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州开元寺塔石刻题名中的北宋厢军和乡兵

2021-10-04贾敏峰

文物春秋 2021年3期
关键词:北宋

【关键词】定州开元寺塔石刻;军人题名;北宋;厢军;乡兵

【摘要】定州开元寺塔北宋石刻中的军人题名是目前所知记录北宋军队番号最多、反映北宋军队部署信息最为丰富的石刻文献,题名中共出现10支厢军番号,计16指挥,其中分驻定州厢军6指挥,非驻定州厢军8指挥,驻地不明确的2指挥;题名中共出现3支乡兵,均分布在靠近宋辽边境的河北路保州和定州。

《宋史·兵志一》载:“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1]4569定州开元寺塔塔体内镶嵌的31块北宋建塔时期的功德石刻中,包含军人或军人家属题名的有20块,多涉及其所在军队的番号和驻地信息,经梳理,禁军、厢军、乡兵这三个军种均有出现。笔者在《定州开元寺塔石刻题名中的北宋禁军和相关军制内容》[2]一文中已对石刻题名中的北宋禁军在定州和相关州县的部署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就粮、屯驻、驻泊等有关更戍的军制内容,本文将以题名中的厢军和乡兵为主题,对厢军在定州和相关州军的部署情况以及乡兵情况进行梳理,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一点浅见。

一、厢军

厢军,《宋史》对其的定义为“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1]4569,表明厢军是地方军,具有对外防御和对内镇压的军事职能,“以分给役使”则表明厢军常被作为役兵。

与禁军相比,厢军没有厢一级的编制,只有军、指挥和都三级编制。但军的编制并不普遍,开元寺塔石刻题名中的厢军仅见指挥和都的编制。下面结合《宋史·兵志》中厢军分驻各地的记载,按照塔上石刻题名所反映的驻地信息,对题名中的厢军进行归类,以了解建塔期间厢军在定州和相关地区的部署情况。

(一)分驻定州厢军指挥

据梳理,分驻定州的厢军有招收2指挥、厅子马1指挥、厅子1指挥、定塞1指挥、牢城1指挥,计6指挥。

1.招收题名中见有2指挥。

(1)“招收第一指挥”,题名2处,分别见于三层二号[3]34、四层四号[3]43。另有“本城招收第一指挥”题名1处,见于三层一号[3]68。该处题名中有11人与三层二号“招收第一指挥”题名相同,所以这3处题名为同一指挥。

(2)“招收第二指挥”,题名2处,分别见于二层三号[3]17和三层一号[3]68。

據《宋史·兵志一》,招收于庆历初升禁军[1]4598,《续资治通鉴长编》则记:庆历二年(1042)二月“丁酉,升河北厅子马及无敌、招收军并隶禁军”[4]3226。石刻中招收2指挥的题名时间均在庆历前,应属厢军。另外,三层一号石刻题名中有“本城招收第一指挥”,宋代文献中的“本城”通常指的是当地牢城以外的厢军[5],而与“招收第二指挥”题名出现在同一石刻中,说明2题名同时,故可说明2指挥为厢军。梁松涛、陈丽娜《北宋定州军人的佛事活动——以开元寺塔内石刻文献为中心的探讨》中错将“招收”判定为禁军[6]。

《宋史·兵志三·建隆以来之制》(下文简称《宋史·兵志三》)记载厢军招收既有马军,也有步军:步军驻扎在“汾、辽、泽、石、潞、慈、晋、绛、代、忻、威胜、平定”[1]4655,未见驻河北路,骑军则驻扎在河北、河东两路[1]4649,所以题名中的招收应为骑军。

《宋史·兵志一》记招收升禁军后驻定有2指挥[1]4598,故题名中的招收2指挥应均为驻定厢军。

招收指挥驻守定州的佐证资料还有:

