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定山西会馆遗存碑刻

2021-10-04刘友恒

文物春秋 2021年3期
关键词:碑刻

刘友恒

【关键词】河北正定;晋宁庵;山西会馆;碑刻

【摘要】2001年7月,重修正定南城门外护城河石桥时,拆出了涉及清代正定山西会馆的三通碑刻。另有一通刻有此会馆重修碑记的残碑存于隆兴寺内。综合这四通碑的碑文所记可知,正定山西会馆始建于明崇祯初年,时称晋宁庵,清初更名为山西会馆,为一处集佛庵、会馆功能于一身的建筑群。现会馆建筑已不存,遗存的碑刻成为研究正定山西会馆的重要史料。

2001年7月,重修正定南城门外护城河石桥时,拆出了三通石碑,碑文分别是:清顺治二年(1645)《晋宁庵白衣堂置买香火田地碑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晋宁庵碑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会馆过庭碑》,内容均涉及坐落在正定南关村的山西会馆及其前身明代晋宁庵。现三碑分置隆兴寺、广惠寺内保存。另外,存于隆兴寺方丈院东侧门外的清光绪元年(1875)残碑《重修山西会馆碑记》,记载了山西会馆的另一次重修。以上四通石碑均系正定历史上山西会馆的遗物。

会馆,是中国旧时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社会团体。该名称最早见于明代,清代盛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一般以县、府、省为单位。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从商人口的大量流动,会馆这种地缘性的社会组织逐渐成为同乡、同行业的商人在异地寄居、议事、联乡情、笃情谊的场所。

明清时期晋商四海称雄,富甲一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大量的山西会馆随之出现,形成了凡商贸繁荣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居处必有会馆的盛景。正定历史上即为商贸重镇,明清时期,更是凭着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商贸经济空前繁荣。大量晋商云集使得正定的山西会馆应运而生。

关于正定山西会馆的情况,唯1932年编纂的《正定县志料·名胜》中有简单记载:山西会馆位于南关,时任住持为绍琴,有僧人3位,房屋7间,田地47亩,法器已无[1]。南关村位于正定城南门外,地处滹沱河畔,是出入正定的必经之路,位置优势十分明显。正定山西会馆现已不存,因此,上述四通碑刻就成为研究正定山西会馆沿革的重要文字资料,实有关注之必要。故笔者试录文并考释如下。

一、清顺治二年《晋宁庵白衣堂置买香火田地碑记》碑

碑为青石质。首身一体,碑首原系螭首,现大部缺失。碑残高152厘米,宽76.5厘米,厚22.5厘米。碑阳周边饰浅浮雕卷草纹,内阴刻楷书19行,满行41字,内容为此次置买土地供养白衣菩萨的缘由(图一)。碑阴周边饰线刻卷草纹,其内所刻文字分上下两部分,但大多剥泐。上半部分原刻21行,现前12行泐失,仅存后9行,为买地契文等内容。下半部分残留文字为出资者姓名及数额。此碑现存隆兴寺龙腾苑碑廊。

碑阳碑文如下(□表示碑文无法辨识,■表示无法确定缺字字数。下同):

