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急诊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10-09朱颖超夏泽燕毛进刘慧
朱颖超,夏泽燕,毛进,刘慧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科,江苏南京210009
急诊创伤患者是急诊科接诊频率较高的类型,往往需要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救治。在手术治疗后,需要卧床休养较长时间,方可确保伤口的良好愈合。但是对于急诊创伤患者来说,术后长时间卧床,加之机体受到手术创伤的影响,导致其成为了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DVT)的易发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引起一系列后遗症,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患者肺栓塞而导致死亡[1-2]。因此,对于急诊创伤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配合合理的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3-4]。综合护理是在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全方位护理模式,最大程度上消除影响患者健康的不利因素,减少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对促进患者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5]。该科室为了提高急诊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水平,方便选取2019年3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14例急症创伤患者为例,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收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57)。研究通过医学伦理会批准。其中观察组患者男∶女为33∶24;年龄范围25~79岁,平均年龄(43.12±6.06)岁。对照组患者男∶女为31∶26;年龄范围23~77岁,平均年龄(42.78±7.53)岁。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因急诊创伤入院治疗,并经临床明确诊断为急诊创伤的患者;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对该次研究知情并同意的患者。②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常规护理:①健康指导。由护理人员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危害性及其有效的预防措施,叮嘱家属要帮助患者进行术后早期锻炼。②肢体练习。护士协助患者完成足踝部功能锻炼,指导其练习踝关节的伸屈和内外翻转活动,15次/min,重复练习15次。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练习,20次/min,重复练习20次。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实施术后首次翻身,之后每2 h进行1次。以上活动每天至少2~3次。③病情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下肢皮肤色泽、温度等指标,高度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3.2 观察组 综合护理:①饮食护理。告知患者要严格控制每日饮食中脂肪、盐类、糖类物质的摄入,饮食宜以低脂肪、低糖、低盐类食物为主,且要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帮助患者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状态。②用药护理。基于wells评分的深静脉血栓形风险因素评分来评估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总分<2分为不太可能发生DVT,总分≥3分为很有可能发生DYT。对于低危风险患者,无需特别措施,鼓励患者尽早活动;对于高危患者需密切监测下肢的皮肤颜色、温度,一旦发现患者患肢皮肤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皮肤苍白、足背动脉不可触及等症状,要谨慎考虑是否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患者抗血栓梯度压力带或充气压力泵辅助治疗等手段,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7-8]。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时,尽量选择皮下注射的方式,同时遵医嘱给予患者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以及口服抗凝剂等方式进行抗凝。在进行皮下注射时,要选择下腹部两侧,且注意注射不宜过深,注射完毕后不可对注射部位进行揉搓,避免引起出血、血肿情况。③保护血管内膜。人体静脉内壁的内皮细胞表面存在有大量肝素,能够抑制血小板的粘附,从而发挥抗凝作用。因此,护士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操作的过程中,禁止在在下肢进行有创操作,静脉输液时选择较细的针头,且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多次的反复穿刺,尽量缩短止血带绑扎时间,以此来保护血管内膜,避免其遭到破坏,使其自身的抗凝作用受损。⑤运动指导:术后1~2 h内帮助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踝泵运动)和内外旋锻炼,可每隔2 h练习1次。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使膝关节伸展与床面贴合,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之后可进行抬臀活动,用上肢肘关节和下肢健侧足部作为身体支撑点,略微使臀部抬高进行活动。在锻炼膝关节做屈膝和伸膝运动时,要在患者膝关节下方放置软枕,使膝关节稍微弯曲绷紧股四头肌,然后把足跟向上抬起,坚持5 s后放下,可在早中晚3个时间段进行锻炼。指导患者练习直腿抬高的功能训练,让患者脚背用力向上勾的动作,再用力将腿绷直,然后将整条腿向上抬起,保持5~10 s放下,每次做20个为一组,每日练习3~5组为宜。对于截瘫患者则给予肢体被动运动[6-7]。⑥心理护理。患者因受到创伤的影响导致其入院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容易出现激动,甚至是抵触治疗的情况。因此,护士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安抚患者的情绪,并告知其入院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获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其次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向其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目的和意义,临床诊断及预后效果等。最后在进行每一项临床护理操作和治疗时,都要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使患者能够积极地面对临床治疗,提高其配合度[8]。
1.4 观察指标
①凝血水平:分别在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检测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D-二聚体水平,据此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②生存质量评分:主要分为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功能4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100分,生存质量和得分呈正比;③护理满意度:应用该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表,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3个选项,计算护理满意度;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人数统计,计算发生率。诊断标准:超声检测深静脉异常扩张、探头压迫后不能完全变瘪、深静脉血流信号消失。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PT、APTT、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57)对照组(n=57)t值P值PT(s)干预前 干预后APTT(s)干预前 干预后10.32±1.62 10.37±1.63 0.164>0.05 16.14±1.24 14.48±1.25 7.117<0.05 18.09±1.11 18.05±1.19 0.185>0.05 34.37±1.19 30.36±1.13 18.448<0.05 D-二聚体(mg/L)干预前 干预后1.23±0.33 1.24±0.35 0.156>0.05 0.22±0.02 0.44±0.05 30.843<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8.25%高于对照组的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2.3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生理心理环境 社会功能观察组(n=57)对照组(n=57)t值P值86.17±1.98 74.39±2.11 30.736<0.05 89.04±2.15 75.02±2.43 32.623<0.05 79.18±2.64 64.33±1.84 34.840<0.05 83.69±3.04 73.11±3.57 17.035<0.05
2.4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15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发生率3.51%(2/57)显著低于对照组26.32%(1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83,P<0.05)。
3 讨论
急诊创伤手术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是由于静脉血在下肢深静脉内出现凝集后形成血栓,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阻滞不畅。
患者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则会表现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严重时会引起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情比较复杂,变化较大,血栓存在较大的脱落风险,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极易引发肺栓塞,而肺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致死因素[9-10]。由此可见,对于急诊创伤患者,在其手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手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1-12]。
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临床广泛认可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中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其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采取程序化、系统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将责任制护理和小组护理的优势有效结合。用专业的护理最大程度降低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效果[13-14]。该次研究中,通过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并将其与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凝血指标、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3%,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3.51%显著低于对照组26.32%(P<0.05)。分析原因:在综合护理干预过程中,围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保护血管内膜、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多种护理措施,对患者开展了全方位的护理干预,从生理方面和精神方面双管齐下,最大程度上消除来自生理和心理方面可能会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采取了多种有利于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抗凝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术后的血液状态得到有效的改善,达到从根本上预防其发生的目的。在杨志丽[15]的研究中,结果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95.0%、5.0%优于对照组的77.5%、25.0%(P<0.05);且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这一结果也充分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急诊创伤患者术后凝血指标,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效降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应用优势[16]。
综上所述,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状态,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