开元寺塔三层上踏道拱券处的墨书题记中有“招收指挥”[3]1701处,写于天圣四年(1026),说明其时招收指挥亦在定州(图一)。

《宋史·兵志三》记厢军招收骑兵驻扎在河北、河东两路[1]4649,但不详具体所在,由题名知2指挥驻扎在定州,可补文献记载之不足。

2.厅子和厅子马骑军,题名中各有1指挥,为“厅子马第一指挥”和“厅子第二指挥”,均见于三层四号[3]31。

王晓薇《定州开元寺塔碑刻题名中的禁军、厢军、乡兵指挥考》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认为“厅子马”和“厅子”这两个番号为1支军队[7]162,笔者同意其观点。五代时“厅子马”番号即与“厅子”互称。如《新五代史》记载:“郴王友裕攻郓,屯濮州,(梁)太祖从后至,友裕徙栅,与太祖相失。太祖卒与郓兵遇,太祖登高望之,郓兵才千人,太祖与(张)归厚以厅子军直冲之”[8]262,这段史实在《旧五代史》中则记为“……太祖亟登道左高阜以观之,命(张)归厚领所部厅子马直突之”[9]256。北宋时期依然如此。咸平五年(1002)秋七月,“石隰路部署言本路缘河至蕃部界皆山险,请以步卒代厅子军六指挥。朝议亦以此军本绥、夏之民,石州近贼境,恐越逸非便。乃命徙于磁、相州”[4]1140。由石州徙于相州的“厅子军”在《宋史·李复圭传》中则被称为“厅子马”:李复圭“徙知相州。自太宗时,聚夏人降者五指挥,号‘厅子马,子弟相承,百年无它役。复圭斥不如格者,选能骑射士补之”[1]9742,李之亮考证李复圭知相州的时间在仁宗皇祐四年至六年间(1052—1054)[10]。

虽然同属1支军队,但厅子和厅子马还是有些不同,如《宋史·兵志二》中记载:“厅子七。定二,相五。熙宁五年,并相厅子五为三,定厅子马二为一。六年,相州厅子三并改厅子马。十年,相州厅子马第三分隶骁武厅子马。中兴,四。”[1]4617相州厅子在熙宁五年(1072)称“厅子”,到熙宁六年(1073)则改称“厅子马”。之所以称“厅子”,而不称“厅子马”,推测可能和北宋时期严重缺少战马有关,王曾瑜先生曾谈到:“北宋禁军以步兵为主,尽管殿前司马军和侍卫司马军的兵力只占禁军的少部分,却仍然经常出现兵多马少,部分骑兵无马的情况。”[11]

“厅子”和“厅子马”题名均在三层四号石刻[3]31。该石刻第27行题名为“至和二年(1055)九月九日女弟子赵氏,女柳氏,男柳遵”(图二),王文据此认为此时间即为该石刻的时间[7]162,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从字体来看,该行题名明显大于該石刻上的其他题名,且其中的“女”“赵”“氏”等字也与其他题名中的不同,显非一人所书,因此“至和二年九月九日”应仅是女弟子赵氏等的题名时间。笔者分析认为,该石刻其他题名亦即主要题名的时间应为景德三年至乾兴元年(1006—1022),理由如下:

(1)行16题名为“应天府驻泊龙骑第六指挥”[3]30。按,景德三年(1006)二月“甲申,以宋州为应天府”[4]1387,大中祥符七年(1014)应天府升为南京[4]1864,且相关文献显示“应天府”和“南京”在大中祥符七年后曾并用一段时间,因此此处题名当在景德三年至大中祥符七年前后。

(2)行31题名为“右班殿直永定军兵马监押田聪”[3]31。据《元丰九域志》记载:“雍熙四年以定州博野县地置宁边军,景德元年改永定,天圣七年改永宁。治博野县。”[12]87可知永定军设置时间在景德元年(1004)至天圣七年(1029)。

(3)该石刻题名中有8人名字中有“贞”字。“贞”字为仁宗年间的避讳字[13],所以主要题名内容的时间下限为真宗末年,即乾兴元年(1022)。

按文献记载,厢军厅子在石州、相州、定州均有部署。咸平五年(1002),石州厅子徙入相州和磁州,六年六月因巡警北平“道遇寇,踊跃争进,斩捕甚众”而升为禁军[4]1203。其他地方的厅子应仍为厢军,所以才有庆历二年(1042)升河北厅子马及无敌、招收军并隶禁军[4]3226的记载。上文已知该石刻的题名时间为景德三年(1006)至乾兴元年(1022),在庆历二年之前,若厅子(马)指挥来自石州,则应为禁军,否则即为厢军。石州厅子军共有6指挥[4]1140,后5指挥徙至相州[1]9742,如果该题名中的厅子(马)是石州厅子,应仅有1指挥。但题名中还有“厅子第二指挥”,陆继辉《八琼室金石补正续编》收录的康定二年(1041)定州《静志寺僧希素等造心经幢记》[14](以下简称《心经幢记》)中也有“厅子马第二指挥虞侯郝用”的题名,说明定州实有厅子马2指挥,与石州厅子仅有1指挥的编制矛盾。另外,咸平五年(1002)石州厅子军徙往磁州、相州[4]1140,未见徙定州的记载。故可确定石刻题名中的厅子2指挥应该不是来自石州,因而不可能是禁军,只能是厢军。

