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考察

2021-10-11

关键词:知识结构维度变量

周 鹏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大学生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智力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作为其衍生现象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变革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就业所蕴含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两个维度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质量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直接影响高校办学文化的积淀和生源质量的提升[1]。

1 就业质量的内涵及其测定

何谓就业质量?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就业质量的观念。此后,与就业质量内涵相关的概念不断涌现,如高质量就业(High-quality-Employment)、工作质量(Quality in Job)、体面劳动(Decent Work)、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 Life)等等,但一直未形成就业质量的正式的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将就业质量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的工作机会”。我国学者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种是隐性维度的就业质量即人对当前工作状态和生活幸福指数的满意度高;另一种是显性维度的就业质量即当前工作稳定性高。

有关就业质量的测定和影响因素,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内外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内因主要包括择业观念、心理因素、综合素质、职业适应能力等;外因包括社会资本、社会就业环境、学校影响力、专业吸引力等。本文根据当前我国整体就业环境,试图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知识结构三个维度测定大学生就业质量内在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要素,以期找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措施,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提供相关依据。

2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样本分布

2.1 变量的选取

本文把影响就业质量内在因素设置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知识结构三个维度。其中,职业能力包括:思维能力(PB1)、管理能力(PB2)、创新能力(PB3)、交流能力(PB4)、职业规划能力(PB5),职业素养包括:个人品质(PA1)、忠诚度(PA2)、工作态度(PA3)、自我管理(PA4)、情感与价值(PA5)、社会责任(PA6),知识结构包括:专业基础知识(PS1)、专业前沿知识(PS2)、跨学科符合知识(PS3)、社会人文知识(PS4)、现代科技知识(PS5)。调查问卷采取选项赋值,按照得分值的大小分为五个档次:1—5分别表示非常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一般重要、比较重要、非常重要。

2.2 样本分布

调查问卷采取网络数字化调查和现场纸质化调查两种方式,问卷的内容和调查的时间进度均相同。问卷采取匿名方式填写,两种方式累计发放1 300份,回收1 198份,其中有效问卷1 093份,有效回收率为84.08%。调研样本的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调研样本结构表

3 研究假设

现有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并无统一概论,不同的观测点呈现了不同维度的构成要素。但概括来说主要包含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即个人特征,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本、学校特征、工作特征等维度。本文是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学校特征是影响大学生个体特征一个重要指标,故本文将学校特征中部分属性特征纳入到个体特征中,形成综合个体特征维度。根据对调查数据的梳理,本文最终形成了个体特征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三个维度的内生潜变量,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1) 职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y)。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能力主要有两个层面涵义:一是就业主体在就业市场中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二是就业主体获得职业后,在履行具体工作职责中所要求拥有的能力组合。能力的获取既需要就业主体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就业主体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转化为从事实际职业的技术能力。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是当今职业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要在就业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就业并得以持续实现职业的稳定发展,必须拥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换言之,拥有越高的职业能力就越能在就业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就业。因此,职业能力与就业质量正相关,故此作出第一个假设:职业能力对就业质量存在显著正向影响(A1)。

2) 职业素养(Professional attainment)。它是指人们在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品质综合体。[2]职业素养可以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主要包含职业的意识、作风、态度和道德等层面,这是职业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本文研究职业素养的观测点也是基于此。从就业主体层面看,良好的隐性职业素养可以让就业主体在求职过程中和实现人生价值发展路径中更容易显露优势。从社会层面看,大学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其具有的隐性职业素养是所在单位发展的动力源泉。职业素养作为一种综合品质,是个体职业发展的关键,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就能在就业市场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就能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据此提出第二个假设:职业素养与就业质量存在显著正向影响(A2)。

3) 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它强调的是知识各要素及其组合、联系方式。要获得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必须依赖于一定专业知识,更需要就业主体具备从事该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的知识。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多种知识的整合,大学生除了拥有所属学科的深厚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邻近学科知识和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并能将不同知识综合利用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因此,知识结构越合理,关联度越高,职业能力就越高,由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知识结构与就业质量存在显著正向影响(A3)。

4 实证分析

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Cronbach-α法和结构效度分析法作为信度和效度检验的方法。该量表总体α值为0.9023,每个α值均介于0.8869—0.9018之间(职业能力为0.9018,职业素养为0.8911,知识结构为0.8869),都通过了信度检验,并且都超过了0.8,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可以认为调查数据是可信的。对效度检验的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用SPSS所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KMO的值为0.898,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6 487.431,自由度258,P⟨0.001,表明本文的调查数据适合作因素分析。

4.2 模型分析

4.2.1 模型估计和检验

按照本文建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在拟合后得到如表2验证性因子分析法拟合优度的主要判断指标。估计出的模型路径参数如表3所示。

表2 拟合优度指标

表3 模拟参数估计结果

卡方自由度比为8.218,RMSEA的值为0.064,GFI、CFI、NFI分别为0.976、0942、0.913。由于样本数量高达1198份,结构方程模型在大样本数下的拟合好坏程度不能仅由一个指标决定,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指标结果,所以虽然卡方自由度比为8.218,超过适配判断标准,但是其他指标均符合拟合标准,说明所构建的方程与样本数据拟合程度良好,有较高的可信度。

