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齐安德郡功曹史明湛墓志考

2021-10-04吕宏伟

文物春秋 2021年3期
关键词:北齐

吕宏伟

【关键词】北齐;明湛墓志;安德郡;鬲县

【摘要】明湛墓志出土于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孟家庙村,现存德州市陵城区文博苑。墓志记载了平原明氏家族的世系、官职和生活情况,涉及北魏末年杜洛周、葛荣起义事件,以及北朝时期冀州安德郡和沧州安德郡的政区设置和变化,为研究北朝时期东、西安德郡的设置与沿革提供了实物资料。

明湛墓志于1972年出土于山东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孟家庙村东北角[1],现存德州市陵城区文博苑。墓志刊刻于北齐武平二年(571),为砂石质,长57厘米,宽42厘米。志文楷书,以方格为界,共26行,满行20字,共计517字(图一),现录文如下。

大齐冀州安德郡功曹史故人明湛墓志铭」

君讳湛,字文渊,青州平原鬲人也。又置安德郡,鬲县」属焉,复为安德县。其先周大王之苗裔,伯里子明之」胤胄,晋徐州史君褒八世孙,魏博平令、琅琊府君赉」之子。君少好弓马,功于武艺,跨鞍袭骑,笑阳奢之非」雄;弯弦击羽,讥养由之无用。魏孝昌二年,杜葛横行,」百姓荼毒,诏迁大都督广阳王别将。韩落生以君氣」雄马上,骁勇干戈,乃授君开府中兵参军,前驱问罪。」及鲸鲵日盛,王师败绩,君乃只马单兵,溃围如出。归」携弟侄,缓济黄河。贼宁还返,息武崇文,三坟五典无」不该揽。君乃侨居沧州安德郡,太守魏明朗以君耽」学好古,召为郡中正。兴和年中,刺史高广祖选充州」都。武定三年归还桑梓,七年太守慕容仲邕辟为功」曹史。维君器量弘深,风神虚简,网罗仁信,优游典籍。」乡官两州,声潭二境,见美清通,俱期远大。忽以沉疴之」疾不起于家筵,所疹弥隆,奄弃魂于住第,春秋七十」有二,天统五年岁次己丑五月七日卒于安德县都」乡吉迁里舍。粤嗣子道会,以武平二年太岁辛卯二」月己卯朔十八日丙申葬于君父博平墓东北百五」十步。所居若夫空桑之邑,有化增池;孤竹之君,还浮」沧海,是知黄泉易弊,白壤难贞,不刊斯文,后知谁墓。」乃为铭曰:达姓知□,遇时须艺。马骏如云,剑过霜」利。逢阵奔擒,匹之童戏。寇宁归业,即事束脩。研揽经」史,旷古无俦。寄居沧土,□屈徒劳。归宁桑梓,还令造」刀。于嗟懿德,名立学优。永归玄夜,遵途万秋。气如野」马,营坟独流。祥车旷左,空道还辀。妻汝南袁氏同葬。」

一、明湛生平事迹考

志文载,志主明湛,字文渊,为“先周大王之苗裔,伯里子明之胤胄”。周大王,也作周太王,即公亶父,是季历之父、周文王之祖;“伯里子明”指秦国名相百里奚,百里奚字子明。《元和姓纂》记载了明姓的由来:“公族有井伯,即百里奚也……子孙以王父字为氏。”[2]志文载明湛八世祖为明褒,为“徐州史君”。“史君”常作“使君”,即刺史,晋时为州的长官,常设为四品或五品[3]。明湛父明赉为“魏博平令、琅琊府君”。按《魏书·地形志》,这一时期博平县共有三处,一属兖州泰山郡[4]2519,二属济州平原郡[4]2528,三属齐州东魏郡[4]2525,分别位于今泰安、聊城和济南地区,明赉所任“博平”在何处已无从考证。琅琊府君应为琅琊郡的主官,按《魏书·官氏志》,品级应不低于六品[5]2999。《魏书·地形志》又载:“琅邪郡秦置,后汉建武中省城阳国,以其县属”,领有即丘县、费县[4]2551,郡治在今山东临沂市境内。明褒、明赉史书中均无传,墓志中明湛先人只列举此两人,表明他们应为明氏家族世系中官位较显赫者。

志文中称明湛为“青州平原鬲人也”。《汉书?地理志》载:“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属青州……县十九……鬲,平当以为鬲津。”[6]平原郡汉代属青州,鬲县为其下辖县,故志主自称“青州平原鬲人”。北魏置安德郡,“鬲县属焉,复为安德县”。