《宋史·兵志三》中有“本城厅子定”[1]4649的记载,说明定州驻有厅子厢军。又《宋史·兵志一》记:禁军飞捷“本威虏军保州易州静塞兵、定州厅子军立。淳化元年,诏赴阙拣阅,以静塞为三等,厅子为一等,改今名。指挥四”[1]4592,“咸平三年,诏定州等处本城厅子、无敌、忠锐、定塞指挥,已并升充禁军马军云翼指挥”[1]4572,说明定州厅子厢军分别于太宗淳化元年(990)和真宗咸平三年(1000)升充禁军,但由“定州拣中厅子第一充云翼第一,第二充云翼第二”[1]4572可知,并不是全部定州厅子升充为禁军,未被拣中的应仍是厢军,直到庆历二年(1042)才全部升为禁军。因此题名中的厅子(马)2指挥当为厢军。

3.定塞题名中见有1指挥,为“定塞第一指挥”,题名1处,见于三层四号[3]31。

厢军定塞升充禁军,仅见上引《宋史·兵志一》所记咸平三年“定州等处本城……定塞指挥”升充云翼指挥[1]4572,之后不见定塞厢军升禁军的记载,而开元寺塔始建于咸平四年(1001),所以题名中的定塞为厢军。

此外,定塞题名还出现在开元寺塔九层内塔体南佛龛东侧题记中[3]190,《心经幢记》[14]中也有“定塞第三节级”的题名。定塞多次出现,说明为驻定厢军。

据《宋史·兵志三》,定塞有骑军,亦有步军,均驻扎在河北路[1]4649,4661:步军定塞于天圣后取消[1]4659,骑军定塞则一直到熙宁之后仍然存在,且明确在定州有驻军[1]4668。故而康定二年(1041)的“定塞第三节级”[14]可判定为骑军。

4.牢城步军,题名中见有1指挥,为“牢城指挥”,题名2处,分别见于三层四号[3]31、四层四号[3]43。

禁军中未见牢城番号。据《宋史·兵志三》,牢城厢军分布于“河北、河东、陕西……诸军州,惟汝、处、昭、保安不置”[1]4657。从题名知定州驻有牢城指挥,开元寺塔天圣四年(1026)的墨书题记(见图一)中亦见“牢城指挥”[3]170。

以上分驻定州的6指挥中,包括骑军5指挥,步军1指挥,骑军占优。

(二)非驻定州厢军指挥

经梳理,非驻定州厢军有威边2指挥、无敌1指挥、静虏1指挥、宣勇1指挥、德胜1指挥、劲勇2指挥,计8指挥。

1.威边骑军,题名2处,为“威边指挥使戚谦”和“相州威边曹司韩赟”,分别见于四层四号[3]43和三层九号[3]65。

《宋史·兵志一》有禁军“威边”的记载:“诸州厢兵,惟保州教战射,隶巡检司。庆历初,升禁军”[1]4593,而石刻在庆历之前,故题名中的威边均为厢军。据《宋史·兵志三》,威边厢军分布在京东、京西、河北、河东等七路,其中河北路分布于“瀛、相、邢、祁、滨、霸、磁、卫、赵、莫、洺、乾宁、广信、通利”[1]4646,题名中“相州威边”明确了驻地为相州,“威边指挥”虽未标明驻地,但能确定不是驻定州厢军。“威边指挥”仅见于四层四号1处,因题名信息太少,无法确定其是否与三层九号的“相州威边”为同一指挥,或同为驻相州威边,所以题名中的威边暂定为2指挥。熙宁之后,威边厢军的驻扎地[1]4667与上引河北路诸州军[1]4646相比,少了霸州一地。