晋宁庵白衣堂置买香火田地碑记」

镇城南晋宁庵白衣堂,创自绛人陈、陶二客,其同郡冯大夫武昌丞為文勒碑。今逾十余年,而有盐商蒲坂」张子辈同心发愿,载亩赡僧之举,意綦善矣!先是庵始即设田若干,每香火岁月,计未尝不周。后祲灾频仍,」二三阇黎,鹄癯鸟散。诸商人忧之曰:将见白衣堂绝海潮音耶!土地究能养人,沧桑终有实体。纠金随念,邻」畔购田,乃得地壹拾壹亩,授庵之住持。又欲镌石纪事,乞言于余。余读冯郡丞文,谓白衣菩萨原南海观音」一化。余闻佛告无尽意菩萨言: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又言,应以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女得度者,即现童男女身而为说法。白衣菩萨倘所谓观世音菩萨现身耶,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诸盐商一心供养,香烟结璎珞之篆,灯花续琉璃之光,有不可思议之」功德。白衣菩萨愍诸大众,喜其施舍,辄应以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余闻诸商人稽颡投诚,受持圣」号,有祈必应,受命如响。某某以困厄而称白衣名,七难悉脱也;某某」以嗣胤而称白衣名,二求并效也;某某以病念白衣,力得大安乐也;某某以老念白衣,力得大寿命也。不宁唯兹,百千亿万众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身虽在家,心不染道,愚痴邪见,诸根昏塞,章句妙理,无所通晓。若有善男子洗心泣血,五体投地,白衣」菩萨放大神光,使即时神通朗发,一切经书,自然记忆,一切礼仪,自然通晓,得大智慧,得大辩才,所谓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以宰官身而为说法也。诸商人福田广种,瓜瓞蒂新,白衣菩萨锡福普荫,振振绵绵,得」聪明男,作宰官身。余知慈悲灵感,必有加被者焉。余为此文时宪副河东,诸商人固所属氓。而余在恒郡又」素识其人,皆可与入三摩地,证五印心陀罗尼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顺治二年岁次乙酉三月谷雨日」

钦差分守河东道山西按察使司副使、郡人吴嵩胤沐手撰」

款下钤“吴嵩胤印”朱文印和“丁丑进士”白文印。左下角刻小字“铁笔田德、高喜□镌”。

碑阴上半部所存文字为:

■直隶真定府真定县,为大兵四集到饷等事,奉」本府帖文:」户部发会议兵饷书册内一款房产税契,为此须立地」契。凡过典,买田地人□告税契,例纳税须至出给者,」一件税契事据继住一契。买到许六宅地壹拾壹亩,用」价银贰拾陆两四钱,纳税契银壹两三钱二分。」崇祯拾陆年拾壹月二十七日。」买到地壹拾壹亩,原契一半勒石。交付本庵住持僧人」继住耕种。

碑阴下半部所存文字为:

□基荣,山西蒲州人;杨玉庭,山西蒲州人:施钱壹千文。王之鹤,山西蒲州人:施钱壹千文。张标,其铭长子,施银贰两。张植,其铭次子,施银壹两。张柱,其铭三子,施银贰两。张恭,伦侄、俭长子,施银贰两伍钱。巨常保,登连长子;张希炤,其铭长孙、标长子;巨恒保,登连次子:施银贰两叁钱,买铜磬一口。

该碑刻于清顺治二年(1645),碑阴地契时间为明崇祯十六年(1643)。

此碑撰文者吴嵩胤,正定本郡人士,清光绪元年(1875)《正定县志·名臣》有载,系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户部主事,后擢汾州道参议,寻升口北道副使。清初任河东道道台,顺治十五年(1658)任广东驿传道,十七年(1660)升湖北道参政。康熙二年(1663)升湖广按察使,寻升河南布政使,卒于任。吴嵩胤墓在正定城北牛家庄村,梁清标撰墓志铭[2]。

碑文记,晋宁庵白衣堂,由绛人陈姓、陶姓二人始创。绛,当为山西绛州。同郡冯姓武昌丞曾为文勒碑,此碑现已不知所终。根据碑文记述,晋宁庵始创即有田若干,但“后祲灾频仍,二三阇黎,鹄癯鸟散”。査清光绪元年(1875)《正定县志·灾祥》知,自明崇祯元年(1628)至清顺治二年(1645),正定一带的自然灾害有“崇正(祯)元年夏旱,五行志所谓畿南赤地千里是也;十三年正月数风霾,风至四月方止,又大旱;十四年大旱”[2],寺院可能由此陷入窘境,盐商蒲坂张子辈忧心白衣堂没落,故同心发愿购地11亩,授庵之住持。蒲坂,相传为舜帝之都,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明洪武二年(1369)入蒲州,并设附郭永济县。碑文对于盐商载亩赡僧之举并未详述,而是用较大篇幅赞颂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的威力和诸盐商赡寺供养的功德。

