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烛照旬阳民歌的文化坐标

2021-10-07唐友彬

百花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承

唐友彬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的分析,发现著作除了从“生态美学”视域观照旬阳民歌之外,还运用到哲学、逻辑学、音乐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哲学意蕴、审美内涵、文化版图、传承与发展、意义及使命等多个维度烛照旬阳民歌,对旬阳民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释放文化魅力,发挥软实力,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旬阳民歌;哲学意蕴;审美内涵;文化版图;传承

旬阳民歌是旬阳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更是一种审美形态。侯红艳女士的专著《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旬阳民歌研究》以“生态美学”视域探赜旬阳民歌,很符合现代人的思考方式,“不再孤立地看待文化问题,而是把文化置于一个广阔的生态系统中,多角度、多方位地关注与文化的相关性……”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对它生成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它的音乐体裁、主题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其与地方文化、风土民情、民众审美情趣之间的深层关系,从而明晰旬阳民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可谓立意宏阔,站位高远。

通读著作后发现,著者对旬阳民歌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生态美学”视域,还包括哲学、逻辑学、音乐学、社会学等多重视野。著者把旬阳民歌放到与之相关的多维文化坐标系中考察,勘定文化坐标,标记个性参数……正如著者所说,“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综合的结果”。

著者为陕西白水人,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评论及地域文化研究”。“四圣故里”的白水县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小耳濡目染的社火、鼓舞、秧歌等与旬阳的道情皮影戏、蜀河双彩车、旬阳民歌等民间艺术从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或许正是这种文化生态上的美学差异,成为她独立研究的立场优势——对旬阳民歌带着距离感地审视,相较于旬阳本土研究者而言,没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却有深度透析的全面与客观。

一、哲学意蕴:根植并反映旬阳社会生活场域

民歌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旬阳民歌产生于旬阳民众之中,来源于旬阳人民的生活场域,这就是旬阳民歌生成的文化基础,也是旬阳民歌展现的重要文化要素。

著者用最前沿的生态学科学来阐释旬阳民歌,将其从生态美学上加以阐释,这是学术理论与原生态地方文化的美妙契合,可谓切中肯綮,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在民歌的生态美学研究上,我们探究的不仅是民歌生成的自然环境的基础问题,即土地、地理等对民歌的形成的影响,还应该看到民歌对地理、土地的反作用……”“民歌成为了人民表达生活的艺术方式,它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生态的产物,又受到特定文化生态的干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相互表现的关系。”这种和谐共生关系,构成了旬阳民歌文化主客观因素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歌德在论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时强调:“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著者数据翔实、逻辑严谨地论证了旬阳县之所以具有丰富的民歌储存量,与其地貌、生产、生活及地理边缘位置有很大的关系。著者以生态哲学为基础从生态美学角度探赜旬阳民歌,可谓是一个最佳的切口。“生态哲学是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著者用了很大一部分章节来阐释生态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尤其强调了“主体间性”理论,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事实上,从头至尾,这部著作处处闪现着生态哲学的思辨光泽。

二、审美内涵:蜀腔豫调秦风楚韵兼容并蓄

著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展示旬阳民歌的自身特色:内容丰富,品种齐全,形式多样。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多层次地反映了旬阳历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展现了旬阳历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中西方民歌都有其共性,同时也各自具有自身的属性。中国民歌的风格丰富多样,但浑厚朴实、清新自然是中国历代民歌主要的美学风格,各地的民歌基本上都被当地定位为“民间传统文化”,具有音乐性、人民性、时代性、自述性、陈述性(分叙事与诉说)、场景性、意境性、诙谐性、地域性、口头性(即兴特征)、流变性、实用性、娱乐性、内涵的丰富性等特征,这几乎是中国民歌的共性。在《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旬阳民歌研究》中,著者依据共性将旬阳民歌体裁按照“三分法”进行分类,即號子(渔舟号子、农事号子)、山歌、小调,同时还进行了题材分类:表达男女爱情的婚恋歌、反映社会实践的生活歌、传承乡土民情的风俗歌、颂扬革命斗争的红军歌等。

当然,旬阳民歌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因属于南北交会和过渡的色彩区域,加之明清两朝代移民的因素,旬阳民歌既有荆襄楚调,也有巴蜀川腔,中原的晋豫之声,西北的秦陇之风,同时又区别于安康其他县的民歌而自成一体。其曲调以徵调式歌曲最多,也有宫调式、商调式等,旋律线条大多平稳简洁,音程以级进式为主,很少跳进,音域一般不超过八度。还表现在它与歌与舞的结合和说与唱的结合上。它的音量和腔调不同,歌声温婉而细腻。”著者特别指出:“旬阳民歌音乐体裁丰富多样,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其他的一些种类和样式,如风俗歌曲《酒令曲》《拳歌》《祈雨调》《送财神》《送春牛》等。”于是,旬阳民歌很难以常用体裁完全归纳的多品种、多功能、多色彩、南北过渡的审美内涵便面目清晰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三、文化版图:跨界于西北长江流域的田歌与山歌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民歌是世界民歌的重要篇章。“《茉莉花》(鲜花调)这首歌不仅在我国多个省份都有流传,甚至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于1924年完成的《图兰朵》中将《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显然,《茉莉花》是具有国际意义的中国民歌,在世界民歌的文化版图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旬阳民歌是陕西民歌的重要支脉,旬阳民歌是中国民歌百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水文化、陕南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著者通过描述旬阳民歌的生态基础来探寻旬阳民歌的文化地理:“如果我们把一张中国地形图、农作物分布图与中国民间音乐体裁的分布图叠合在一起,我们立即就会发现,自然生态与民间音乐生态十分近似……由此可见,地貌形态不同,导致了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并由此形成各异的音乐样式和民歌体裁。地理环境决定了民歌的体裁,民歌的体裁也反映了不同的地貌。这正是生态美学主体间性的具体体现。”