相州,属河北路,在定州西南,治今河南省安阳市。

2.无敌骑军,题名中见有1指挥,题名1处,为“安肃军无敌”指挥,见于二层四号[3]9。

厢军无敌升充禁军,文献中记载有两次:一为咸平三年(1000)升充云翼指挥,其中有保州無敌、威勇军无敌、静戎军无敌、宁边军无敌、北平寨无敌、深州无敌等指挥[1]4572,不包括安肃军无敌指挥;二为庆历二年(1042)河北沿边厢兵升禁军[3]4593,《续资治通鉴长编》亦有类似记载[4]3226。因题名在庆历前,所以题名中的“安肃军无敌”指挥应为厢军。

《宋史·兵志三》载厢军无敌驻军在“保、安肃、广信军、北平寨”[1]4649,题名证实了无敌驻扎安肃军的记载。

安肃军,属河北路,在定州东北,治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

3.静虏步军,题名中见有1指挥,为“赵州右静虏”指挥,题名1处,见于三层九号[3]65。

静虏,禁军中未见此番号。据《宋史·兵志三》,静虏厢军建隆以来驻深州[1]4663,熙宁之后驻赵州[1]4669。从题名知静虏在建塔期间即已驻扎在赵州,并且分左、右。

赵州,属河北路,在定州南,治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

4.宣勇步军,题名中见有1指挥,为“相州宣勇第二”指挥,题名1处,见于三层九号[3]65。王文中错释为“相州忠勇第一(指挥)”[7]171,将厢军“宣勇”认作乡兵“忠勇”(图三)。

禁军中未见宣勇番号,据《宋史·兵志三》,宣勇厢军驻河北、河东路[1]4662,但未详具体州军,从题名知在相州驻扎的是宣勇第二指挥。净众院塔基出土的至道元年(995)舍利石塔上有宣勇第一指挥第三都、第四都多名军士的题名[15],可知当时也有宣勇指挥驻扎定州。熙宁之后此厢军仍驻扎河北路的瀛、沧、怀、冀等州[1]4670。

5.德胜步军,题名中见有1指挥,为“相州右德胜”指挥,题名1处,见于三层九号[3]65。

禁军中未见德胜番号。据《宋史·兵志三》记载,德胜厢军驻相州[1]4660,与题名相符,且从题名中知德胜分左、右。仁宗天圣之后无此番号[1]4659。

6.劲勇题名中见有2指挥,分别为“承天军劲勇”和“乐平劲勇”,题名各1处,均见于三层九号[3]65。

据《宋史·兵志三》,劲勇厢军既有骑军,也有步军:骑军仅驻真定北寨[1]4649,步军分布在“邢、太原、岚、汾、辽、泽、潞、晋、宪、代、忻、隰、岢岚、平定、宁化、威胜”[1]4658,所以题名中的劲勇2指挥均为步军。

承天军,“建隆元年(960)以娘子关地建承天军,隶(真定)府”[12]77,太平兴国四年(979)由军废为寨,改隶河东路平定军[16],所以题名中的承天军当为承天军寨。乐平县,太平兴国四年(979)隶平定军[12]177。故此2处题名均为驻平定(军)劲勇指挥,分驻平定军管辖的承天军寨和乐平县。

此2处题名补充了文献记载中劲勇驻扎平定军的编制和具体地点。

承天军驻地娘子关,属河东路,在定州西南,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城东北,山西省和河北省交界处;乐平,属河东路,在定州西南,今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

综上,非驻定州厢军8指挥中,骑军3指挥,步军5指挥。其中6指挥为河北路厢军,另2指挥为河东路厢军,距离定州较近。据文献,厢军也参加更戍:“至于诸州禁、厢兵亦皆戍更,隶州者曰屯驻,隶总管曰驻泊。”[17]宋祁在庆历五年(1045)也谈到:“厢兵,诸州隶焉,卒之力而悍者募之。天下已定,不甚恃兵,惟边蛮夷者,时时与禁军参屯,故专于服劳,间亦更戍。”[18]因此,非驻定州8指挥的题名之所以出现在开元寺塔中,有可能是更戍至定州或附近州军。有关厢军更戍的文献记载和实物资料较之禁军更为少见,开元寺塔中多处厢军题名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不确定驻地的厢军指挥