志云:“君少好弓马,功于武艺,跨鞍袭骑,笑阳奢之非雄;弯弦击羽,讥养由之无用。”养由,又名养由基,春秋时楚国人,《史记》有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7]阳奢,不知何许人,结合上下文,应是善于骑战的古人。此句以阳奢、养由基比志主,以显示其善骑射,精于武艺。

志云:“魏孝昌二年,杜葛横行,百姓荼毒”,指北魏末期杜洛周、葛荣所领导的大起义。正光、孝昌之际,北边纷乱,天下鼎沸。正光五年(524),沃野镇破六韩拔陵发起暴动,各镇纷纷响应,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一时被起义军占领,此为著名的“六镇起义”,又称“六镇之乱”。时广阳王元渊被任命为北道大都督,受尚书令李崇节度,参与平乱。元渊,字智远,太武帝拓跋焘玄孙,广阳王元嘉之子,后袭父爵,初任肆州刺史,累迁殿中尚书[8]616。孝昌元年(525),在柔然和北魏朝廷的共同打击下,六镇起义失败,降户被分散于冀、定、瀛三州就食。不久起义再度爆发:孝昌元年(525)八月,杜洛周于上谷起义;次年正月鲜于修礼于定州起义,同年九月,葛荣成为该起义军的首领。杜葛起义军声势浩大,一度占据了河北广大地区。孝昌二年(526),元渊被任命为大都督、仪同三司,领兵平叛。在此朝廷用人之际,志主明湛以“气雄马上,骁勇干戈”而被授为“开府中兵参军”,成为王府中的重要僚属,主管府中兵曹事务[9]3636。推荐明湛的韩落生史书无载,未知何许人,从志文推知其或为元渊幕僚。明湛随元渊“前驱问罪”,参与了镇压起义的军事行动,但无奈“鲸鲵日盛,王师败绩,君乃只马单兵,溃围如出”。

孝昌二年(526),元渊被葛荣所杀,朝廷却以降贼的罪名对元渊家族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不仅褫夺了广阳王的爵位,其亲故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10],志主明湛作为元渊的军事幕僚也未能幸免。面对不利的政治环境,明湛“乃侨居沧州安德郡”,选择了弃武从文的隐居生活:“息武崇文,三坟五典无不该揽。”此与同为元渊重要僚属的温子升在元渊死后弃官不仕、闭门读书[11]相类,“显然是一种避祸之举”[10]。

魏孝庄帝继位后,对广阳王元渊的评价发生了改变,为元渊平反,“追复王爵,赠司徒公,谥忠武”[8]621。这一戏剧性翻转也改变了明湛的命运,不久明湛又走上了仕途。志文载:“太守魏明朗以君耽学好古,召为郡中正。”魏明朗,《北齐书?魏兰根传》有载:“兰根族弟明朗,颇涉经史,粗有文性……中兴初,拜抚军将军,出为安德太守。”[12]中正,东汉末年曹丕始置,由各郡长官推选本郡有名望人士担任,负责撰写士族的“品”“状”,作为吏部委任官员的参考,无品无禄,多设在州、郡两级[5]3678。通过志文可知,明湛此时正居住在沧州安德郡,魏明朗应为沧州安德郡太守。志文又载:“兴和年中,刺史高广祖选充州都。”结合上下文,“都”应是“都中正”之意,是州中中正之首。高广祖,《魏书?高湖传》后附“高绍传”有载:“子绍,字广祖,袭爵。兴和初,征虏将军、沧州刺史。”[13]高广祖任职沧州刺史的时间和墓志相符。

志文又载:“武定三年归还桑梓,七年太守慕容仲邕辟为功曹史。”功曹史,又称为功曹,汉代始设,魏晋南北朝沿用。主选署功劳、执掌吏员赏罚任免事宜,由守、相委任,品级不定[9]781。慕容仲邕史书无载,通过志文可知时为冀州安德郡太守。

综上,志主明湛的历官情况为:广阳王府中兵参军——沧州安德郡中正——沧州都中正——冀州安德郡功曹史。

志主卒于天统五年(569),享年72岁,据此推算,志主应生于太和二十二年(498)。

二、安德郡历史地理考

明湛墓志记载了北朝时期以安德郡为中心的鲁西北地区的政区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冀州安德郡、安德县和鬲县考

