引导学生课外利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喜爱的学习方式。
四、推出研读活动,培养生本综合能力
研读活动形式众多,教师需要做好筛选设计,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做出具体组织,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完成研读任务。如集体讨论、质疑阅读、课堂辩论、案例解读、数据处理、生活观察、社会调查、操作实践、情景再现等都属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读活动范畴,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为学生的学习做出具体规划,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研读学习环节,并在互动交流之中形成研读成果。
学生年龄较小,对一些实践性活动有特殊的参与兴趣,教师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教学设计,其调度作用会更为突出。如教学《富起来到强起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做梳理性阅读,对教材内容做归结处理,再将一些个体事件和素材进行归类,这样可使学生形成阅读认知体系。在设计延展性的研读活动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一些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的信息。学生阅读教辅材料,从网络上展开信息搜集,很快就找到了一些相关素材,并展开深度研读,自然形成学科认知体系。如“天问一号”要探索火星,这是最新鲜的事件,代表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学生对相关信息素材进行整理,借助网络交互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对相关内容做分析和展望,促使学习不断深入。教师要求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搜集,给学生提供延伸的学习机会,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研读活动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对一些课外研读任务有特殊的参与兴趣,教师针对性做出布设,使学生有了研读方向,学习呈现创造性。
研读在多种学科中都有应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研读学法,具有更高的匹配性。教师可对教材内容做合理规划,为学生提供研读任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研读活动。学生大多缺少深度研究的意识,教师引导学生对学科内容做研读处理,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一定效益,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其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