石刻中尚有无法确定驻地的厢军题名2处,为“壕塞招收第三指挥”和“壕塞牢城指挥”,均见于七层一号[3]126。

文献中未见“壕塞”之名,但有“壕寨”之称,故应为讹字。《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关于“壕寨”的三条记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杭州知州戚伦因钱塘江江岸毁坏,渐逼州城,奏请“遣使自京部埽匠、壕寨赴州蒇役,从之”[4]1749;大中祥符六年(1013)泸州都巡检使王怀信与转运使寇瑊在追击“蛮寇”途中“遣康训部壕寨卒修泾滩路以度大军”[4]1855;元丰元年(1078)修缮京城毕功后“所差壕寨等人,乞酬赏”[4]7179。可见壕寨(卒)为修路、挖壕、维修堤岸、修缮城堡的役兵。

淮建利先生在《宋朝厢军研究》一书中列举了文献中牢城兵与专充修城的厢军壮城兵共同完成修城工役的多处记载[19]104,认为牢城兵“其劳役范围相当广泛,统治者可以根据需要分配牢城兵从事不同的工役”,包括“修河、筑城等公益事业”[19]270。所以笔者认为题名中的“壕寨”并不代表番号或兵种,而是代表从事的工役种类,“壕寨牢城指挥”和“壕寨招收第三指挥”即为负担挖沟壕、建城寨工役的牢城兵和招收兵。

河北招收于庆历二年(1042)升禁军[4]3226,塔上题名时间为庆历之前,所以“招收第三指挥”为厢军。《宋朝事实》记载的庆历四年(1044)保州以云翼卒为首的叛乱中,参与者有“招收第三指挥一十一人”[20],为禁军,而石刻题名时“壕寨招收第三指挥”为厢军,且除这一处题名未见其他佐证,故其是否分驻保州不能确定。

“壕寨牢城指挥”仅此1处题名,与上文中分驻定州的牢城指挥是否为同一指挥和是否分驻定州也不能断定。

现有文献中虽有多处有关壕寨或牢城兵参与工役的记载,但并未明确是“壕寨牢城指挥”,“壕寨招收指挥”更是不见。目前学界对厢军中从事各种杂役的役兵讨论得相对较多,但对未明确为役兵的其他厢军所从事杂役的情况讨论得尚不够充分,所以开元寺塔石刻中有关壕寨的这两处题名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宋史·兵志》有关厢军分驻各地的记载非常简略,有的仅署路,而不署具体州、军,如“招收”“定塞”“宣勇”等;有的虽署州,但不详具体地点,如“劲勇”;有的记载驻扎时间有误,如“静虏”;有的缺载,如“壕寨牢城”和“壕寨招收第三指挥”——开元寺塔石刻题名补充并纠正了相关内容。

二、乡兵

乡兵,宋人也称之为“民兵”,与禁军和厢军按军队番号划分、军籍和籍贯分开不同,乡兵“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1]4705,“其基本特征是兵农合一,他们一般不脱离农业生产,有特殊的不能随便脱离的兵籍,定期集训,战时必须协助正兵作战或防守”[21]。乡兵一般不离开本土,至多在本路之内往来调动,所以其指挥名号前多冠以户籍所在地的村名。石刻题名中的乡兵指挥有“强壮”“壮丁”和“静边”,现梳理如下:

1.强壮题名4处,分别为二层八号“强壮指挥使史乂”[3]81,三层八号“陉邑县赵家庄维那头强壮指挥使马潜”[3]84,三层九号“强壮指挥使王德信”[3]63,四层五号“陉邑县唐邑乡赵家庄强壮指挥使马潜”[3]97。三层八号和四层五号的题名为同一人。4处题名仅见指挥使,不见其他人员。

据《宋史·兵志四》,强壮“五代时,瀛、霸诸州已置。咸平三年,诏河北家二丁、三丁籍一,四丁、五丁籍二,六丁、七丁籍三,八丁以上籍四,为强壮。五百人为指挥,置指挥使;百人为都,置正副都頭二人、节级四人”[1]4711。