有关南北朝时期冀州安德郡、安德县、鬲县的历史地理问题,《魏书?地形志》《太平寰宇记》以及明湛墓志三方记载一致且互为补充。

志云:“又置安德郡,鬲县属焉,复为安德县。”此句不仅记载了安德郡的设置,还反映出鬲县的归属和裁撤。《魏书?地形志》载:“安德郡,太和中置,寻并勃海,中兴中复。领县四(平原、安德、绎幕、鬲)……鬲,二汉、晋属平原,后属勃海,后属。治临齐城。”[14]2465墓志所载“复为安德县”,意为鬲县并入安德县。此事在《太平寰宇记》中亦有记载:“古鬲国,郾姓,咎陶之后。汉为县。高齐天保七年(556)并入安德。”[15]1308鬲县废入安德县,此后再未复置,自西汉以来存在了近800年的鬲县消失在历史中。

光绪元年(1875),德州陵城区三里河村北发现了“武定元年闰月廿一日卒于第”的王偃墓志,根据志文中“以其年十月廿八日葬于临齐城东六里”[16]的记载可推知,王偃墓志出土位置向西的今德州市陵城区即为古临齐城。明氏父子为鬲县人,家族成员死后理应葬于鬲县故地。现陵城区于集乡孟家庙村附近已发现明赉[17]、明湛之墓,且墓志标明是葬于家族旧茔,从侧面也反映出明氏墓葬与鬲县(临齐城)的关系。另据早年的考古调查,陵城区“东、西、北三侧地区都有古城墙遗址,南部即今陵县城,宽度大体与今陵县城重合,并衔接起来”[18]。王偃墓志、明氏家族墓地以及考古调查均可以证明,今德州市陵城区为古鬲县地,城区即为古临齐城。

临齐城在北魏时为鬲县治所,天保七年(556)鬲县并入安德县,隋初迁安德县治于此[19],又于开皇九年(589)在此置德州[15]1307,并长期沿用,直至“洪武元年(1368)省安德县入州”[20]。安德县自汉初置,至明初省,存在约1500年。《水经注》载:“(临齐城)始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故城得其名也”[21],可知临齐城为北魏所建,距今有1500余年的历史。

2.冀州安德郡和沧州安德郡考

值得注意的是,志文明确称明湛为“冀州安德郡功曹史”,后文中又提到“君乃侨居沧州安德郡”,此处反映出另一个重要的历史地理问题,即冀州和沧州都曾经设置过安德郡。《魏书?元意烈传》记载了沧州的设置情况:“大乘贼乱之后,诏洪超持节兼黄门侍郎绥慰冀部。还,上言:‘冀土宽广,界去州六七百里,负海险远,宜分置一州,镇遏海曲。朝议从之,后遂立沧州。”[22]北魏熙平二年(517)分冀州、瀛洲置沧州,治饶安城,辖浮阳、乐陵和安德三郡[14]2472—2473。关于沧州安德郡,《魏书》云:“安德郡,中兴初分乐陵置,太昌初罢,天平初复,治般界。领县四(般、重合、重平、平昌)。”[14]2473通过对以上材料进行梳理可知:熙平二年(517)分冀州、瀛洲设置沧州,中兴初年新置沧州安德郡,分乐陵郡的般、重合、平昌三县和勃海郡的重平县[14]2473,共四县属焉,沧州下辖乐陵、浮阳、安德三郡的局面就此形成。

冀州安德郡治所在安德县,辖安德、鬲、平原、绎幕四县,包括今德州陵城区中部、南部和平原县大部分地区。沧州安德郡治所为般县,辖般、重平、重合、平昌四县,相当于今乐陵市大部和临邑县北部地区。两郡所辖县域和治所均不相同,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二者紧邻而无交集。

新设置的沧州安德郡并非侨置,而是迁置,因为此时原安德郡已经并入勃海郡(“寻并勃海”[14]2465),在原冀州安德郡东北部置沧州安德郡顺理成章。但是在新置滄州安德郡后不久,北魏中兴年间(531—532)于旧地又恢复了冀州安德郡的设置(“中兴中复”[14]2465),这样就出现了分属冀州和沧州的两个安德郡,并且二郡相接。此说非孤,施和金先生在考证隋书地理志“平昌”条目下“后魏置东安郡”一句时谈到:“又《魏志》所载安德郡有二:一为上述沧州安德郡,一为冀州安德郡。以地望推之,沧州近海,在冀州之东。当时始初写书之人为别此两安德郡,于沧州安德郡加东字也。然则‘后魏置东安郡当作‘后魏置东安德郡。”[23]《嘉庆重修一统志》在考证平昌县时亦载:“天平初分属东安德郡,北齐郡废。”[24]志史互证,东、西两安德郡已成定论。

