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鸟巢式护理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10-09韩英

中外医疗 2021年22期
关键词:鸟巢蓝光黄疸

韩英

福州市第一医院新生儿科,福建福州350009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 平升高,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多发于早产儿、O型血或Rh阴性血产妇[1]。黄疸加深时,患儿临床表现为泪液、痰液、汗液及尿液都会黄染,甚至引发神经疾病[2]。蓝光照射是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改善黄疸,但光疗过程中患儿会出现哭闹、烦躁等不顺从行为或发生皮疹、发热、呕吐、皮肤受损等不良反应影响光疗效果[3]。因此为提高患儿光疗过程中舒适感及临床效果,需要在治疗期间寻找合适的护理模式[4]。该研究以该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10例新生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鸟巢式护理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进行蓝光照射治疗的110例新生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55例患儿,男25例,女30例;足月儿33例,早产儿22例;胎龄31~42周,平均(35.89±3.87)周;病程1~20 d,平均(9.64±2.86)d;体质量2.45~4.41 kg,平均(3.12±0.57)kg。常规组55例患儿,男32例,女23例;足月儿34例,早产儿21例;胎龄32~42周,平均(36.11±3.75)周;病程1~22 d,平均(10.06±3.26)d;体质量2.39~4.45 kg,平均(3.21±0.53)kg。两组患儿在性别、是否足月、胎龄、病程、体质量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在获得医院伦理文员会的批准同意后展开,所有患儿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该项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黄疸患儿;无蓝光照射治疗禁忌症患儿;无药物过敏史。

排除标准:胆道闭锁等疾病造成胆红素增高;皮疹、呕吐、腹泻;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或精神疾病患儿。

1.3 方法

1.3.1 蓝光照射治疗 所有纳入研究患儿均施行蓝光照射治疗,首先将蓝光箱(宁波代维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型号:XHZ)进行预热30 min,根据医嘱及患儿黄疸程度、血清胆红素水平等检查结果设置箱内适宜患儿温度及湿度,入箱前为患儿清洗皮肤、修剪指甲、喂奶及更换纸尿裤等,再用特制棉质手套、脚套包裹手脚,戴眼罩保护双眼,全身裸露后放于蓝光箱中间断性照射。治疗期间详细记录患儿睡眠时间、哭闹时间等,并严密监测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蓝光照射时长为8 h/d,疗程为3~5 d。

1.3.2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 常规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为患儿进行翻身,1次/h,喂奶及更换纸尿裤时动作温柔予体温测量,2 h/次或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随时进行生命体征检测,及时调节蓝光箱温度及湿度,充分保证患儿营养及水分供给,并及时清除尘,避免通风不良或热能不足,若患儿体温>38℃,暂停治疗,告知主治医师及时作出处理。

1.3.3 鸟巢组行鸟巢式护理 鸟巢组进行鸟巢式护理,将采用柔软绒棉布制成的浴巾对角折叠,滚筒式卷成一椭圆形鸟巢,置于蓝光箱内,浴巾长度包裹患儿整个躯体,宽度为患儿肩宽,再将纯棉无菌枕头置于患儿头肩部,使患儿手脚成自然屈曲状,蜷卧于鸟巢状浴巾中,同时放入准备好的布卷紧贴患儿臀部和背部,将布卷环绕患儿四周,使患儿能触及到,再根据蓝光箱内空间及患儿体长进行姿势调整,对躁动不安的患儿及时进行体温测量、喂养时注意观察四肢关节、背部、臀部有无擦伤红肿,若患儿表面皮肤与鸟巢接触面过于紧密,及时调整患儿姿势,避免患儿皮肤受损,浴巾、布卷及枕头等要勤换,以避免造成患儿感染。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每天哭闹时间(每天24 h内发生哭闹时间的总和)、每天睡眠时间(每天24 h内睡眠时间的总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发热、抓伤或擦伤、皮疹、皮肤红肿以及其他不良反应,计算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采用该院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住院环境、服务态度、护理过程、以及护理结果等4个方面,涉及10项题目,每项题目评分1~5分,由患儿家属当场填写并收集,其中45~50分为非常满意,30~44分为满意,3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每天哭闹、睡眠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鸟巢组患儿每天哭闹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睡眠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每天哭闹、睡眠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每天哭闹、睡眠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每天哭闹时间(min)每天睡眠时间(h)住院时间(d)鸟巢组(n=55)常规组(n=55)t值P值42.16±4.52 57.26±5.54 15.662<0.05 21.01±1.13 18.12±2.45 7.944<0.05 5.10±0.95 9.89±0.87 27.577<0.05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鸟巢组患儿发热、抓伤或擦伤、皮疹、皮肤红肿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鸟巢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医学上把出生28 d内婴儿的黄疸称为新生儿黄疸,有病理性和生理性之分[5]。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通常在出生后2~4 d出现,多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延迟至3~4周消退,约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6]。病理性黄疸则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4 h出现黄疸且2~3周无消退迹象,甚至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再次出现,又或是新生儿出生一周或几周内才出现黄疸,此类型黄疸发生同时容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胆红素脑病[7]。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蓝光照射疗法,主要目的是防止胆红素进一步升高,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8]。但常规护理模式下的蓝光治疗,由于患儿哭闹、烦躁、抓、擦伤及舒适度低等原因,往往导致治疗中断而降低治疗效果,因此,积极寻找适宜的护理模式对提高蓝光治疗效果有重大意义[9]。

鸟巢式护理是针对患儿生理特点制定的一种新兴护理模式,其是在暖箱基础上,为婴儿营造一个类似于母体子宫的环境,以患儿为中心,采用柔软浴巾构建鸟巢,周边以布卷包裹,将患儿置于巢中[10]。患儿身体紧贴鸟巢,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使患儿有边界感和安全感,能达到抚摸及固定体位的效果,且患儿姿势与胎儿在母体内姿势相似,能够给予患儿恒定温度,加快患儿适应蓝光箱环境,提高患儿舒适感,降低哭闹及烦躁情绪,增加患儿同步睡眠时间,且浴巾保暖加之患儿身体紧贴浴巾,限制了患儿活动,减少散热面积及能量消耗,减少了因患儿不适、哭闹、烦躁或发热等不良反应引起的蓝光照射中断,进一步提高蓝光照射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胆红素水平,加快病情恢复[11]。该研究结果中,鸟巢组患儿每天哭闹时间、住院时间[(42.16±4.52)min、(5.10±0.95)d]短于常规组,每天睡眠时间(21.01±1.13)h长于常规组;鸟巢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低于常规组;鸟巢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96.36%高于常规组。这与聂莉莉等[12]的研究结果中患儿患儿每天哭闹时间、住院时间[(45.28±4.76)min、(4.15±0.87)d]短于对照组,患儿每天睡眠时间(20.24±2.68)h长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62%低于对照组的结果一致,此结果均进一步证明了鸟巢式护理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效果,缩短患儿每天哭闹时间、住院时间,提高患儿每天睡眠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鸟巢式护理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有效缩短患儿每天哭闹时间、住院时间,提高患儿每天睡眠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鸟巢蓝光黄疸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鸟巢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重回鸟巢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蓝光TOP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