碑阴分上下两部分内容。上半部分残存9行内容中,后5行所录为碑阳所述盐商蒲坂张子辈载亩赡僧的地契。它明确记录了买地时间、出给者姓名、亩数、价钱、税银等:“买到许六宅地壹拾壹亩,用价银贰拾陆两四钱,纳税契银壹两三钱二分。崇祯拾陆年拾壹月二十七日。”从中可知,当时地价为每亩用银2.4两,纳税比例为5%,这为研究明末地价、税制提供了一条可靠资料。

碑阴下半部分系出资购地者题名及款额。因现仅存后10人题名,故碑记所涉張姓蒲坂盐商不知为何人。

二、清乾隆三十二年《重修晋宁庵碑记》碑

碑为青石质。首身一体,首作圭形,碑座失。高172.5厘米,宽70厘米,厚19厘米。碑额阴刻楷书“重修碑记”2行4字,额两侧线刻卷云纹。碑身底边、两侧边饰线刻卷草纹。因曾被挪用作石桥构件,碑身中下部斜向断裂,现已粘接。碑身正面于左侧边缘中部和右侧边缘中上、中下部分别存留三个人工凿成的梯形楔口,右侧中部边缘处稍缺失。碑阳楷书正文13行,满行38字(图二)。正文后有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小字补刻的再购香火地亩内容的残存文字。碑阴额部饰云纹,身部刻施银者姓名、商号名号及数额等7列(录文略)。此碑现存隆兴寺龙腾苑碑廊。

碑阳文字移录如下:

重修晋宁庵碑记」

郡南有晋宁庵者,三晋之公地,□□晋之义举也。肇自崇祯初年,至顺治八年而一新之。中供」白衣大士暨河神、财神诸像。始由□州陈、陶两大贾好义醵金,用咸胜概。不但为阇黎焚修地,」亦以时会同人、话桑梓而联乡情也。□今岁久年湮,风雨颓敝,吾乡董、任、杜、荣君讳全行、禧、天绪、学周目击心伤,不」忍废弃,慷慨发念以踵前事。复以乡里慨□共助为理。凡三晋贸易正郡者,公同约会,而众公」亦莫不闻而兴起,乐于从事。因各解资囊,随□□施以赞襄之。第思江浙闽越每地设有会馆,」无不举各地之前贤貌而像焉,以为后人景慕。□于中崇阁内供」关圣帝君像以祈庇佑,以壮观瞻。更增抱厦、川廊、旁殿、□房,且将失迷香火地亩尽为倍价归赎有」数。遂延僧住持于中,以为朔望香灯之奉。于三十年□□鸠工,于三十一年十月告成。规模宏」远,金碧辉煌,殿宇之巍峨,亭栏之暎带,圮者修而缺者建,仑奂翚飞,视从前大为改观。以之妥」修神灵,而三晋之祈祥祝福者默感蒲州风概,自更必兴□□人也。□叙其巅末以记。」

敕授承德郎、直隶正定府通判、加一级、凤台弟子卫德炘薰沐拜□□书」

乾隆三十二年岁次丁亥三月谷旦,董全行、任禧、杜天绪、荣学周、住持悟真同立石」

续刻内容录文如下:

■乾隆三十五年三月十九日」计■河滩地一段二十六亩,又东关地一段十亩,买木厂村东苗得君地十亩,系南北畛,买王■五亩■

该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时任正定府通判、加一级、凤台(今安徽凤台县)人卫德炘撰并书。关于通判一职,《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记,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始置于湖南诸州,南宋亦置,元朝不置。明朝于地方各府置,为府之副职,位于知府、同知之下,正六品,无常职,无定员。清沿明制,设于各府,亦正六品,与府同知分掌粮盐、督捕、河工、水利、职事修废、清军、理事诸务。关于撰书者卫德炘,史志记载较少,仅在台北“中研院”藏明清档案中查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二十五日直隶总督方观承批准其解任回籍,俟病痊照例铨补的题报内容[3]。