陉邑县,北宋初年为定州属县,康定元年(1040)废陉邑县入定州安喜县[12]79。陉邑县赵家庄,时属唐邑乡,今定州市李亲顾镇赵家庄。

2.壮丁题名1处,为“西临水村邑录壮丁指挥使刘□”,见于四层六号[3]104。

西临水村,为保州境内的村落,今保定市清苑区北店乡西林水村。

据《宋史·兵志四》记载,“当是时,河北、河东有神锐、忠勇、强壮,河北有忠顺、强人,……川峡有土丁、壮丁,……广南东、西有壮丁”[1]4706,似乎河北路无壮丁,但由题名知河北路保州也设有壮丁。

3.静边题名1处,为“迷成村静边指挥使李训”,见于三层三号[3]26。

静边,据《宋史·兵志三》为厢军中的步军番号,驻军棣州[1]4651。文献中未见其为乡兵的记载,由题名知有静边乡兵。

迷成村,为定州唐县境内村落,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迷城乡。

乡兵“是配合禁军作战、防御的非正规军,主要分布在军事形势紧张的边防地带”[21],题名中出现的壮丁来自缘边的保州,强壮和静边来自次边定州,均靠近宋辽边境。

自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北伐惨败至真宗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签定之前,乡兵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在陕西、河东、河北地区的各路乡兵“至少有十余万人”[21]。“不过,在‘澶渊之盟新签定后的一段时间,军事形势毕竟大为缓和,乡兵建设一度放松,有些乡兵甚至名存实亡。”[21]如《宋史·兵志》有载:“河北、河东强壮……至康定初,州县不复阅习,其籍多亡。”[1]4711石刻中乡兵题名的年代均在澶渊之盟后的宋辽相对和平时期,较之题名中禁军和厢军的数量,仅有5名乡兵指挥使亦在情理之中。

题名中出现的乡兵番号虽仅有3个,但文献中未见乡兵“静边”和河北路乡兵“壮丁”的记载,题名可补文献之不足。

三、不明性质指挥

三层十号石刻中有“口岸指挥使刘清”[3]72题名1处,其中第二字不甚清晰,似为“岸”字。但查《宋史·兵志》及相关文献,均未见“口岸”番号,因此其性质不明,期待有识之士作相关研读。

定州开元寺塔北宋石刻军人题名,主要反映了建塔期间北宋军队在定州和相关地区部署驻扎的情况,题名数量多,信息量大,许多内容为正史所不载,且题名信息前后多有联系,时间亦相对明确,是目前所知记录北宋军队番号最多,反映北宋军队部署信息最为丰富的石刻文献。这些题名不仅补充了正史中关于军制的一些缺载,部分内容还可补证史书之谬,为研究北宋禁军、厢军、乡兵在定州和相关地区的驻防,以及更戍法等北宋军制内容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

[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贾敏峰.定州开元寺塔石刻题名中的北宋禁军和相关军制内容[J].文物春秋,2021(1)﹒

[3]定州市开元寺塔文物保护管理所.定州开元寺塔石刻题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淮建利.宋朝的配隶法与厢军中的配军[J].史学月刊,2007(11)﹒

[6]梁松涛,陈丽娜.北宋定州军人的佛事活动:以开元寺塔内石刻文献为中心的探讨[J].文物春秋,2013(6)﹒

[7]王晓薇.定州开元寺塔碑刻题名中的禁军、厢军、乡兵指挥考[G]//姜锡东.宋史研究论丛:第19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6﹒

[8]欧阳修.新五代史:卷22:梁臣传第十[M].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5﹒

[9]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6:梁书16:张归厚传[M].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6﹒

[10]李之亮.宋河北河东大郡守臣易替考[M].成都:巴蜀书社,2001﹒

[11]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佚名.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一[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4]陆继辉.八琼室金石补正续编:卷41[M]//续修四库全书:第9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06-307﹒

[15]黎毓馨.心放俗外:定州静志、净众佛塔地宫文物[M].北京:中国书店,2014.

[16]朱亚琳,梁松涛﹒“承天军”沿革设置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17]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52[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宋祁.景文集:卷四五:庆历兵录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9]淮建利.宋朝厢军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0]李攸.宋朝事实:卷16[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1]姜锡东.北宋乡兵人数考论[G]//姜锡东,李华瑞﹒宋史研究论丛:第5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成彩虹〕

猜你喜欢

北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从任职蜀地官员看北宋巴蜀地区的士风
浅议北宋军队回图贸易
威县出土《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石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