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2021-10-09张怀兵刘保华高明明袁璞熊方令

中外医疗 2021年22期
关键词:硬膜引流术外伤

张怀兵,刘保华,高明明,袁璞,熊方令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宿迁223800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临床常见神经科疾病,该病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且7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1-2]。相较于非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因年龄较大、身体机能下降、机体抵抗力减弱、全身机体代偿能力减弱、合并多种慢性老年性疾病,治疗效果不佳[3-4]。患者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后,因年龄和机体差异,可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精神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疾病[5]。临床在诊断外伤史明显、症状典型的患者时难度不高,但由于高血压、凝血机制不良等其他致病因素影响,各患者症状存在差异,不易辨别,极易漏诊、误诊。目前,钻孔引流术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用手术方式,通过清除颅内血肿,调节颅内压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6-7]。故该院方便选择2016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68例该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探讨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专项研究课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接收治疗的6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象年龄分布情况予以分组,即对照组23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属非老年人群组,其中12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36~59岁;其中13例存在外伤史,10例无外伤史。观察组属老年人群组,其中2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60~85岁,其中60~70岁14例,70~80岁22例,>80岁9例;组中21例存在外伤史,24例无外伤史。纳入标准:①经头部CT检查,患者均符合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标准;②患者有头晕呕吐、血压升高、意识模糊或昏迷的临床症状;③具明显的手术指征。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重大器官类疾病患者;②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③孕妇及哺乳期患者。研究起始前,其涉及内容均获得两组对象及其家属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同时具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两组对象均实施了钻孔引流术治疗。具体为:将血肿处后上方选作钻孔位置,经电凝硬脑膜后呈十字型切开,并将硅胶引流管放入硬膜下方。术中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肿腔至水流变清,将引流管保留后做闭式外引流。对于双侧血肿者,可优先选取占位效应明显一侧治疗,后治疗对侧患处。钻孔引流手术后2~3 d拔管,术后要求患者平卧,在床头处放置干净的引流管和引流袋,确保不可形成张力性气颅。此外,尽量不使用脱水剂和利尿剂,以免影响脑复位。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对两组对象年龄、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病史等相关一般资料。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血肿引流量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及头部CT表现

就临床表现方面,观察组对象10例头晕头痛,4例精神症状,1例意识障碍,1例反应迟钝;对照组对象11例头晕头痛、4例精神症状、3例意识障碍、3例反应迟钝。观察组对象头晕头痛、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及反应迟钝方面发生率(35.56%)显著低于对照组(9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70,P<0.001)。而就头部CT表现方面:观察组有21例不同程度脑萎缩,16例基底节低密度灶;对照组有3例轻度脑萎缩,3例基底节区低密度灶。观察组头部CT表现发生率(82.22%)明显高于对照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30,P<0.00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对比

观察组血肿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对比(±s)

组别血肿引流量(mL) 住院时间(d)对照组(n=23)观察组(n=45)t值P值87.92±12.15 141.37±12.15-17.163<0.001 11.28±2.75 20.25±2.75-12.726<0.001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是临床常见神经外科疾病,高龄患者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8]。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较多,头部意外创伤、机体萎缩病变均可致病。相较于青年人群,老年人群的年龄增长导致的大脑萎缩,会致使颅脑间隙,这不仅会拉长桥静脉,还会加大桥静脉的张力[9]。在受到外力创伤时,桥静脉损伤受损的概率大大提升,进而引发颅内出血。青年人群的蛛网膜下腔较为正常,若出血并不严重,有自行停血的趋势[10-11]。但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自愈能力变差,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自行止血能力较弱,严重时增宽的蛛网膜下腔还会扩大血肿面积[7]。因此,青年人群和老年人群在诊断该病时,若有明确的外伤史,则容易诊断[12]。但若患者外伤史不明显,临床症状不显著,其诊断难度将大大升高。据临床研究显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精神症状、反应迟钝等问题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临床症状,但老年人群的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13]。

汤伟强等[14]学者就其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组经手术治疗,血肿引流量及住 院时间 (139.22±3.92)mL、(19.83±6.38)d均多于非老年组(89.29±3.84)mL、(11.93±4.83)d。且老年组高血压(36.0%)、脑血管病史(12.0%)占比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6.0%、6.0%)。而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就等临床表现发生率(35.56%)显著低于对照组(91.30%)(P<0.001);该组头部CT表现发生率(82.22%)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6.09%)(P<0.001))。观察组对象就年龄、高血压、脑血管史三项数据(74.92±6.50)岁、71.11%、55.56%均高于对照组(46.05±6.50)岁、8.69%、4.35%(P<0.001);分析原因为与该组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多伴有合并慢性疾病相关。同时,高血压和脑血管病史在一定程度上则影响了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的产生。而目前临床多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疾病,通过冲洗患处血肿,减少颅内积气,缓解病情。钻孔引流术具有创伤性较小、操作简单便捷、治愈率较高的优势。患者血肿量在70 mL以内且覆盖脑面积较小时,可采用单孔引流术。但该研究结果提示,由于观察组对象年龄较大,其机体对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故血肿引流量及住院时间两项疗效指标 (141.37±12.15)mL、(20.25±2.75)d分别高于对照组(87.92±12.15)mL、(11.28±2.75)d(P<0.001)。该次结果充分提示出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就临床、治疗中的各种特性表现,且也与汤伟强学者研究结果基本相同,证实了研究的真实可靠。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段人群患有慢性硬膜下血肿后的症状存在差异,老年人群的症状表现不明显,若患者无明显外伤史,诊断难度较大。在诊断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时应结合患者外伤史、病情及CT诊断综合判断,防止漏诊、误诊现象的产生。

猜你喜欢

硬膜引流术外伤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