按此碑文记,晋宁庵于崇祯初年始由□州陈、陶两位商人创建。根据清顺治二年(1645)《晋宁庵白衣堂置买香火田地碑记》知,失字处当为“绛”。晋宁庵在顺治八年(1651)重修一新,内供白衣大士暨河神、财神诸像,“不但为阇黎焚修地,亦以时会同人、话桑梓而联乡情也”。至乾隆三十年(1765),晋宁庵又因风雨侵蚀而颓敝,正定人董全行、任禧、杜天绪、荣学周遂发起重修,并与晋商共同解囊赞襄。修缮工程于三十一年(1766)十月告成,殿宇重新,金碧辉煌,较前大有改观,并依江浙闽越会馆供奉各地先贤像之设置,于主殿内奉关帝圣君像,以祈庇佑。同时增建抱厦、川廊,以倍价赎回失迷的香火地,并延请悟真为住持。由碑阳尾部边缘残存的小字碑文可知,乾隆三十五年(1770)又再次购置了香火地,包括:河滩地26亩,东关地10亩,木厂村地10亩,等等。

三、清光绪元年《重修山西会馆碑记》残碑

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山西会馆碑记》残碑(图三)现存于隆兴寺方丈院东侧,为碑身之上部。残高61厘米,宽67厘米,厚23厘米。顶端中部石榫高6.5厘米,宽12.5厘米。因碑身平置,碑阴情况未知。碑阳上端浅浮雕缠枝莲为饰,左右两侧边以同样技法分饰剑与扇,可知原碑侧边装饰为暗八仙图案。残留碑文17行,每行残存3~15字。兹移录如下:

重修山西会馆碑记」

知府衔蔚州■」五品衔■」运同衔蓝■」郡城在明为省会,各省旅寓者俱■」旧碑犹存,而与金陵庵分峙东西■」州在元属晋宁路也,而山西人遂因■」人以祈福也,建关帝庙,晋人所托庇■」改商议重修。适值阴雨连绵,河水泛■」间旁建火神庙、财神庙各三间,东西■」禅堂三间,厨房二间,客堂三间,十二■」旗杆并塑神属。又因河水冲淹,馆外四■」栋宇内外焕然一新。并修马王庙一间,■」繁踊跃输将,以襄盛举。共费制钱若干。■」取地名以名其庵,不忘本也。而南直会■」之人踵而修之,庶庵与会馆历久常存。■」光绪元年四■」

从原碑边饰残留情况看,残碑高度约为原碑的四分之一。碑文首先提到正定在明代为省会,吸引着各地旅寓者,成为山西会馆建于正定的重要因素。正文第三行“州在元属晋宁路也,而山西人遂因”,因“州”字前面内容缺失,不能确知准确地名,但根据清顺治二年(1645)《晋宁庵白衣堂置买香火田地碑记》中“镇城南晋宁庵白衣堂,创自绛人陈、陶二客”,可知此州当指山西绛州。绛州为元代晋宁路所领九州之一。晋宁路,元初称平阳路,大德九年(1305)改为晋宁路。另从碑文中“取地名以名其庵,不忘本也”,可知山西会馆前身晋宁庵之名即源于创始人祖籍绛州所隶属的晋宁路。从碑文可知,清光绪元年(1875)重修山西会馆时建有火神庙、财神庙、禅堂、厨房、客堂等,并修马王庙、竖立旗杆、雕塑圣像等。同时可看到滹沱河水对山西会馆建筑的影响。此碑文虽仅残留约四分之一,但也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四、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会馆过庭碑》

此碑系青石质,首身一体,圭形首。高173.5厘米,宽72厘米,厚25厘米。碑阳长方形额框内刻阳文“永垂不朽”2行4字,框外两侧饰浅浮雕云纹。碑身周边饰浅浮雕如意云纹,内刻碑文15行,满行35字(图四)。此碑现存广惠寺。因现碑身平置保存,阳面朝上,碑阴情况不详。兹将碑阳录文如下:

重修会馆过庭碑」

镇城之南有梵宇焉,在前明为晋宁庵。国初陈、陶二公建议创造,拓其地为山西会」馆。凡吾乡之服贾于兹土者,咸于是联桑梓之谊,叙同人之乐焉。迨乾嘉间屡有修葺,」其殿宇、廊庑灿然略备,惟中庭仅止一间,规模似觉狭隘。丁酉春同人公议,展其庭为」三间,庭之前覆以抱厦,庭之后加以拖檐,庭之两傍仍建」观音、河神二殿,殿之后建碑亭焉。复于正殿月台建立砖牌坊一座,大门傍则当行施建钟鼓楼」二座。于是颓者举之,缺者补之,历时半载,气象遂较前闳敞矣。是冬,余客游来兹,见其」丹垩辉煌,轮奂增美,因感诸公之义举,为之略述其梗概,冀后之居是邦者勤加补葺,以」期永久。是诚吾乡之盛事也已。」

敕授文林郎、候铨知县、戊子科举人、山西平定李澍堂撰文」

敕授文林郎、候铨知县、甲午科举人、山西平定李兰堂书丹」

总理:潘当书、李任、朱德强、侯昌基、耿常□。经理:(23人题名,因泐字太多不录)。」住持常如福恒,徒性□、性理。」泥木工:山西五台县宁效俞。石工:获鹿县周怀珍。油画工:镇城王洛云。」

大清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小阳月谷旦」

该碑撰文、书丹分别为敕授文林郎、候铨知县、举人、山西平定李澍堂、李兰堂。关于晋宁庵始创时间,此碑笼统记为前明,不及前二碑具体,但却明确了晋宁庵演变为山西会馆的由来和时间:“国初陈、陶二公建议创造,拓其地为山西会馆。”由碑文可知,会馆联乡情、笃情谊的功用愈发显示:“凡吾乡之服贾于兹土者,咸于是联桑梓之谊,叙同人之乐焉。”历经乾嘉间的多次修葺,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殿宇、廊庑依旧灿然,然而此时这里已冠以“山西会馆”之名,“晋宁庵”已成过去。由于会馆中庭仅为一间,甚是狭隘,同人公议进行了大规模展拓。此次拓建历时半年,会馆建筑愈发完备规整。是年冬,候铨知县山西平定人李澍堂作文述重修梗概,并“冀后之居是邦者勤加补葺,以期永久”。从落款题名可知,此次重修应由山西人主理。

综合上述四通碑的碑文可知,正定山西会馆由明崇祯初年晋宁庵发展而来,清初拓展为山西会馆,为一组将佛庵、会馆功能合而为一的建筑群,清顺治八年(1651)、乾隆三十二年(1767)、光绪元年(1875)、光绪二十三年(1897)都曾对其进行了重修。截至光绪二十三年,山西会馆的主要建筑布局为南面设大門,大门内东西两侧为钟楼、鼓楼,后为中庭,中庭两侧建观音殿、河神殿,殿后有碑亭,北端为正殿,殿内主供关帝像,其月台上建有砖牌坊。然而,仅仅35年后,1932年编纂《正定县志料》时正定南关山西会馆仅存房屋7间,法器全无。若此记载无误,那么可以推测,其间应遭受过自然灾害或人为毁坏,否则单纯自然损坏的速度不会如此之快。

另外,正定一私人藏家处有一张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晋宁庵财神庙碑记》的拓片(图五)。其原碑下落不明。由拓片可知原碑高95厘米,宽52.5厘米。碑下端刻莲瓣纹,左右两侧刻缠枝莲纹。碑文楷书18行,满行38字,第2~9行为碑记正文,第10~17行为捐钱商号及个人题名。兹将碑文移录如下:

重修晋宁庵财神庙碑记」

凡□各以其类重。宣圣之重于郡邑也,以为士也。蜡社之重于州也,以为农也。则财神之祀,讵」非晋商所宜重者欤?□其祀则必崇其栋宇,洁其垣墉,而后得以敛其禋祀者,不容怠也。晋宁庵」财神庙为阖郡商人奉祀之所,岁久倾圮,栋桷摧残,丹漆剥落,实不足以安神而供祀。于是众商阖」谋共醵钱若干千,庀材鸠工,克日兴役,一撤而新之。经始于本年四月初一日,落成于五月初四日。」然后庙□胜然,几筵焕然。而春秋致祭于其中者益得以展其跪拜而伸其敬焉,美神之灵亦灵于」斯人崇奉之一心耳。今吾人之自重其事,如此□众人之能共重其事,如此吾知神必将默鉴其诚,」且鉴其能,同心乐善而无所于异也。则其克护佑于默默之中者,其在斯欤!其在斯欤!既蒇事,因述」其梗概并志吾同人之铺号以志永从云。」