著者按照我国的地貌形态特点,将我国农作物分布划分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渔作区”、长江流域的“稻种区”、西北高原的“粟种区”、北部内蒙古新疆一带的“游牧区”,发现民歌体裁与之形成近似的板块状分布:沿海地区的“渔歌区”、长江流域的“田歌区”、西北、西南高原的“山歌区”及北部草原的“牧歌区”……由此圈定旬阳民歌在中国民歌文化版图中的位置。

四、传承与发展:民间与官方合力发掘推介

民歌的传承离不开人们的价值取向,离不开传播中的艺术生命力,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群众的心声,展示了他们积极的精神面貌,所以其艺术表现力在传承过程中得以逐步提高。“2014年11月11日,旬阳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旬阳民歌旺盛的生命力及深远的影响力。

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民歌在当代所面临的生存危机。著者不无忧虑地指出:“新兴媒体的出现,大众文化的日益繁荣,改变了传统民歌艺术生存及发展的环境,导致旬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在新时代环境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民歌作为地方文化的具体承载者,必须在审美现代性的冲击下,充分借助现代传媒和表现形式挖掘自身蕴藏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影响力,不仅让民众领略到民歌艺术的巨大魅力,还要充分证明民歌艺术现代转型和发展的有效可能性。我们必须关注民歌艺术和现代生活、当代大众文化的密切联系,在保持原有乡土性的基础上把民歌艺术主动与大众文化对接,为民歌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近年来,在全国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的大背景下,旬阳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通过构建传承机制、选培民歌传承人、开展民歌培训、组织演出比赛、建设数字化档案资料库等方式将旬阳民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进一步推进,一个有政府、民歌创研人才、企业和地方民众共同协作的旬阳民歌保护体系正在形成。唯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力量并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旬阳民歌薪火相传。

五、意义及使命:以文化自信助推乡村振兴

旬阳民歌作为旬阳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与旬阳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所承载的旬阳文化的内涵不容小觑,具有广泛的社会功用。首先是交际、信息传播、情感表达功能:表达情投意合的爱慕之情,凄婉哀怨的归思之苦,包办婚姻的不幸之哀……其次是审美娱乐功能:诉苦愁苦哀怨,讴歌时代的幸福……再次是人生礼俗、宗教祭祀功能:如生命礼仪,原始宗教……最后是传承和教育功能:如《二十四孝》及对红军的殷切期盼、感恩赞颂、踊跃参军的红军歌……显而易见,研究推广旬阳民歌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旬阳人民的精神生活,展现地方文化魅力,借此提升旬阳人民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著者在篇首明确了研究旬阳民歌的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是汉水文化范畴的基础性研究,对推动旬阳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既是对塑造旬阳文化旅游新形象的一次积极尝试,又是对文化与旅游、生态相结合的新旅游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最终实现地方文化和旅游经济互利双赢……对旬阳民歌的研究,继续践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是充实安康地域文化建设的内容,它在带动地方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会对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繁荣起到积极作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前副会长、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中方主席刘大伟教授在著作序言《传承民歌文化,凝聚思想力量》中评价:“这是一部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俱佳的好书,对于推动旬阳民歌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发展,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旬阳人民的生活离不开旬阳民歌,旬阳的地方凝聚力和辨识度也离不开旬阳民歌。以地方文化的特色魅力吸引外地游客,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推动旬阳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旬阳民歌肩负的重要使命。

六、结 语

《生态之维与民歌之美——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旬阳民歌研究》一书的叙述很有特色,著作既有对旬阳民歌过去生成的深度挖掘,又有对现实境况的客观考量,更有对未来发展的诗意眺望。文字空灵剔透,既有绵密的逻辑,又有蓬勃的张力,静水深流,徐徐而行。其理性阐述和感性渲染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著作纵横多个学科领域辩证探赜,从整体上丰富了旬阳民歌内涵和外延,从多个维度烛照旬阳民歌的文化坐标,对于旬阳民歌更好地傳承与发展,释放文化魅力,推陈出新,催生出一批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旬阳民歌力作,汇聚精神力量,以文艺繁荣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