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高中物理力学衔接教学策略的思考

2021-10-01钟荣鸿

高考·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学衔接策略探究

钟荣鸿

摘 要:时代发展需求一直处于灵活变动的状态,为培养更多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课程改革成为关键突破点。但是因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时间在初中时期和高中时期存在间隔,会导致两个时期的物理教學在知识衔接层面形成些许漏洞或不协调,而且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教学标准要高于初中,因此高中物理学习模式与初中物理学习模式之间存在跨越性强的特征,促使学生在初升高后对物理课程普遍产生“复杂”、“难以理解”等学习体会。本文主要针对初中与高中物理力学衔接的教学策略深入思考与开展探究。

关键词:初高中教学;物理力学;教学衔接;策略探究

引言:同样是将物理知识作为关键教学内容与目标,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的教学特色和对学生学习要求会有较大的区别。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类型相对简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会以通俗趣味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物理基础,而高中阶段为进一步考察学生的学习素质和综合思维能力,物理学习难度会明显增强,这对于升到高中的学生而言一定会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高中初始阶段衔接物理教学工作的准备力度。

一、影响物理力学教学衔接不协调的因素

(一)物理教材难度不同

学生在初中阶段从物理教材中接触到的力学知识较为简单易懂,学生基本能够轻松掌握,而且力学计算也只是入门级别。以人教版物理教材为例,其中力学知识模块主要分布在八年级下册阶段,涉及了牛顿第一定律等力学原理、弹簧测力计、重力、摩擦力和其他简单机械等等力学知识点[1]。在教学物理知识期间,教师需要侧重增强学生对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观测能力和基础实操水平。但在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需要对力学内容能够进行具体分析与计算。以高中人教版教材内容为例,其主要考察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对物体受力平衡分析进行具体计算,总结物体受哪些力的作用、受到力的大小以及物体在力的影响下的发生状态等结论。

(二)教学形式与方式不同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授力学内容时,由于该部分知识点较为基础,大多数会以实验的形式来进行。基于此,学生在学习物理力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实现现象的观察与记录,通过实践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2]。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物理力学的学习只通过实验观察是无法保障学习目标完成情况的。在高中物理学习阶段,教师会要求学生对力学知识能以抽象化的形式对物体受力情况开展分析,并根据受力条件完成计算和得出结果。因此,学生在还未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下,无法快速适应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改变,则会导致初高中物理力学的衔接落差增大。

(三)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紧密性不同

物理力学在初中阶段与其他学科的涉及内容极少,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仅是借助公式完成简单的数学运算,但在高中阶段,物理和其他学科内容的紧密性会快速增强,计算需求可能会涉及到函数、多元方程等复杂计算[3]。除此之外,由于高中物理题目设计还具有阅读量大的特点,会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语文等学科训练后增强快速阅读、分析内容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学科间复杂的联动性则扩大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压力。

二、确保初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合理衔接的策略

(一)针对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的上下衔接做好提前准备

在正式开始高中阶段物理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将高中物理中的力学内容与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点开展联系、区分,通过具体知识点的具体分析,促使学生可以用正确态度认识初高中力学知识,构建完整且连续的力学知识体系,从而避免将初中阶段的学习心态应用于当前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需为学生衔接初高中物理力学进行学习需求的介绍,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预期。教师在物理力学课堂上应当简单说明初中阶段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基础力学原理、测力工具、支持力、摩擦力和其他简单机械等内容[4],帮助学生快速温习相关内容,而高中物理力学知识会涉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复杂情况,假若提前准备工作落实到位则能为学生进一步理解高中物理内容起到助力作用。

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中对《摩擦力》课程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捉泥鳅、拔河等趣味比赛活动引入摩擦力知识点,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回忆初中学到的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等内容,再结合相关学习视频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摩擦力的定义与教材涉及的摩擦力内容相联系,并通过让学生参与和亲身体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题干内容、解释摩擦力含义和产生条件的能力,这样也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从初中物理思想转变为高中物理思想。

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借助课前或者课后测验来评估学生的物理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从而方便物理学习模块分布情况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推动学生能有效衔接物理力学的学习内容。

