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醒后卒中患者NIHSS评分及疗效影响分析

2021-10-09朱锦奎

中外医疗 2021年22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有效率

朱锦奎

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珠海市金湾中心医院)急诊医学部,广东珠海519000

脑卒中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该病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自理,使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醒后卒中是指睡觉时不伴随新发卒中症状,但觉醒后发现存在卒中症状的一类急性脑梗死,占新发卒中10%左右[2]。以往开展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因此,积极探索出更加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伴随临床对于脑卒中研究不断深入,发现通过早期静脉溶栓能提升患者的疗效,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3]。但目前有关早期静脉溶栓对醒后卒中的疗效研究较少。为此,现对2019年1—12月该院收治的醒后卒中患者共72例开展研究,分析予以该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对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选该院收治的醒后卒中患者共72例为研究对象,男40例,女32例;年龄42~82岁,平均(62.48±9.85)岁;病程0.4~5.0 h,平均(3.12±0.98)h。纳入标准:均经CT或者MRI检查确诊,醒后发现卒中离到达医院完善有关检查<6 h,和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4]相符;NIHSS评分在7~22分;凝血、血糖以及肝肾心等检查均未观察到显著异常,无出血性疾病或者出血倾向;均取得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有关书面说明;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开展颅脑CT检查已产生低密度变化;舒张压>100 mmHg或者收缩压>180 mmHg同时较难控制;血小板计数<100×109/L;以往存在颅内出血史者;存在严重影响治疗和预后的疾病者;存在出血倾向疾病史者;体温>39°C昏迷患者。该研究得到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

依据随机数表法将7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他汀类调脂药物、清除氧自由基、防止消化系统应激性溃疡和适当康复理疗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治疗,予以氯吡格雷(规格:25 mg×20片,国药准字H20123115)口服,75 mg/次,1次/d。或者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50 mg×30片,国药准字H45021385)口服,100 mg/次,1次/d。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出现。

观察组于发病3 h内将100万U注射用尿激酶(规格:10万U×5支,国药准字H12020492)加入到100 mL的0.9%氯化钠溶液(规格:250 mL:2.25 g,国药准字H14020822)静脉溶栓治疗,确保在30 min内完成静滴。完成溶栓治疗后无症状恶化者24 h复查颅脑CT排除颅内出血,后开始应用氯吡格雷片或阿司匹林肠溶片开展抗血小板集聚治疗,具体用药方法和对照组相同,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出现。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显效:治疗24 h后症状明显改善或者全部恢复,肌力从0级恢复至3级以上,同时1个月内恢复正常;有效:治疗24 h后体征和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好转,肌力从0级恢复至2级,1个月内能部分自理生活;无效:治疗24 h后体征和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或者加重,1个月内无法自理生活。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选择NIHSS[5]对两组神经功能开展评估,内容涉及到意识水平、忽视症、感觉、构音障碍、视野、凝视、面瘫、肌力共济失调、上肢运动以及下肢运动等11个维度,满分为42分,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越严重。

③预后效果:统计两组脑出血、死亡及复发人数占比。

④不良反应:包含血尿、鼻黏膜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梗死等。统计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占比。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 治疗2周后观察组(n=36)对照组(n=36)t值P值15.30±2.72 15.14±2.80 0.246 0.806 8.52±3.16 12.05±4.32 3.957 0.001

2.3 两组预后效果对比

观察组脑出血、死亡及复发比例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预后效果对比[n(%)]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3 讨论

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其中67%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这些认知障碍的患者中又有1/3发展为痴呆[6]。醒后卒中即醒来发现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的一类缺血性卒中,该病发生率不断升高,已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同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积极开展有效科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于醒后卒中救治中,传统医疗手段效果欠佳。目前,临床认为醒后卒中的主要治疗方案包含血管内介入及溶栓治疗两类,其中静脉溶栓属于一类疗效明显的治疗手段,同时实施便捷,价格低廉,在临床上有着较高运用率。但如何安全有效开展静脉溶栓一直是临床研究中的热门话题[7-8]。林彬武等[9]对3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开展研究,一组予以常规治疗设为非溶栓组,一组予以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设为溶栓组,结果显示,溶栓组总有效率是76.50%,比非溶栓组55.60%更高,治疗后NIHSS评分为(4.10±1.50)分比非溶栓组(9.90±1.70)分更低。该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56%,高于对照组58.33%,且治疗后NIHSS评分为(8.52±3.16)分低于对照组(12.05±4.32)分,这和林彬武等研究中的结果相一致,同时观察组脑出血、死亡及复发比例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早期静脉溶栓对醒后卒中疗效更佳,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考虑原因可能是注射用尿激酶于静滴后能激活血液内纤维蛋白溶酶原,使其转变成纤维蛋白溶酶,充分发挥出溶解血栓的作用,再通阻塞血管,使脑梗区域血液循环恢复正常,改善患者的各项体征及症状。对醒后卒中患者开展早期静脉溶栓理论基础为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损害是可逆的。脑组织对于缺血和缺氧性损伤较为敏感,于发病早期,刚开始仅中心坏死区脑细胞出现死亡,坏死区附近缺血半暗带依旧存活着较多的神经元,若能在该治疗时间窗中恢复区域内血液灌注,则能逆转缺血半暗带脑细胞损伤,使患者幸存并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10]。较多研究证实,对急性卒中患者开展早期静脉溶栓能获得满意效果[11-12]。为最大程度抢救醒后卒中患者的缺血半暗带中脑细胞,防止坏死区域更进一步扩大,当前提倡于起病4.5 h或者更早开展静脉溶栓。值得注意的是,尿激酶是非选择性的纤维蛋白溶解酶,有一定概率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该次研究发现,两组治疗期间均发生出血,观察组发生率是11.11%,高于对照组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需要注意观察组2例发生颅脑渗血。

综上所述,予以醒后卒中患者早期静脉溶栓疗效确切,能降低其NIHSS评分,改善其预后,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出现,有着较高安全性,值得采用。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有效率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of osthole binding to human serum albu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