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课程资源,提升核心素养

2021-10-02陈喜莲

高考·中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整合核心素养

陈喜莲

摘 要:本文从落实高中语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语文课程的深层次改革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三个方面,结合新教材必修上下册的教学实践,浅析了如何整合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整合;课程资源;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如何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用好新教材,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儒敏教授强调一线语文教师要有“三新”语文教学理念,即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他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一线语文教师要敢于尝试,连滚带爬地践行新课标理念”。[2]

2020年9月,广东高中正式启用统编版新教材,笔者恰任高一语文教学,经过国家、省市新教材的系列培训之后,意识到以精讲为主的语文单篇教学已经没有办法满足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要求了,一线教师必吃透新课标,转变旧观念,深耕教材,整合课程资源,以群文阅读为课堂主线,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语文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如何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现将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上下册整合使用的设想和实践、方法和途径浅析如下。

一、树立大语文观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课程标准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以民族文化精神引领语文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主动转换角色,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领悟、创造,进而给予积极中肯评价,并着力营造平等、民主、有趣、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热爱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彰显立德树人的语文精神。

在中国古代经典诗文群文学习中,引导学生领略诗文的文学审美,引领学生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时代的关系,扩宽视野,拓展胸怀,既品读诗文,也引领精神。

李白、杜甫、苏东坡就是很好的群文阅读的设计方向,我们可以将三位诗人入选教材的诗文,以创作时间和诗文主题为依据,重整组合,进行群文比较阅读,设计学习任务群活动。活动一:知人论世,精读诗文。在精读的基础上,补充学习同时期、同主题的其他诗文,然后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这三位诗人的诗文地图。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部编本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地讲读课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单元导言和课文学习提示里建议:“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要仔细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声韵美,思考词中寄托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笔者在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堂课时,梳理出“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旷达洒脱的豪情”等教学价值点,以两个主问题“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和“诗人的生命感悟和人生态度”提挈全课,整合了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苏轼同期诗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东坡》《赤壁赋》等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了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课堂研讨。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知识走向生活,知行合一,组织人文行走。针对三位诗人的特点,可以设计小课题:《李白的诗酒人生》《杜甫的壮景哀情与家国情怀》《苏东坡的人生突围——苏诗的儒、释、道精神探究》,带领学生阅读叶嘉莹的《小詞大雅》《人间词话七讲》、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冯至的《杜甫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品读诗歌,更加全面地了解诗人,了解唐宋二个时代,然后选取西安、黄州、成都几个有代表性的人文景点,读古诗,访古迹,进行人文行走,贯通古今,文化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诗文的经久不衰的经典魅力,也引领学生思辨性地探究诗人的人生命运与时代精神,从而引领学生实现自我的精神成长,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以核心素养为本,践行课程深层次改革。

新课标强调:“要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3]因此,我们要关注中外经典文化,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参与当代文化,组织人文行走,学习跨媒介阅读,把知识的学习提升为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让语文学习在真实情景中真正发生,培养终身学习型人才。

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明确:“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同时,建议“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地学习支持”。[4]

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传记体古文”的学习,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语文的重难点。我们可以将必修、选修教材中入选的传记体文章重新编排,遵循1+X的原则,补录一些其他经典名篇,重点关注《史记》,比如《屈原列传》《项羽本纪》《报任安书》《信陵君窃符救赵》等战国四公子列传中的内容,同时也借由《史记精讲》和《白话史记》二本书,让学生自由拓展传记文章的阅读。专题学习任务活动:一,读古文,长知识;二,品人物,明情理;三,鉴史事,知家国。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学习中生成问题,然后再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批判性地思考古人古事古理,重在积累古文知识和提升思辨能力。

在落实新课标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时,我们拟组织二十四节气诗文研习社,引导学生进行二十四节气的小课题研究。研习为时二年,研习内容有:《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报告》、竺可桢《天道与人文》、王景科《中国二十四节气诗词鉴赏》、林帝浣摄影集《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国画、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人文科学纪录片《印象中国——二十四节气》等。同时可以组织二十四节气物候观察、民俗考察和体验游学活动。在此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天行有节,诗文万千——中国二十四节气诗文图鉴精选》。这样的群文阅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设计、积极参与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堂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学内容要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要更能落实新课标的九大任务群活动,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着重推进“整本书的阅读、1+X群文阅读、任务群活动设计、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四大着力点。

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各方面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

在教学中,增加观察、调查、讨论、辩论、演讲、社团等学习任务群活动,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习生成问题,让问题引领深入思考,让思考指向课程探究,从而形成学生自主研究的小课题,拓展和深入语文的课堂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必修上册的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单元设计中,笔者密切结合纪念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背景,抓住深圳变迁与發展的关注点,进行了单元整合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思考与参与当代家乡文化的意识。教学设计有以下流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本,学习“考察、访谈、志”的实际运用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阅读课本中的学习资源《节日与文化》,看看文章记述了哪些内容。思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老物件记录了身边的亲友在深圳奋斗的故事?记录了一个家庭的迁徙或发展?见证了深圳的历史文化变迁?

(二)确定考察对象和主题。考察对象可以是一个或一组老物件,包括但不限于旧照片、旧家电、邮票、工作证、日记、记账本……要特别注意选取其中能够体现家乡文化生活特点,反映深圳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故事性的物件。然后,根据所选取的老物件,确定一个考察主题,如:从一组老照片看深圳经济的发展,从一组服装看深圳审美文化的变迁,从家庭藏书的变化看深圳文化精神的转变,从一组旧家电看深圳生活节奏的转变等。

(三)明确访谈对象,搜集相关资料。访谈的对象应是老物件的所有者——了解老物件的来历、背后的故事,参与并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变化的人。查阅各类工具书并运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材料,掌握所考察事物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访谈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背景、个性经历等具体细节,以便能够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搜集有效信息,增加访谈的成功率。

(四)制作风物登记表和访谈记录表。对老物件进行考察和人物访谈之前,需要制订风物登记表和访谈记录表,以便随时记录考察和访谈的具体信息,按时、有序地开展活动,留下活动的全程资料,为完成“家乡风物志”的写作任务做好准备。

(五)成果展示与评价。课堂组织各小组进行分享展示,《家乡记忆博物馆——见证深圳历史文化变迁的老物件》。其他小组根据所给评价表进行评价,并票选出优秀的活动成果,在学校高一年级语文公众号“山海丝语”推送。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落实新课标,语文课堂对接新课标,让教与学在课堂真正发生,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一线教师领会课标精神,熟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立德树人元素,整合课程资源,加强与阅读文本的对话,组织切合时代精神、体现家国情怀的作文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精神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4,2,18.

[2]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8;20.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整合核心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