(二)给予学生心理辅导服务,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学生在初升高后会面临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难度的增强会导致学生心理落差拉大,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心理变化情况,为其提供适当心理辅导服务,通过沟通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疑惑和增强学习信心。尤其是在高中教学阶段,由于物理作为具有连贯性和思考性特征的科目,需要学生用热情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学生若没有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或者未及时做好预习或复习工作,则可能会对接下来的学习效率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听说到高年级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的评价,而产生畏难心理[5],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关注学生心理状况,适当降低高中物理初始阶段的教学难度,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能以更自然的状态接受高中物理知识。

例如:在教学《力的合成和分解》一课时,该部分内容时高中力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实例,比如:一个成人或者两个两桶都可以提起相同一桶水,则这个成人所使用的力和两个孩童所使用的力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以及两者是否可以能效替代。基于此,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思考而克服对分析分力与合力问题的困难心理,顺利运用的等效思想而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教师再教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力的大小进行计算,这样与直接教学生分析受力情况更简单明了,学生借助趣味学习淡化对力学知识的恐惧心理,并能够利用有效的学习工具来表现自身用于探索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深入体会力学的探究方法与含义。

(三)灵活调整物理力学的教学观念,保障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应该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状态灵活调整物理力学的教学观念,在关注全体同学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学生力学基础与其对力学概念的理解情况。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握自身对力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层次,且借助该部分基础内容增强学生解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对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开展强化训练,为其提供自主安排的学习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物理成绩是对教学效果的可见反馈,但教师不能只关注于这一点,还应该积极运用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客观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还是以《力的合成和分解》为例,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等概念,对于“力”已经有了相对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而通过在前面模块中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于“矢量”也具有一定的概念认知[6]。虽然上述内容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学习给予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但矢量运算在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一不是简单的代数加减,而是需要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当学生没有完全掌握高中几何和代数等数学方法,则会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探究法,帮助学生理解矢量与标量的区别,让其能利用作图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合力或者分力,至于难度较高的部分可以适当下降教学要求,当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后续学习阶段接触相关解题方法与思路后,再指导学生针对该部分内容做深入的分析,形成良性的受力分析思维。

(四)重视实验操作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实驗操作是物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工具,对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阶段物理教师依然要注重实验的设置与安排。初高中物理力学的相关实验具有较多的相似点。在实验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增强学生对力学实验的思考,引导学生温习初中时期所学习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安排学生以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实验任务,并最终让其自主评析实验过程。通过这样的流程,学生能够快速接受高中物理的学习节奏与模式,并在此期间形成个人的思考空间。

例如:学生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时,教师会为学生提供操作空间。学生在规定的课程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并总结结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将纸张安置在桌面上,然后把皮筋的一侧与纸张固定,且另一侧套上2条末端附有测力计的细绳,学生会用力将2个测力计拉向不同方向,并记录相关数据,再把上个步骤中的力的路线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理论合力线路,同样用测力计来得出其大小。一次实验过后学生还可以通过改变操作数据进行重复试验操作。确保最终结论在实验支持的误差范围内则可以证明实验猜想的成立。而在亲历试验过程以后,学生可对试验结论形成更深刻的印象。

结束语

学生在正式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后,面临的必然是模式难度升级而带来的学习压力,尤其是物理学科是大多数学生所恐惧的一门学科。但为了未来发展和满足社会进步需求,学校与教师必须落实好该部分的教学衔接工作,灵活运用解决方法,帮助学生能够消除对物理学习的畏惧心理,从初中阶段的学习模式中跳出来而调整至合适的学习状态。随着未来对于初高中物理力学教学衔接教学策略的进一步探究,必然能提出更有效的策略以消除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缺陷。

参考文献

[1]孙晓红.初高中物理力学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周慧颖.前概念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影响及解决策略研究[D],2019.

[3]王志球.力学在初高中物理衔接中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2020,000(005):78.

[4]范青林.当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困难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学物理,2017,35(1):9-11.

[5]李鸣.基于德育实施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以初高中衔接课程”浮力”为例[J].中学物理,2020(1):56-57.

[6]柳青青.科学衔接,平稳过渡——探讨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J].好家长,2019,000(068):P.143-143.

猜你喜欢

教学衔接策略探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教学如何衔接
浅析小学体育课堂足球教学策略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