根据本文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估计值,可以得出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结构方程模型

4.2.2 研究假设检验

本文将就业质量作为因变量,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作为自变量,其构成要素作为控制变量。在此基础上,就三个维度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针对本文提出的三个假设,从调查分析数据来看,职业能力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是比较显著的,系数为1.20,说明职业能力对就业质量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表明了大学生拥有职业能力越高在就业市场中的就业优势就越大,从而影响就业质量。因此,本文提出的假设1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就业质量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得到验证。将职业素养设定的权重为1所设定的全部显变量的参数都为正值,且都比较显著,这就代表了大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是正向并且显著,这就验证了本文假设2。知识结构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系数是0.78,并且P值比较小,就数值而言,知识结构对就业质量影响系数较之其它两个因素,虽然不大,但依然显著,验证了本文假设3。

4.2.3 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从本文的模型参数结果清晰地展示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三个要素及诸构成要素对就业质量影响的关系:

一是职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职业能力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权重为1.2,大于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两个潜变量的权重。职业能力对就业质量影响的强度最大,这说明了在新经济业态下,新产业不断更陈出新,用人单位更注重劳动者职业能力。在诸显变量中职业规划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两项的数值比较小,这说明职业规划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强度弱于其它显变量,但是这两项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依然是显著的。在职业能力所含的显变量中,思维能力的系数值最大,且显著,这说明思维能力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强度最大,其余依次为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是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职业素养对就业质量的权重为1。在潜变量职业素养设置的六个显变量中,工作态度的系数强度为1.13,说明用人单位对就业主体的工作态度关注度最高,也表明大学生越是秉持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越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越能获得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机遇。社会责任感和情感与价值系数强度为0.68和0.69,与其它三个显变量相比,用人单位更注重个人品质、自我管理能力和忠诚度,这表明了在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就业主体自身能促进能力提高和有利于工作的个人素养。

三是知识结构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潜变量相比,知识结构潜变量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权重要小,仅为0.78。以专业基础知识为标准,可以看出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的系数值最大,达到1.93,说明对就业质量影响程度最大。这表明在当今新科技、新技术更迭的新时代,用人单位对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毕业生愈发青睐,以此促进单位的创新发展。其次是专业前沿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系数强度分别为1.92、1.03、1、0.95。从潜变量知识结构的五个显变量系数强度来看,五个显变量的系数均较大,说明这五个显变量共同作用于个体知识结构的形成,并且影响很大,进而说明改善知识结构可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知识结构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基础。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从三个维度搭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部因素框架,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大学生个体内部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分别验证了三者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拥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储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更容易在就业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就业。但是上述三个潜变量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是非对称的,即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并不一定代表大学生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潜变量,或者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潜变量,也并不代表一定实现高质量就业。因为就业质量除了受就业主体内部因素影响外,还有外部因素影响。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诸要素影响就业质量的程度,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三个潜变量与就业质量之间确有线性回归关系。从三个潜变量对就业质量影响系数来看,职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在三个潜变量所包含的显变量中,影响强弱程度各有不同。

5.2 研究建议

5.2.1 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不同于专业技能,这种能力获取并非通过传授单一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要更贴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更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教学行为的实施要更贴合能力获取。一是转变教师角色。职业能力的培养并非排斥知识教育,相反,知识的获取是能力获得的基础。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身,更应该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知识,以自我理解知识促成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科知识与学生内在思维之间建立联系。二是拓展实践育人。实践是教育本身的内在属性,是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除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实习实训外,还应将大一到大三的寒暑假纳入到实践培养体系中。

5.2.2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需要高校毕业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它因行业不同,其结构各有不同,但职业素养中隐性素养却有共性表现,这种个性化的素养也就形成了个体的典型独特品质,而这种品质恰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实施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要着重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使其形成有机整体,以显性素质促进隐形素质的养成。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素养教育进教学计划、进课表、进课堂,设置相应学分,根据学科大类分模块设定教学内容,通过必修、选修等形式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二是构建文化育人体系。素养作为人的一种独特品质,总是要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而大学生不管是主动亦或是被动都会受到大学文化或大学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课程教学所难以企及的。一所成功的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一定印刻了这所大学的文化,大学以何种大学精神育人,培养的人一定具有这种精神,因此,高校要积淀学校大学文化特色,用大学文化滋润职业素养。

5.2.3 丰富大学生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各种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组织方式,既涉及知识诸要素之间的质与量,也包括知识之间的组合方式和相互关系。[3]从当前经济社会和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来看,高校一是要探索复合型知识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分专业培养模式,不囿于分专业独立培养,推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联结,构建跨学科课程结构体系,促进不同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融通。二是要重视培养人文学科知识素养。在人的整个知识结构中,人文科学知识是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要革新传统课程体系,打破单一课程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课程观念,突出学科结构的综合化,以综合化促进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三是要变革评价方式,合理规划考试和考查课程的比例,逐步将口试和面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更大范围了解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维度变量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抓住不变量解题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人生三维度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