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2016-12-12王彤

亚太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教学衔接学情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王彤(1987-),男,汉族,河北秦皇岛人,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包钢五中,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摘要: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课本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来“中外分开,时间为轴”的传统教材编写体例,到现在的政治、经济、思想为线索的新教材体例,带给老师们的挑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高中历史课本编写体例所产生的冲击,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学生。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为了找到方法,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思路,有必要对初中历史教材与学情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分析,以便达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良好衔接。

关键词:历史;教学衔接;能力培养;学情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065-01

高中历史教师,在接手高一新生的时候,总是会抱怨学生们的历史基础太差,缺乏基本的文史常识,完全适应不了高中的历史学习。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甚至直到高中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找到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从而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成绩。

我认为,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不适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初高中历史教学缺乏起码的一致性。客观的说,这次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制定的时候,已经充分的反映出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和继承性,但是,在新课程标准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初高中历史教学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所以,所有的老师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一味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把课本完全细化为一堆条条框框。而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考察方向是能力,在初中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上,高中历史教材淡化了,甚至是直接忽略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直接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可想而知,这种“飞跃”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断层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历史教学的基础,也就是《历史教学新课程标准》上来。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历史线索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一些规律与方法,熟悉历史材料阅读分析的一些基本技能,为高中历史的学习做好准备。

单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计上来看,基本是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的,但是,在新课标执行过程中,有些老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只看到了新课标对于知识掌握的要求,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了绝对的主导作用,有限的提问也都是知识方面的,丝毫体现不出能力的培养,至于学生的主体性,更是完全没有体现。这些都是与新课标精神相背离的现象。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从中考的考察方向入手,只有中考的中考的指挥棒转变了方向,初中教师才能真正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正转移到新课程标准上来。

高中历史的教学主要目标不再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是在初中历史的基础上,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增强材料理解分析能力等各项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贯彻,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比较彻底的,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高考的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高中历史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培训,也有更多的机会实践新课标的理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是因为高中历史教师比较彻底的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反而加重了学生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困难。

为什么呢?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相互参照而成的,有了初中的基础,才有了高中的能力提升,但是,在初中教师没有完成任务的前提下,盲目的加强所谓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学生连基本的历史年表都没有概念,甚至说不出朝代的更迭,在这种基础上,有什么能力可谈?

所以,历史课改的基础在初中,初中的历史教学的方式不修正,高中的课改只能是半吊子、有名无实,甚至只能加重学生负担。

当然,这种转变很难在一朝一夕间形成,在现有情况下,高中历史的教师有什么能做的吗?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1.制作切实可行,符合学生水平的历史年表。我个人认为,高中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宏观历史时空概念,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学生在理解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时,难度应该会显著下降。就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迅速准确的定位历史事件的时空概念,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依据学情,编纂以时间为线索的历史校本教材简本,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之前,系统的学习至少是复习中外历史的发展脉络。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标准是一个宏观的指导,他面向全体高中学生,为了适应所有学生,所以它制定的相对比较宽泛,只是一种指导而已。如果具体到每一个地方,甚至是每一个学校,学情不同、基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新课程标准的做出的指导便显得明显不足了。这个时候,校本教材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这对一个学校的学情,编订一本高水平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历史校本教材简本,在高一开学之初,正式讲授高中教材之前,抽出专门的时间,为学生首先梳理一下时间线索。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

3.可以尝试改变高考一轮复习的模式,尝试按时间线索来重新讲述高中历史知识。一轮复习不应该是课本的简单重复,而应该是基本上以时间为轴的历史知识的梳理,对于分散在课本各处的知识,应该进行总结整理。比如中共八大或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不同的课本当中都有涉及,只有把相关知识总结在一起,才能有效的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宏观的概念。

总而言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缺乏一致性,是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应该是新课程标准在贯彻过程中,一个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的问题。无论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高中历史教师,包括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都应该及时革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自己的教学活动真正的回归到新课程标准上来,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

(作者单位:包钢五中)

猜你喜欢

教学衔接学情能力培养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