合新当、广生当、荣兴当、兴盛当、□成当、天盛当、天成当、□合当、源兴当、□盛当、永茂当、逢□当、天盛当、恒盛当、□合当。以上十五家共捐钱壹佰陆拾叁千□□□□。(以上上列)

东万全、协和当、广源号、源泉号、广和号、南□兴、山□兴、德和号、大成号、顺兴号、意□号、万和店、恒源店、曾林号、天泰号、宝兴楼、永和号、源盛号、南盐店、兴茂号、协盛号、锦昌号、裕源号、万隆号、泰和号、合顺号、□□号。以上二十七家共捐钱壹佰陆拾壹捌佰弍拾四文。张锦□,施□□□。郭业保,施钱□千,□□□,布施钱壹佰千文。(以上下列)

嘉庆十四年岁次丁卯五月初九日立石。石工张清风」

前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晋宁庵碑记》明确记,晋宁庵“中供白衣大士暨河神、财神诸像”,并“于中崇阁内供关圣帝君像以祈庇佑,以壮观瞻”,此阁当为本碑拓所云财神庙。由本碑拓可知,晋宁庵财神庙为合郡商人奉祀之所,此次重修经始于“本年四月初一日,落成于五月初四日”,历时仅月余,工程量应不大。正文后商家捐钱题名中共涉及42家商号,可作为研究清代中期正定商贸情况的宝贵资料。

综之,尽管上述碑文为研究正定山西会馆始创沿革的重要史料,但尚有一些细节问题未能囊括,如具体位置、附属建筑等。为全面了解正定山西会馆的历史变迁,2002年正定县文物工作人员曾前往会馆所在的正定县南关村走访调查,三位80多岁的老人凭记忆勾勒出了山西会馆的具体位置和建筑布局:山西会馆坐落于南关村南、滹沱河堤外路西,对面是河神庙。会馆东侧的路向南通往滹沱河南,向西通向城杨庄。会馆坐北朝南,建筑分左、中、右三路。大门于东路面向东开,门额上“山西会馆”四个大字极为醒目。大门南为耕地。东路北头正房四间为长工居住,西厢房为磨房。中路院落为和尚起居之处,北屋三间,东西厢房各四间。西路应是举行佛事及各种活动的场所,即碑文中记载的晋宁庵。该路北头正殿内供关帝、财神,前殿供白衣大士、河神等。庵内靠西墙另隔出一院,院内三间面东的平房是专供山西人病故停棺的地方。西路南头为戏楼,坐南朝北,上世纪60年代拆毁。戏楼前两侧建茶棚,供人们饮水之用。山西会馆四周围以版筑黄土墙。总之,正定山西会馆是一处环境幽静、布局严整、规模可观、宜于晋商寄居聚会之所。

20世纪60年代,随着会馆内最后一座建筑——古戏楼的拆毁,具有300多年历史的正定山西会馆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幸有遗存的碑石,让我们得以了解它的过往。这些碑刻无疑是研究明清时期会馆兴衰的重要史料。

本文资料搜集得到了王巧莲、郝建华、梁晓丽、贡俊录等同志的支持帮助,谨致谢忱!

————————

[1]张文林,等.正定县志料[M]. 1932年版.正定:正定县史志办公室,2011.

[2]赵文濂.正定县志[M].清光绪元年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

[3]方观承.题报署正定府粮马河通判卫德炘患病属实请准解任回籍调理俟病痊照例銓补所遗员缺请以通州管河州同高文谟升署[A/OL].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 ttscgi/ttsqueryxml?0:0:mctmetaxml:RN%3D065215.

〔责任编辑:谷丽珍〕

猜你喜欢

碑刻
商丘碑刻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碑刻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黄永年先生的碑刻学研究与拓片收藏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碑刻文献存藏现状及保护研究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