葛荣被剿灭后,志主曾离开故乡侨居沧州安德郡,在铭文中也写道:“寄居沧土,□屈徒劳。”通过上文的分析,也就不难理解墓志中“侨居”“寄居”“沧土”等文字的含义了。

本文认为新置的沧州安德郡存在时间并不长。《太平寰宇记》记载:“重合城,汉县……汉书有功臣封重合侯,即此地。高齐天保七年(556)省。”[25]又载:“重平故城……汉为县,后汉省,今有故城存……高齐天保七年(556)省并入平昌县。”[15]1310又载:“故般城,汉县……高齐天保七年(556)省。”[15]1309又见《隋书?地理志》载:“平昌,后魏置东安郡,后齐废,并以重平县入焉。般,后齐省,开皇十六年复。”[26]综上材料考之,重平县于天保七年(556)废入平昌县,重合县、般县于同年省废,至此,构成沧州安德郡的四县已废其三,沧州安德郡失去了存在的建制基础,其废黜时间应不晚于天保七年(556)。是年高洋下诏精简州郡县,“于是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二镇二十六戍”[27]。以中兴初年分乐陵郡置沧州安德郡为始,至天保七年前废,此郡仅存20年左右。

冀州安德郡本辖安德、绎幕、鬲、平原四县,其中绎幕于天保七年(556)并入平原,鬲在同年废入安德,虽然建制基础被削弱,但以安德县和平原县为核心的冀州安德郡并未省废。证据有三。其一,墓志志文称志主为“大齐冀州安德郡功曹史”,墓志刊刻于武平二年(571),晚于天保七年(556)下诏精简州郡县15年。其二,《元和郡县图志》载:“安德县……后魏属安德郡。隋开皇三年废郡,改属冀州。”又载:“平原县……后魏属安德郡。隋开皇三年拔郡,属冀州。”[28]其三,《太平寰宇记》记载:“(安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15]1309由以上三点可知,以安德县、平原县为核心的冀州安德郡一直存至隋开皇三年(583)方才罢郡。前文已述,安德县治在隋初迁至临齐城,即今德州市陵城区,开皇九年(589)在此置德州,此后安德郡号再未复用,德州之名延续至今。安德郡自北魏太和中设置算起,至隋开皇三年(583)废郡为止,共延续百年左右(表一、表二)。

明湛墓志是关于平原明氏家族最重要的出土资料之一,不仅记载了明氏家族的世系、志主的生平事迹、杜葛起义的相关事件,还提供了安德郡、安德县、鬲县等地区的政区变化线索,对于研究北朝时期明氏家族历史和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变迁等历史地理问题有重要意义。

————————

[1]李开岭,谢龙堂.陵县孟家庙北齐墓[G]//李开岭,马长军.德州考古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234.

[2]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622.

[3]吕宗力.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4]魏收.魏书:卷一〇六中:地形志中[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魏收.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班固.汉书:卷二八上:地理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2:1579.

[7]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3:165.

[8]李延寿.北史:卷一六:太武五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郑天挺.中国历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0]徐冲.元渊之死与北魏末年政局:以新出元渊墓志为线索[J].历史研究,2015(1).

[11]魏收.魏书:卷八五:文苑传:温子升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75.

[12]李百药.北齐书:卷二三:魏兰根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2:332.

[13]魏收.魏书:卷三二:高湖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757.

[14]魏收.魏书:卷一〇六上:地形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六四:河北道十三:德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韩理洲,等.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377.

[17]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302.

[18]李开岭.临齐城考[G]//李开岭,马长军.德州考古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85.

[19]张德苏.鬲县考[J].德州学院学报,2020(1).

[20]张廷玉.明史:卷四一:地理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939.

[21]王国维.水经注校:卷五:河水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72.

[22]魏收.魏书:卷一五:昭成子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384.

[23]施和金.隋唐《地理志》考辩[J].华中师院学报,1982(S1).

[24]穆彰阿,潘锡恩.大清一统志:卷一六二:济南府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32.

[25]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六五:河北道十四:沧州[M].北京:中华书局,2007:1329.

[26]魏征.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2:845.

[27]李百药.北齐书:卷四:文宣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2:63.

[28]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七:河北道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7:494.

〔责任编辑:李琳〕

猜你喜欢

北齐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论北齐墓志的书法艺术特征
晋阳出土北齐墓葬中军人武士形象陶俑的服饰及其研究
论北齐石窟造像特点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腊节
北齐大将:为国而战是我的使命
《陆孝昇墓志》考释
北齐文林馆考证及其对北齐文学的贡献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